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計算時代來了,隨之而來的還有大數據時代。
2011年一年產生了大概4個EB的數據,這個數據很可能等于人類從公元前3000年到2000年所產生的全部數據的總和。
在數字化的經濟當中,每18個月我們的數據會翻一番。
內存計算時代到來
很多人都在說:“不管磁盤是否消融,閃存都是將來的一個趨勢。”
在2011年,一個名為“內存計算”的名詞突然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EMC、甲骨文、SAP都相繼推出內存計算的相關解決方案。
隨著內存價格的下降,下一代的內存計算時代即將來臨。由于計算速度量變產生的質變,也已開始。
早在2008年,EMC就在企業存儲系統中率先采用了基于閃存的固態硬盤,去年五月份召開的EMC World 2011更將主題定位“當云計算遭遇大數據”。EMC信息基礎架構產品部總裁帕特·基辛格在EMC World上說明了EMC進一步促進閃存技術應用的戰略,這項戰略涵蓋多個方面,旨在為客戶降低成本,并極大地提高存儲系統和應用的性能。
而SAP的內存計算產品HANA也從2010年就已傳出風聲,去年6月SAP正式宣布內存計算產品SAP HANA應用軟件正式開始提供給全球客戶使用,SAP正式加入了內存計算的戰場。
作為SAP老對手的甲骨文也在Oracle OpenWorld2011上發布了名為Exalytics的內存計算系統,作為Oracle的BI即將擁有的智能機,其1TB內存的配置也宣示著甲骨文對于內存計算領域的不甘人后。
那么內存計算究竟能帶給我們什么呢?SAP公司聯席CEO和執行董事會成員孟鼎銘這樣形容SAP內存計算技術的作用:“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個公司可以把銷售以及市場細分的數據帶到云中,而且是以實時方式進行,同時對市場重新細分,重新調整企業的流程、企業模式,以及企業營銷模式。”
在一個數字化的經濟體里,智能電表能夠追蹤能源使用量,同時它也能夠實時地分析幾十億個數據電,通過這種方式,能源可以得到節約,而可再生能源也能夠得到使用,環境會變得更好。
就像孟鼎銘所說:“深刻的根本性的變化正在發生,而這將徹底地改變企業經營的方式。企業需要更加社會化,更加體貼客戶的需求,以及客戶的客戶的需求”。
大數據與云計算
正是基于這樣的需求,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內存計算技術應運而生,正如孟鼎銘所說:“我們能夠對結構性的數據和非結構性的數據進行整合。我們有各種各樣新的商業模式可以進行模擬,可以調整我們的制造結構,可以重新考慮我們的市場細分和價格戰略,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在幾秒鐘內可以完成的,這個在以前完全是令人難以置信的。”
如果說內存計算技術出現的充分條件是大數據時代下,企業對于數據處理的高要求,那么內存價格的不斷下降,就是內存計算技術得以發展的必要條件。
采用內存計算,必須把大量的數據裝載在內存中,對于內存的開銷就會比傳統的數據庫解決方案要大很多。
幸運的是,IT中間件的發展仍然按照摩爾定律不斷在前進,內存價格也在不斷下降,就像SAP解決方案和架構部總經理張志琦所說:“十年以前你跟他談1個TB的內存,人家會覺得你是一個瘋子;現在4兆內存條差不多2萬塊錢,這2萬塊錢對于一個企業本身的IT投入來說是很小的”。因為最底層的半導體技術提升,造成軟件行業的進一步變化,幫助整個產業進行更大的提升,這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同時相關技術的應用,也可以降低使用內存代替硬盤而提高的成本,比如SAP HANA的內存壓縮技術,就可以以超過20倍的方式去壓縮數據。一個TB的數據,以20倍壓縮,只需要50GB就可以,這樣一來,內存成本就可以直線下降。
通過加速大數據的處理速度,會給我們的商務活動乃至生活以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張志琦給記者舉了農夫山泉的例子:“農夫山泉是SAP內存計算技術的第一個客戶,其所有的銷售數據加載在HANA里面,然后進行分析和計算。在它原來的平臺之上,不可能把所有的歷史數據完全加載計算。如果非要計算也可以,但分析的周期可能是以年為單位。HANA使他們有機會把所有的歷史數據加載進去,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完成所有假設的分析,按照區域、天氣來進行銷量的分析,這些分析在原來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只是對于大企業,小型企業也需要面臨大數據,也需要內存計算,張志琦認為:“在整個業界有這樣一個趨勢,大數據不等于大企業”,任何規模的企業都會面臨到大數據的話題,張志琦說:“無論多大規模企業都會通過網絡營銷方式接觸更多的客戶。最基本的營銷方式通過微博、論壇,更多媒體廣告進行。比如通過微博的方式,能夠產生的數據是幾何級的,這個產品到底賣的好不好,消費者喜歡不喜歡,有沒有提升的空間,都可以通過消費者之間的輿情監控方式來很好的獲取,無論企業規模多大。”
在大數據時代,內存計算技術不只可以應用于商業領域,還可以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國家來的人口政策、臨床醫學的科研,乃至民生的工程中,都要牽扯到復雜計算和運算,而內存計算技術都可以為這些行業和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防患于未然
內存計算與云計算的結合無疑令人興奮,基于SAP HANA的新一代內存應用產品SAP BusinessObjects就可以應用在云端。
但如果將內存計算技術應用在云端,這里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問題,雖然通過運用內存計算可以在云端實現高速的信息提取以及計算,但這些計算后的數據,最后是要被一個一個分散的終端所使用,WEB模式失利的陰影還籠罩在我們頭上,即信息傳遞到分布式的客戶端是需要時間的,在來回請求的過程中,信息的傳輸速率卻不會因為內存計算的應用而得到加強,而只會受到帶寬的影響,目前國內的帶寬能否負擔的起大數據的傳輸仍是一個問號,而缺少了足夠帶寬的支持,內存計算能夠帶給我們多大的量變還是一個問題。
這樣考慮的話,相比較于那種“一片大云”的模式,蘋果那種“一些小云”的模式可能更適合未來內存計算應用在云計算領域,依托于蘋果強大的終端計算能力,iCloud形成了類似有服務器的P2P網絡,這種云計算模式既避免了WEB模式的陰影,又可以充分利用內存計算的高速信息處理能力。
在內存增大的情況下,如何處理散熱問題也需要及早的注意,全球各大互聯網企業為了解決自己數據中心的散熱問題,早已無所不用其極,有利用雪山散熱的、也有利用海水散熱的,而大量內存產生的熱量如何散去,也是一個難題。
另外,利用內存來提取數據固然極大地提高了信息處理速度,但緩存的大量占用,需要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清理臨時內存,如果不能及時清理臨時內存,運算速度必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同時,目前大部分病毒都是針對內存展開攻擊,如果未來內存計算技術大量普及,甚至完全取代了硬盤,那么我們的信息安全如何保證,如此花樣繁多的針對內存的攻擊手段,我們如何防備也是需要注意的。
總之,內存計算在未來是大勢所趨,這個大趨勢是不會變的,目前EMC、甲骨文、SAP都在內存計算領域發力的戰略眼光是正確的,但內存計算畢竟是一項較新的技術,如何在以上那些隱患暴露之前做好預防措施,則是決定未來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