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夕,應邀到開封參加“清明文化論壇”。會后,順路回鄉掃墓,在云霄、漳州逗留近旬日,期間,參觀了云霄漳江口的紅樹林和華安仙都的二宜樓,遂有以下兩段文字。
漳江口的紅樹林
3月19日,我接到云霄縣廣電局高局長的一則短信息說,當天下午五點一刻,中央電視臺四頻道即將播出“遠方的家”系列節目第75集,是關于云霄風情的報道,要我及時收看。我離開故鄉外出求學、工作已經56個春秋,期間雖然不斷回去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進入老境,思鄉之情日隆,回去更勤,對故鄉當然葆有一份深厚的感情。于是,到了當天下午五時許,我即打開電視收看央視四頻道的節目,果然是“遠方的家”第75集,開始介紹將軍山及陳政墓,掃描云霄城關嶄新整齊的街道風貌,看來頗為親切。可是由于當天晚上有個重要的飯局難于推掉,只好關了電視赴宴去。好在早就得知晚上11點26分央視四頻道重播,吃完晚飯回來就守著電視準備看重播。好不容易等播放的時間到了,打開電視機一看,除了傍晚看到的鏡頭外,還有陳岱八尺門的海水溫泉(俗稱“金湯”)、后埔溫泉、竹塔海灘挖泥蚶、漳江口看紅樹林等鏡頭,我看得十分入神,尤其是漳江口的大片紅樹林,郁郁蔥蔥,隊隊鳥兒從水面掠過,美得讓人感到震撼!我后悔過去歷次回家怎都沒想到去看看紅樹林呢!于是把這個想法在電話里告訴同住在北京的女兒,要她在我清明節回家時一定要安排看看漳江口的紅樹林。
4月2日下午,當我正在鄭州新鄭機場候機準備搭乘國航航班飛往廈門時,女兒從北京打來電話說,4月3日上午安排參觀漳江口的紅樹林,并已通知她的叔叔、姑姑以及堂弟、堂妹們陪同我參觀。這個消息當然讓我喜出望外。
4月2日晚上到達云霄預定的賓館時,已是深夜,故沒打擾任何人而悄然入住,并睡了個好覺。4月3日一早醒來,用過早餐后就同弟妹、侄兒、侄女一行乘車趕到北江碼頭,登上漳江口紅樹林管理局準備好的一艘汽輪出發去江口看紅樹林。當汽輪犁開水面向江中駛去時,就可以看到一片片長在江邊或江中的紅樹林;紅樹林并不紅,而是一片翠綠。它們大都長在江邊的灘涂上,偶爾也有一些長在江中的小洲上;它們根與根相連,任憑風浪的沖刷,照樣成長,且煥發出勃勃生機,連成一片,成為漳江出海口的奇觀。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漳江出海口,是海上涌入的咸水與江上流下的淡水交匯之處,紅樹林在此照樣長得蓬蓬勃勃!當我全神貫注觀賞一片片紅樹林時,汽輪的突突聲響驚動了停歇在紅樹林中的鳥兒們,她們陣陣飛起,盤旋在紅樹林之上,構成一幅絕妙的風景畫。弟妹和侄兒侄女們呼我趕緊看各種好看的鳥兒,抬頭一看,有鷺鶿、白鶴等稀缺、珍貴的鳥類。汽輪的司舵兼導游告訴我們,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海岸線長達30公里,涉及5個單位、8個建制村,周邊人口5.5萬人,總面積達2360公頃,同青島、湛江兩地的海邊紅樹林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并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聽到這一介紹,看到眼前的美景,我和同游者均感到不虛此行。而有意思的是,我的弟妹們,有的已年過七旬 ,最小的也年屆花甲,一輩子生活在云霄,觀賞漳江口的紅樹林,也都是第一次!
我們乘坐的汽輪在江面上行走了半個小時左右,到達江的南岸竹塔村附近,于是舍舟登岸,去參觀一片更大片的紅樹林,據說這里才是漳江口紅樹林的主體,既有供游人參觀的林片,又有專供科學研究用的特區。管理人員為我們打開特區的鐵柵欄門,領著我們沿著棧道在特區里參觀,只見這里的紅樹林長得更加蒼翠,更加茂密。走到棧道的盡頭,靠近海灘處,還建了一座亭子,供參觀者小憩。我們一行遂走進亭子,看鳥兒在海灘上晙巡,啄食魚蝦;又坐下來,聽帶領我們參觀的管理員介紹情況。他就是竹塔村人,因此了解紅樹林的過去和現在。他說,過去他們并不知道紅樹林是個寶,只是挖了它的根當草藥,砍了樹當柴火,毀林造池搞養殖。后來通過宣傳知道了紅樹林的生態作用,從實踐中也嘗到了紅樹林可檔風浪、保護生態、提高海產品質量的甜頭,才把它當寶,盡心保護。竹塔村里不少養殖戶都主動當了保護紅樹林的志愿者。保護區管理局成立以來,紅樹林的保護走上了更加科學、嚴密的階段;在保護的基礎上,保護區管理局一直在探索如何擴大紅樹林種植面積的途徑。2007年,他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建立了一個近百畝的紅樹林育苗基地,已成功培育桐花樹和白骨壤樹苗160萬多株;同時,聯合廈門大學的專家開展大米草除治試驗,在原先長滿大米草的灘涂上高密度地種植紅樹。2003年至2010年,漳江口共計擴種紅樹林近2000畝。聽了這么一番介紹,我們對紅樹林加深了了解,更加熱愛這一片長在故鄉土地上的“海上森林”了!我們走出亭子,沿著棧道徜徉在被譽為“海上森林公園”的紅樹林中,又登上觀鳥屋,觀賞百鳥在江口上飛翔的美景,盡興而歸。
