在《金陵十三釵》電影中,十三釵因為錯過了前往安全區避難的機會,不得不闖入教堂,和一群教會學校的女學生們一起避難。事實上,在當時淪陷的鎮江,也有留駐的外國牧師為來不及撤退的中國難民提供避難所。在《鎮江淪陷記》一書的后記中,有這樣的記載:1937年12月8日,節孝祠旁的火星廟,由美國牧師辦了一個平民收容所,收容300多人。不幸的是,最后這些平民還是被日軍殺害了。
這是基督教和那些傳教士們,給鎮江人留下的一段難忘的記憶。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追溯到唐代,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元代的鎮江已有基督教堂。《至順鎮江志》更是準確記錄了全市信仰基督教的市民計有“二十三戶一百零六人”。元王朝結束后,基督教也在鎮江消失了,留給我們一個斑駁的背影。
到了近現代,隨著傳教士們踏入中國傳道的足跡,基督教再次傳入鎮江。我們沿著新馬路、大西路一線,仿佛步入一部基督教在鎮江的歷史目錄,這些漸漸褪色的老房子,見證了鎮江近代許多濃墨重彩的歷史事件。這里的每一道磚縫,都嵌藏著一段段塵封的記憶……
新馬路1號:基督醫院
基督醫院是由基督教美國南長老會于民國11年(1922年)創辦的,歷時13年落成開業。
是美國獨立戰爭時期,幾乎所有南部的教會都因奴隸制問題而脫離美國長老會,成立了美南長老會。1883年美南長老會在鎮江建立傳教站,賽珍珠的父親賽兆強,就是美南長老會的傳教士。
建院之初,基督醫院有樓房兩幢,一幢為三層的門診樓,里面有內、外、婦、兒各科,醫生由美國人、日本人和幾名中國人組成;另一幢為四層的住院部,里面有病床五十張。基督醫院的基建費由美國阿拉巴馬州的金先生為紀念他的父親所捐贈,故醫院又稱金氏紀念醫院。以后又添建宿舍樓一幢,化驗樓一幢,為當時滬寧線上有相當規模的醫院。
民國16年,基督醫院被軍隊占用而停辦,后收回復業。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被日本人強占,改名為同仁會醫院。抗日戰爭勝利后,醫院由教會接收,仍恢復鎮江基督醫院名稱,所設科目增多,比抗戰前規模更大。
鎮江解放后,基督醫院被蘇南軍區接收,改為陸軍醫院。1951年6月,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接管鎮江基督醫院,次年5月改名為蘇南第三康復醫院。1953年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六康復醫院,收治志愿軍傷病員,為救治傷員做出了貢獻。
1958年之后,醫院對當地群眾全面開放。后又幾易其名,先后稱鎮江專區醫院、鎮江市人民醫院、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院新大樓建成后,原址現在是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的職工食堂。
寶塔路橫街30號:私立崇真小學
美國美以美會1945年在寶塔路橫街開辦了一所小學,命名為鎮江私立崇真小學。
美以美會是美國北方衛斯理宗的教會,借用在中國該會的差會機構之英文縮寫字母即M、E、M音譯而得名。1889年,美以美會傳入鎮江,在大西路又新街口和小碼頭分別建立了福音堂,同時建立了兩所學校(崇實女中和崇真小學)和一所婦孺醫院。
1951年,鎮江市政府接收了崇真小學,改為一所幼兒園,后來有一段時期,還作為特教學校使用過,現在是潤州區少年宮的辦公區。
大西路343號:福音堂和崇德學校
順著薛家巷走上大西路,不多遠便能看見一座上豎紅色十字架的大門,這就是一百多年前,美國美以美教會傳教士建立的福音堂。
教堂北墻腳嵌置石碑一方,上刻“美以美會”“耶穌降世一千八百八十九年”字樣。福音堂外墻用古式小青磚砌成,頂部懸置十字架,可容七百多人禮拜。
