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是五顆心。
第一顆心是人的敬畏心。這個世界讓我們最害怕的事,就是人沒有敬畏心。馮侖到臺灣騎自行車轉了一圈,回來后寫了一篇游記。他說,臺灣為什么顯得有秩序?一是官員怕法律,二是民眾敬鬼神(頭上三尺有神靈)。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有些人天不怕地不怕。你碰到這種“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的人,你一定會說:你不怕我怕!沒有敬畏心是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官員沒有敬畏心,污染就控制不住。他不知道這樣做,子孫是要遭報應的,來世是要遭報應的。所以可以為了自己能提上一級半級,從副縣級提到正縣級,或者從正縣級提到副市級,為這一丁點的個人目標,就敢去拿環境做交換。開封環保局局長在造紙廠排污口采樣,因為沒有事先通知廠方,結果當場就昏倒在地;太湖邊上的無錫市居然會沒有水能喝。中國的環境污染嚴重到何等地步!
第二顆心是感恩心。我們中國這么大,三十多年出現了這么多的有錢人,但有些人是不會感恩的。一說起來就是過去多難,然后是自己多么了不起。清華大學的校訓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很多人上過清華,但是只學到前半句“自強不息”,忘掉后半句“厚德載物”。你何德何能敢掌管著幾十億幾百億的社會財富?這么短的時間積攢了這么多的財富,你用什么來承受這樣一種責任?你現有的財富已經用不了花不完了。我們如何生出一份對社會的感恩心?把手中控制的財富作為一種社會責任!這是需要德行的,不是表面文章。企業家要追求的不是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一種生命品質的提升,要從追求一種好的生活狀態,轉變為追求一種好的生命品質。這實際上是檢驗企業家的心量,看有多大的心量,能夠以得到的福報來為這個社會、為身邊的人、為你家里的人(姑且不談為整個世界)付出一份愛心。
第三顆是寬容心。三十年改革開放,我們一路走來,經歷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時期,經濟高速發展和價值觀的多元化,使我們每一個人走到今天都有一份不容易。一路上肯定有人得罪過你,讓你不爽,甚至有些人很過分,讓你原諒不了,放不下。今天功成名就之后,你能不能徹底放下?放下和原諒,其實并不需要很高的境界,也不需要佛的心量,只要想明白一條就夠了:你肯不肯饒過自己。因為,所有那些你不肯原諒的人,每當你想起他,就會心絞痛,這都是在懲罰自己。
清華大學某總裁班,有一次學員進行分享,分享各自的成功。
有一位企業家是這么說的:“十年前,我的上司瞧不起我,該提拔的機會卻給了不如我的人,我很生氣,找他說理,并提出辭職。這位領導拿出500塊錢丟在地上說:如果你要去單干,這500塊錢就歸你了。我含著眼淚,把這500塊一張一張地撿了起來,開始了創業之旅。后來我把那位領導請到我的公司當辦公室主任。在慶祝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時候,吃完晚飯,我把中層干部留下來進行教育。每個人發一個紅包,所有的人打開信封都是500塊錢人民幣,那位辦公室主任手里拿到的是500塊冥幣。他低著頭離開了現場,我開始給全體人講500元錢的故事。”
這位企業家講到這里,滿臉喜悅,滿心的歡喜。這可是成功呀!可是全班的人聽得目瞪口呆,都在為他這十年來感到悲哀。這么長的時間,他既沒有看到人家是來成全他的,更沒有放下心中的那份仇恨。而復仇情結這塊腫瘤還沒有割掉。他活得真是太殘忍了——是對他自己而言,而不是對別人。
第四顆是平常心。我們能不能用一種平常心對待我們今天的成功?對待別人的不理解?對待手下有人背叛?你能不能達到這樣一種處事不驚虛懷若谷的境界?
第五顆是歡喜心。遇到什么事都歡喜,不容易。我年輕的時候,對“逆來順受”這個詞是很反感的——為男子漢大丈夫怎么能逆來順受呢?過了五十歲,我才知道,逆來順受是一種境界。我們不可能像佛一樣——“你來吧,從我身上穿過”。我們不可能有這個功力。但是,我們可以也應該修煉到“我可以側身,讓你先過”。人活著不是為了對抗,不與任何人對抗,是要智慧的。讓自己的生命流淌起來,像水一樣,走過難得的一百年。總之,是要回到自我,一種心性的境界。 (摘自《經濟學家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