仙都的二宜樓
許多年以來,一直有到華安看看的念頭。這次在漳州市區足足住了三天,除了同文友、親友暢敘外,當市文聯的領導問我打算到市區外什么地方走走時,我毫不猶豫地選定華安,準備到華安的仙都看看,看湯曉丹的故居,看二宜樓。
4月8日清晨,我們一行出發去華安的仙都。大概在山間公路上走了一個多鐘頭,到達仙都鎮鎮政府,然后由華安縣文聯及仙都鎮政府有關領導陪同先參觀湯曉丹故居。車子又走了一段路,穿過幾個村莊,才在一個山坡下停下,然后爬了一段山坡,到達曉丹那座剛翻修過的故居前。這兒地處戴云山南麓,站在故居前的場院放眼望去,山坡上是層層疊疊的茶園。時當采摘春茶時節,茶園顯得格外翠綠,勤快的采茶姑娘正在茶園里勞作。常言說,英雄出于草萊之間,這話兒看來是有道理的。當年,享年102歲去年才在上海辭世,被譽為“戰爭影片之父”的湯曉丹就是從這個位于深山小山村走出去,先到廈門求學然后轉赴上海發展的。我們在他的故居里走了一圈,在故居前照了幾張相片就告辭了。
在鎮政府的食堂吃了一頓很有特色的午餐后,我們啟程去距鎮政 府六公里處的大地村參觀二宜樓。這是華安之旅的重頭戲。據有關資料介紹,二宜樓是大地土樓群的老大,也是閩南、閩西土樓的老大,有“土樓之王”、“神州第一樓”之美譽。它始建于清 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歷時三十載,由蔣士熊及其兒輩兩代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70年)建成。土樓建筑面積9300平方米,坐東南朝西北,外環高四層,通高16米,外墻厚達2.53米,外徑73.4米,為雙環圓形土樓,分成16個單元,公有213間房間。樓內院中挖有兩口井,名為“陽泉”與“陰泉”,從而使院子構成太極之形。此樓建成使用二百四十多年來,完好無損,至今樓里仍住有36戶220口人。樓內共存壁畫593平方米,226幅;彩繪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聯163副,凡此種種,均表明它具有較深厚的文化意蘊。而樓名“二宜”又含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家宜國、宜天宜人、宜山宜農、宜樂宜德、宜內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文宜武等多層意涵,更彰顯其文化價值。此樓1996年1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世紀初,又同南靖土樓、永定土樓捆綁申遺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此,二宜樓及其大地土樓群聲名大振。
我們一行在導游的引領下走進二宜樓。參觀過兩口井內溫度差一度的陰陽井后,走到院內的一個茶攤前坐下喝茶,同行的歌詞作家魏德泮先生彈響了隨身攜帶的曼陀鈴,喜愛歌唱的男男女女唱起了動聽的中外名歌,在莆田政府網工作的仙都姑娘小湯跳起了舞姿優美的舞蹈,一場即興的演出持續了半個多小時,吸引了大批游客圍觀。我們喝了茶,參加了演出,又買了一斤價廉物美的鐵觀音茶后走進樓里參觀。在我參觀過閩西、閩南的土樓以及贛南的圍屋中,二宜樓是人氣最旺的,可以是仍然活著的土樓。它兼有單元式與通廊式結合的特點,我們在重點參觀了祖廳的木雕和彩繪后,大部分時間是沿著四樓的通廊漫游參觀。這個游廊繞土樓四層后墻一周,可與個單元相通,我們沿著游廊參觀起來,發現不少住戶開起了以賣茶葉為主兼營個種土特產和旅游紀念品的商店,我們走進幾家參觀,其中以一家是高山族開的既賣茶葉,也現場制作一些像麻糍之類的小食品出售作為茶點,我們在那兒停留的時間最長。據她們說,高山族是從寶島臺灣移居大陸的,在華安共有四十多戶,一百多人,主要經營茶葉生產,在二宜樓設點經營的這一家已開發生態茶園300畝,具有相當的實力。我們又走到3、6、10等單元,發現它們的天花板上貼有1931年的《紐約時報》和1932年的《紐約晚報》,墻上繪 有西洋鐘表和西洋美女,說明住在二宜樓里的人出過國,留過洋,進行過東西方文化交流。我們在四樓游廊里遛跶,還發相距不遠處就挖一個小洞,既可觀望、采光,又可作槍眼,想得相當周到。
參觀過二宜樓走出來,導游告訴我們,二宜樓周圍,還在不同年代由蔣士熊的子孫們建了南陽樓、東陽樓、宜安樓等土樓,形成大地土樓群。如果在空中俯視,這個土樓群就像是一只母雞帶著若干小雞在大地上漫步。由于時間匆忙,我們只選擇了已辟為土樓博物館的南陽樓參觀了一下,并應主人之請,留下了“宜居宜防集天下之正氣,可住可觀傳中華之文明”這么一副對聯就辭別好客的主人驅車趕回漳州城里了。
2012年5月1日至5日斷續寫于北京亞運村之望云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