走進教堂,感覺教堂的大堂高敞,兩邊墻上有尖拱形彩色玻璃窗,正前方是穹頂講壇,背面墻壁刻有“以馬內利”四個大字,講壇東側有一信徒受洗的水池,規模不大但造型美觀,工藝精湛,顯得圣潔高雅。
大堂西側有一排平房依次為祈禱室、書刊部,教堂南邊還建有一座紅、青磚間砌的鐵皮頂二層樓房,門首橫額石上刻“崇德學校”四字,墻處還嵌有一塊刻有“1918”字樣的建筑紀年勒石。該樓為當年基督教會辦的教會學校,現用作鎮江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辦公處。
每年的12月25日,福音堂都會舉行隆重的圣誕聚會,紀念救主耶穌基督的誕生。一般從12月24日晚上的“平安夜”開始,教會里舉行圣誕音樂崇拜,并有表現圣經內容的話劇(圣劇)上演。信徒們還自編自演一些有關圣誕的歌舞節目,這些慶祝活動往往一直延續到第二天。
福音堂教堂旁,建有紀念傳教士戴德生的“戴德生紀念室”。
戴德生是基督教中國內地傳教會的創始人,他一生組織了1000多名傳教士到中國傳教,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一位傳教士。
為了發展教會,戴德生多次旅行于中國內陸及邊疆各地。他一生清貧,命運坎坷,他的妻子瑪麗亞和四個孩子都死在中國。面對人生打擊,他仍矢志不移堅持傳教,他曾慨言:“假如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如我有千條生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1905年,戴德生在長沙逝世,靈柩被運到鎮江,按照他生前的遺愿,與他妻子和夭折的四個孩子一起安葬在鎮江牛皮坡洋人公墓。
1988年戴德生的曾孫戴紹曾在鎮江博物館發現了完整的戴德生墓的碑石,后移至福音堂保存,碑石用英文書寫,內容是“恭敬紀念令人尊敬的中國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牧師。生于1832年5月21日,死于1905年6月3日。他一生常在基督里”。
伯先路的基督教建筑 內地會教堂舊址和浸禮會教堂舊址
在伯先路中段東面,有一處戴德生1865年來鎮江創立的內地會教堂的舊址,三層樓采用青磚疊砌,夾有少量紅磚。每層樓都有五個大拱券,室內砌有壁爐。
根據資料,在伯先路口曾有兩幢二層小樓,這是曾經的浸禮會教堂舊址,浸禮會又稱浸信會,浸禮宗教會之一,17世紀由英國傳入美國。1865年傳入中國,信徒入教受洗時須全身浸入水中而得名浸禮會,1885年在鎮江建立浸禮會堂。
寶蓋路127號 真道堂
由伯先路轉到寶蓋路,順著一段斜坡走不多遠,在現在的穆源小學斜對面,我們可以看到真道堂,這是美國基督教會傳教士王茂真等人在1931年興建的教堂。
這座教堂為磚木結構,墻面通體用青磚疊砌,它的屋頂據說曾經是中式的“歇山式”大屋頂,而墻體門窗卻是西式西方教堂的尖拱形制。
教堂大門石墻腳嵌有白石碑一方,上款刻“一九三一年”,居中刻“真道堂”,落款為“基督教會”等字樣。在教堂西邊還有傳教士住房。
那個特殊的時代讓兩種不同的文化在這座建筑上結合了起來。真道堂也是全省尚存的唯一的一座中西結合形的小教堂。抗日戰爭以后,真道堂停止聚會。直到2004年,由鎮江市基督徒在鎮江市基督教兩會的帶領下修復,重新作為教堂使用。
風車山路26號 崇實女子學校
沿著寶蓋路,走到一處叫黑橋的地方。這是當年的鐵路火車經過橋下,火車的濃煙將橋底熏黑而得的橋名。順著山坡路,我們看到一座美麗的校園,這就是鎮江市第二中學,也是當年的崇實女子中學。
1884年3月36日的復活節,美國基督教會派諾冰心、賀路綏在鎮江銀山門基督教堂創立女子中學,取名鎮江教會學堂,后改為祟實女中。諾冰心任校長。四年后,諾冰心在寶蓋山東首買地一塊、平房5間,遷校上山。由于山上缺水,1910年,一位美國人自荷蘭購風車一架相贈,借風力打井水。從此后,寶蓋山又稱“風車山”。
