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決策首先需要辨明問題的性質:是一再發生的經常性問題呢,還是偶然的例外?倘若是經常性的老毛病,就應該建立原則來根治;若是偶然發生的例外,則應該按情況做個別的處置。
四類問題
按問題的發生情況來說,細究起來,不只有“經?!焙汀袄狻眱深?,一般可以分成四類。
第一類,是真正經常性的問題。管理者日常碰到的問題大部分都屬于此類。例如生產上的庫存決策,嚴格說來不能稱為決策,只能說是一種措施。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大都屬于這種性質。
第二類,問題雖然是在某一特殊情況下偶然發生,但在實質上仍然是一項經常性問題。例如某公司接受另一公司的建議,兩家合并為一。如果該公司接受這一建議,就永遠不會再接到第二次同樣的建議了。但是,企業界隨時可能出現這種問題。
第三類問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偶然的特殊事件。在1965年11月間,美國的整個東北部地區,從圣勞倫斯到華盛頓一帶,發生了一次全面停電。根據初步的調查,這的確是一個真正偶發的特殊事件。但是這一類偶發事件,發生的概率只有千萬分之一或億萬分之一。一旦發生時,我們必須自問:這究竟是一次“真正的偶發事件”,還是另一種“經常事件”的首次出現?
這也就是我們要介紹的第四類問題:首次出現的“經常事件”。
美國東北部地區的停電,直到今天我們才判定其均為“經常事件”之首次出現。我們已具備現代化電力技術,如果能尋求“經常性的解決方法”,這種停電事件應是不至于一再發生的。
除了上述第三類“真正偶發的特殊事件”之外,其余三類均需要一種“經常性的解決方法”。換言之,需要制訂一種規則、一種政策或一種原則。問題再度發生時,即可根據原則去處理了。只有第三類“真正偶發的特殊事件”才必須個別對付,沒有原理原則可循。
常犯錯誤
決策人常需花費不少時間來確定問題的屬性。如果類別錯了,其決策必為錯誤的決策。
我們常犯的錯誤,便是誤將“經常問題”視為一連串的“偶發問題”。
另一種常犯的錯誤,是誤將真正的新問題視為舊病復發,因而仍應用舊有的原則。
美國東北部的停電即為一例。紐約市的電力工程師經過詳細檢查,發現了非同尋常的現象,才知道此刻不能用平常方法,而必須用非常方法來解決。
反之,肯尼迪總統處理古巴導彈事件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看準了這是一件“非常事件”,應以“非常”手段來處理??夏岬峡偨y決定之后,他的智慧和勇氣才得以發揮力量。
第三種常見的錯誤,是對某些根本性問題的界定似是而非。以下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美國軍方常感到他們留不住高素質的醫務人員。軍方曾屢次研究這一問題,提出了不知多少建議。但是,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認為問題在于待遇不夠,殊不知真正的原因在于軍醫的傳統制度。
老實說,美國軍方到今天也還沒有正視這一根本問題。難道說他們愿意使軍醫一直停滯在第二流醫療機構的階段,只讓那些不能成為一流人才的醫師留在醫院里嗎?或者,他們是否已打算對軍隊的醫療機構進行徹底改革?我看除非軍方能接受這種觀念,認為這是一項重要決策,否則年輕有為的醫生始終會外流的。
最后一種錯誤,是只看到問題的部分,而沒有看清全貌。1966年,美國汽車工業忽然受到攻擊。社會各界紛紛指責美國的汽車不安全,而業界本身竟一時驚惶失措。事實上,美國汽車業界不但重視車輛本身的安全,而且也注意到了公路工程和駕駛人員的訓練。
汽車制造業界應該做的,是在技術方面不但使車輛在“正常駕駛”的情況下能夠確保安全,而且在“不正常駕駛”的情況下也能夠提高車輛的安全性。但是美國汽車制造業界竟沒有看到這一層。
由上面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一知半解”有時比“全然不知”更為可怕。正因為人都免不了有時會混淆不清,以至于產生了不周全的假定,這才是最危險和最難于改正的。
有效決策
一位有效的決策者碰到問題,總是先假定該問題為“經常性質”。他總是先假定該問題是一種表面現象,另有根本性的問題存在。即使問題確實是偶發性的,他也會先懷疑這是不是另一項新的經常問題的首次出現。所以,一位有效的決策者,第一步總是先從最高層次的觀念方面去尋求解決方法。如果公司資金不足,他不會馬上想到發行最容易售出的債券。如果各部門主管都非常干練,但是不肯聽命,他也不會馬上想到殺雞儆猴,而會從更根本的立場建立一種大組織的觀念。
社會生活及政治生活中最顯著的一項事實是:暫時性的事物往往具有永久性。比如英國的旅館登記制、法國的房屋租賃管制,以及美國政府中的許多“臨時建筑”,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草草創設的。當時都以為最多三五個月就會取消,可是經過50年后,這些臨時措施還是屹然不動。有效的管理者都懂得這個道理。當然,這并不是說有效的管理者永遠不會采用臨時措施。不過,他會從更基本的、更理性的及更廣泛的觀念上去另謀解決之道。
因此,有效的管理者所做的決策一般不會太多。他既已經設計了一套規則和政策來解決經常事件,就可以運用有關的規則來解決絕大多數問題。
(摘自《現代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