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戴爾農場拆遷之前,官方與流浪者已經打了10年的官司。盡管同情弱者,但多數英國人選擇聽從法律的安排,并以最大的誠意做好拆遷的善后工作。
英國倫敦以東埃塞克斯郡巴塞爾頓地區(qū)有一個戴爾農場,近日上演了一幕英國式的“強拆”事件,警民之間展開了一場大斗法。
在這場大斗法中,既有英式拆遷隊和釘子戶在戴爾農場斗智斗勇的戲劇性場面,又有雙方在法律層面和輿論宣傳層面的進退迂回。持不同立場的英國媒體為各自支持的一方搖旗吶喊。
英式“強拆”
去年10月19日早上7時,兩隊實施拆遷的人馬已在戴爾農場外集結。其中一隊人馬身著熒光黃色背心,戴頭盔,手持透明盾牌,這是英國的防暴警察。而另一隊身著藍色背心的,則是法警,他們負責執(zhí)行法院的拆除令。
戴爾農場總面積約14英畝,其中7英畝位于農場西部,為合法居住區(qū)。而東邊的7英畝則本來是公共綠化帶,在這一區(qū)域居住屬于非法。此次的“強拆”主要在東邊的這一區(qū)域展開。
戴爾農場內有51個非法居住點,在這些非法居住點上,各種流浪者的房車和臨時搭建的棚屋里居住了大約400名流浪者,其中有不少是有孩子的家庭。該地方政府為了徹底清理該地區(qū)準備了1800萬英鎊的資金,清理行動預計將持續(xù)數周。
正式實施拆遷之前,兩隊人馬已在這個位于西北角的主入口外嚴陣以待,并切斷了這一區(qū)域的供電,以促使居住者自動離開。8時,“強拆”正式開始,警方很快遇到了令人頭疼的局面:一些示威者采取了把自己鎖在墻上或房車上的方式,而另外一些則攀爬上了戴爾農場內一個高達12米的腳手架,在這個腳手架的頂端,有一個木板搭建的簡易木屋,遠遠望過去有些像樹上的鳥巢。其他的一些示威者則圍在戴爾農場四周,形成人墻。
整體上看,普通的愛爾蘭流浪者大多采用了和平非暴力的抗議方式。而來自民間抗議團體的示威者則顯得較為激進,他們向警方投擲磚頭,并揮舞鐵棍。為了避免出現傷亡,警方并沒有采取強硬手段推倒這個腳手架。剛開始,警方采取了喊話的方式,希望勸說這些示威人士主動從腳手架上下到地面,但收效甚微。雙方對峙到了下午,希望準時收工回家的警察漸漸失去了耐心。于是,警方調來了電動升降機,一些法警憑借這臺升降機到達了腳手架頂端,逐個將腳手架上的示威者帶下來。
隨著腳手架逐漸被拆除,這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僅使得警方開始占據主動,得以控制住局面,而且也使得警方贏得了心理戰(zhàn)。許多本來準備繼續(xù)抵抗的愛爾蘭流浪者和示威者覺得大勢已去,人心開始渙散。經過一天的行動,當地非法居住的愛爾蘭流浪者,已經降至50人以下。另外50名來自其他民間團體的抗議示威者,則依然留在戴爾農場。
在經歷頭一天的憤怒和混亂之后,20日的氣氛顯得較為平靜。上午10點,主入口的大門被一臺重型機器推倒,最后兩名把自己鎖在混泥土樁上的示威者也被移除。
下午2時左右,流浪者內部召開了會議,達成一致,所有人決定離開。隨后,農場內的愛爾蘭流浪者正式放棄對抗,開始平靜地按秩序離開農場。地方政府和警方的“強拆”行動取得了最終的勝利。不過,警方和當地政府卻有意避免使用“勝利”一詞,只是稱取得了“理想的結果”。整個行動一共逮捕了34人,警方卻反復強調這34人全部是激進、暴力的示威分子,而并非普通的愛爾蘭流浪者。
輿論戰(zhàn)與司法戰(zhàn)
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媒體表述中,出現了兩個版本。一個版本是地方政府和警方“清理”違法建筑和非法居留者,捍衛(wèi)法律尊嚴和當地居民享用公共綠地的權利。另一個版本則是,此地的愛爾蘭流浪者家庭被迫離開家園,遭受了具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驅逐”,并和驅逐者進行了頑強而令人敬佩的抗爭。10月19日下午,戲劇性的一幕出現。抗議示威者點燃一輛房車,將其作為阻止警方前進的主要路障。在熊熊燃燒的烈焰和濃煙之前,一位憤怒的女性示威者高舉著十字架。