1920年美國基督教會決定擴建崇實女中,教會中凱列維特女士立下遺囑:將遺產贈予崇實女中,擴建校舍。同年施工,一幢2層40間16個教室及禮堂的教學樓于次年12月竣工(1982年因白蟻成患而拆除)。
1924年3月26日,為紀念復活節,學校的教學樓、宿舍樓設計成橫“E”形,即復活節英文的第一個字母,并在教學樓屋角石上鐫刻了“1921 QLVETMEMARIAL”以紀念凱列維特女士,至此,崇實女中和教會婦幼醫院所建大小8幢樓房在風車山上形成一組漂亮的西式建筑樓。學校初定校訓為“崇儉務實”,后改為“崇儉樸實”,因此校名正式命為崇實女子學校”。
崇實女中校歌歌詞這樣描述學校:崇實學校,寶蓋山上,南方景致真好看;青草滿地,三五四群,小友來閑談;樓房高大,空氣新鮮,時花任我攀;北看長江,南朝青山。崇實崇實,諸學生喜唱歌;崇實崇實,諸教員各分科;四十年來人才培植多,師生多和睦,姐喜唱歌,妹好游戲……
崇實女中的教育體系是中小學一貫制,先后在曹家坡、小碼頭設小學,分別稱祟實附屬第一小學、第二小學,在寶塔路設崇真小學,小學作為4年制初級班,讀完后,才能上山讀4年制中級班,之后再讀4年制高級班。學校培養了一些有用人才,其中有不少是著名學者。如第一位榮獲美國博士“金鑰匙”最高獎賞的中國女性王素義、國民黨衛立煌將軍的夫人朱韻珩、數學家周家澍教授的夫人蔣安樂等都是畢業于此。解放后,崇實女中改為公立鎮江市第二中學。
潤州山路6號A棟 賽珍珠故居
由風車山轉向潤州山路方向,經過一段涵洞,再爬過一段非常陡的坡路,我們可以看到一棟青磚疊砌的二層西式樓房,這就是著名的賽珍珠故居了。
1887年,美南長老會江北教的開創性人物賽兆祥,以其虔誠的信仰,不避艱難和勞苦,“待人以誠,愛人如己,救人之急,解人之危”,終于克服了種種文化障礙,使美南長老會在江蘇北部城鄉深深地扎根。
后來,賽兆祥調往鎮江,在潤州山創辦了男子學校潤州中學,南長老會在登云山頂為賽兆祥新建了這座西式風格的二層樓。賽兆祥和妻子卡羅琳,以及他們唯一長大的女兒賽珍珠,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賽珍珠在鎮江的生活時間長達18年,她在鎮江度過童年、少年,進入青年。
賽珍珠以中國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小說《大地》,在193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她1934年回美國定居后,專業從事文學創作,一生創作了100多部文學作品,是當時美國家喻戶曉、最具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她一生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在她逝世后,美國總統尼克松稱她是“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
賽珍珠故居在1992年10月31日被命名為“鎮江市友好交流館”,用以收存陳列賽珍珠的著作和相關物品。在故居旁建有賽珍珠紀念館,館內陳列了大量的文物與文獻,以及中美友好交往的一些展品。
今天我們只能隔著歲月的柵欄,想象著昔日的傳教士們在這座城市中的行道布施,斡旋進退。傳教士們活動過的場所,有些已經淹沒在現代化的城市進程中了。他們在傳播宗教的同時,也曾推動了鎮江的對外開放,推動了鎮江現代文化教育醫療事業的發展,鎮江最早一批的現代學校、醫院,多數是由教會創辦的。當初的人們,誰也不曾想到宗教信仰中蘊涵著如此巨大的精神力量,而這些給鎮江留下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紛呈的記憶,是一種酸甜苦辣五味雜陳的滋味。它在鎮江留下的記憶,是對中國社會影響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