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虔誠地在電腦填報志愿表格中打下了“漳州師范學院”這六個字。在我生活的農村里面流傳著這樣一種古老的說法:男孩子就要志在四方,敢于在外打拼,因此,能走出去一直成為年輕人和鄉里鄉親們的心愿,不過,我選擇了她,更是慕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和“水仙花之鄉”而來,我選擇了您—我現在大學所在的地方,我魂牽夢縈的漳州。
記得來大學報到的那天,還沒到漳州天就黑了。下車的那一瞬間,我聞到了漳州這片沃土的味道:生生不息、勤勞勇敢,這時我心里面突然回蕩著哪首閩南歌曲“愛拼才會贏”,對,人生本來就是要這樣:愛拼,才會贏。從小就有一個愿望:夢想有那么一天,能騎著自己的自行車,靜靜的行駛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一座自己喜歡熱愛的城市,而今,這個夢想已不是夢想,而變成了事實!
每逢周末天氣晴朗,我就會騎車周游市區和周邊農村,有一次和室友們來到龍海市一個革命老區,這里的村民們正在田間辛勤的勞作,田里面整齊的散堆著一堆堆一人來高的稻草垛,田間沒有一根雜草,肥沃的土地,詮釋著豐收的喜悅。村民們頭上戴著斗笠,談笑聲中神情泰然,一片祥和。繼續走,來到一片白茫茫的栽種農作物的大棚路上,眼睛突然一亮,心里默默的驚嘆:這么大、這么多的仙人球,有生之來所未見過啊!它們整齊的鋪在地上,是何等的雄壯,何等的生機!再走,是一片林園圣地,各式各樣的花雕、盆景,直叫我瞠目結舌,此時,對面不遠的山坡上,太陽少女般羞澀的臉蛋,紅彤彤的、圓圓的、害羞的伸出了半張臉,村口小河潺潺,池塘里面的魚兒歡快的暢游在清澈的水中,這是一片圣地,這不是虛構出來的,這里生息著一群勤勞樸實的中華子孫,這里流淌著他們世世代代的鮮血,有時候我會突發產生一種錯覺:陶淵明老先生的《歸園田居》莫非是在這里?心里暗暗嘀咕,這種意識總是揮之不去。
繁忙充實的一天的學習結束了,下午放學后,卸下所有疲勞,小跑著穿過“戰備大橋”,一如既往的漫步在老街的巷道里,累了,尋一家茶館,泡一杯“鐵觀音”,這里的人民非常注重泡茶的工序和質量,幾乎每一家,尤其是到了傍晚晚飯過后,一家子人坐在門口閑聊,一個茶壺,幾只小茶杯,多么溫馨寧靜。野史《太平寰宇記》(樂史撰,約公元987年)對漳州最早的記載是:漳州土產臘茶最貴,制作最“不凡”、所以“此品惟充貢茶,明間罕見之”。足見臘茶自古以來就是漳州人的驕傲;餓了,就隨便找一家飯店坐下,你就會享受到人間極少有的美味:手抓面、鹵面、干拌面、四果湯、豆花等美味特色小吃讓你吃個夠,讓人流連忘返,不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鹵面,雖然沒有家鄉黔菜的酸辣,卻有著它特有的沁人心脾的肉香味兒。走在古街,看著古典味兒十足的建筑和街道,想起了開漳圣王—陳元光將軍擊敗流寇后建立漳州的汗馬功勞,凹凸有序的青石板、紅黑相間的磚墻,雅致的大牌木店門,古色古香,一代代人來了又走了,而古街任然保留著它的韻味,永不褪色,像一位智叟,時間越久越深邃、博遠。
當然,最令我嘆為觀止的是要數這里的現代建筑了,我們雖然生活在繁華的都市,而我卻感受到我好像是生活在森林之城里面,漳州處于我國東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這里的氣候適宜,一年四季如春,街道周圍都是枝葉茂盛的大樹,倒垂的副根幾乎觸及到地面,有上百年的老木棉,每年花開花謝,象征性的注定著一屆屆的畢業生將從校園踏入社會,一批批的莘莘學子又將入住進來。校園里面一路的桂花,在每一個季節我們這些幸運兒都能幸福的沉浸在花香的世界里,鳥兒的天堂里;這里沒有塞北的荒野,也沒有江南的溫柔,只有自己獨特的美,不外泄的美,含蓄的執著,寧靜的美,美得讓人窒息。正因為這么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這里的水仙花才開得無與倫比,雖然滿江南都有水仙花,唯我們漳州水仙花的鱗莖碩大、花繁葉壯、色美香郁,固有“天下水仙數漳州”和“水仙花的故鄉”之美譽。校園里面綠樹成蔭,學校外面還是一片春色,每天早上和晚上,環衛工人都會掃除拖走一堆堆的落葉而非垃圾,幾天之后,又有新葉長出,這里的天是湛藍的、水是碧綠的,心情當然是舒暢的!身處其中,好似來到傳說中的伊甸園。
我從貴州,來到漳州,2000多公里的路程,并不是一段很遠的距離,在我心中,這是一條從那邊的“家”到這邊的“家”的一根感情線,因為:漳州是我的第二個故鄉,我已經深深地愛上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