攝影記者捕捉了這一幕,這張照片在第二天的英國報紙上被大量采用,但解讀各不相同。同情流浪者的人士,甚至將這一幕與德拉克洛瓦以法國七月革命為背景的畫作《自由引導人民》相提并論。
但支持政府和警方強拆的人士,則直指這幅照片試圖塑造的“斗士”形象與事實南轅北轍。以保守和反外來移民立場著稱的英國《每日郵報》就以嘲諷的語調稱,這個照片中的形象“差不多是直接照搬好萊塢電影”,暗指這名所謂的“女斗士”是在演戲,并揭發(fā)該女子“只是一個喜歡鼓動人鬧事的激進分子”。
除了輿論上的開戰(zhàn),地方政府和非法居住此地的愛爾蘭流浪者還紛紛走法律程序斗“法”。
戴爾農場的愛爾蘭流浪者問題由來已久。上世紀70年代,巴斯爾頓地方政府允許40個愛爾蘭吉普賽人家庭在戴爾農場的一個垃圾場邊上建房定居。但70年代之后,越來越多的愛爾蘭流浪者開始來到戴爾農場,到了2011年,在戴爾農場定居的流浪者已經超過2000人。
這個流浪者定居點開始逐漸向東擴展,侵占了接近7英畝的綠地。這些綠地之前用于堆放廢品,但從1982年起被政府劃歸為公共綠化帶。綠化帶內只能進行農林業(yè)以及公共戶外活動,而不得從事商業(yè)性開發(fā)和未經許可的住宅建設。
早期的40戶流浪者家庭,屬于戴爾農場內的合法居住者,后來居住在綠化帶上的流浪者家庭,則并未獲得當地政府的居住和建筑許可,因此他們都屬于非法居住者。由于這群非法居住者的數量急劇增加,該區(qū)域很快成為了歐洲最大的非法居住點。
但在2001年之后最初幾年,當地政府未對此采取行動,只是對其發(fā)出通告,指出定居行為違法,而流浪者反而就此通告提出上訴。兩年后,流浪者的請求遭駁回,但他們獲得了兩年的緩沖期。等到期限已滿,巴斯爾頓地方政府經過表決,決定采取拆除行動,但流浪者再一次訴諸法律,向法庭提出針對地方政府的決議進行司法審查的請求,英國高等法院隨后判決地方政府的決議違法。2008年底,巴斯爾頓地方政府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上訴法院又駁回了高等法院的判決。
2009年,高等法院裁定當地議會的計劃不合法,但該判決又在地方議會隨后的上訴中被推翻。2011年3月巴斯爾頓議會再次投票以執(zhí)行清理行動。7月,地方政府向非法定居者發(fā)出了正式通告,限令其在28天內主動拆除非法住宅,而非法定居者則完全不予理睬,地方政府于是將期限延長一個月。在期限終止當天,高等法院裁定地方政府在決策的每一步中均已考慮了相關的人權問題,因而圍繞拆除的法律訴訟應當終止。
10月12日,英國高等法院作出最終裁定,這些非法居住的愛爾蘭流浪者必須撤離戴爾農場,此后,地方政府才開始正式采取“強拆”行動。
自此塵埃落定,地方政府與流浪者前后已經打了十年的官司。
據悉,以卡梅倫為首的聯合政府對地方政府的決定表示支持,反對黨工黨則表示反對。在戴爾農場附近的英國本地普通居民中,支持巴斯爾頓政府對這個非法居住點進行強拆的占大多數。一方面他們認為清除這些流浪者,才能恢復本應屬于他們的使用這片公共綠地的權利。另一方面,在英國民眾中法律觀念已深入人心,按規(guī)矩和法規(guī)辦事,是獲得普遍共識的社會默契。
此前,出于人道主義和保護弱勢群體的考慮,聯合國和歐盟都曾多次派工作組和觀察員前往戴爾農場考察,并建議當地政府為這些流浪者另覓其他定居點。據了解,目前這些戴爾農場遷出的流浪者已經重新尋找新的定居地,一部分前往盧頓附近的定居點。
巴斯爾頓地方政府表示,在過去六個月中,地方政府向這些流浪者提供了多個住宿方案,其中包括為他們提供臨時的住房,以及安排他們前往合法的定居地點等等。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