頒獎詞:他在乎家庭的溫馨快樂,他在乎生命的尊嚴,他在乎為人的良心,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亦是一個堅持職業道德與精神的人,他是一個“柔性特警”。
2011年12月6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黃毅通報,“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集中調查階段結束,會盡快公布調查處理結果,給人民群眾一個真誠、負責任的交代。10月18日,新華社圖文報道幸存女孩小伊伊(項煒伊)牽著叔叔的手練習走路的消息感動并鼓舞了很多人。當然,人們依然記得救出小伊伊的一號功臣,溫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隊隊長邵曳戎。
“我想不到有那么多人關心我,支持我,這個社會太偉大了。”邵曳戎對記者說,他幾次重復“這個社會太偉大了”這句話。珠海市政協委員陳利浩發微博,號召大家向邵曳戎致敬,每轉發致敬一次他就捐出一塊錢給小伊伊,最后捐款107萬。
邵曳戎感恩社會偉大,社會亦認為邵曳戎偉大,他的偉大之處在于,用救出小伊伊的“奇跡”,演繹了在救援過程堅持生命第一的邏輯。
7月24日下午4點左右,D3115次16號車廂依然留在高架橋上。溫州公安局特警支隊支隊長邵曳戎帶隊在橋上繼續救援,堅持在鐵軌上也就是原地清理。邵曳戎說:“你不知道里面還有沒有生命,萬一有呢?你怎么向人家交代……之前在16號車廂,我們找到了12個人,沒有一個是有呼吸的,你知道,那是種很難過的感覺。”邵曳戎之所以感動社會,除了他的勇氣,還有他是一個說“人話”的特警隊長,他說的話讓人們看到這是一個有擔當有情義的男人。小伊伊被救出來,邵曳戎與鐵路工作人員意見不一的消息也傳出,人們甚至議論邵曳戎受到了處分,當地政府不得不站出來辟謠。邵曳戎為溫州爭光,溫州人喜聞樂見。
“有人說,作為一個人,我爸做對了,作為一個官,我爸做錯了。對于我爸來說,他從沒把自己當一個官,他只知道他是一個人!”女兒發微博公開評論父親邵曳戎。而一位認識邵曳戎的記者亦透露,邵曳戎的“違命抗旨”由來已久,當年任溫州市公安交警副支隊長時,他就執法鐵面無私,甚至六親不認,連他老父親、溫州市公安局原局長邵錫水的“籃子”(請托的意思)也不接。多年前在邵曳戎的辦公室,這位記者曾目睹他一口拒絕市領導的說情電話。本刊記者追問邵曳戎,下一次,你還敢有不同意見只從專業和人性的角度做出判斷嗎?他答:“那肯定會繼續。那肯定。”
記者跟邵曳戎探討當初為什么敢有不同意見,他說自己當過交警,有過多年的事故處理經驗,這是一種專業判斷。至于輿論紛紛的不懼壓力頂上令之詞,邵曳戎笑言,在那種高度緊張的救援現場,“沒有時間去考慮這些東西,換做其他人,也會這樣做的”。記者問他,此后工作和生活有沒有受到壓力或影響,性格開朗樂觀的邵曳戎聞言哈哈大笑:“哈哈,沒什么壓力,都挺好,謝謝大家的關心。”
邵曳戎是一個“警二代”,他有正氣,講良心。女兒這樣描述他:“很多公安把警察這個職業當副業,外面還辦著企業,小時候問爸爸為什么不這樣做,如果這樣做,也許我就有很多零花錢、漂亮衣服,很多想要就可以得到的東西。爸爸說:我們拿的工資是老百姓的辛苦錢,老百姓繳納的納稅錢,我們就要讓老百姓信任我們,我們做的事情就要對得起他們,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他來說家人平安健康快樂就是他最大的快樂。”從女兒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一個“柔性特警”,他在乎家庭的溫馨快樂,他在乎生命的尊嚴,他在乎為人的良心,他是一個善良的人,亦是一個堅持職業道德與精神的人。
從社會對邵曳戎的贊譽,可以看出社會普遍渴望“善能”,即渴望看到有人能做出圖利社會的善舉,人們也越來越愿意將掌聲送給他們,中國人對“善能社會”的渴望越來越強烈,從這個意義上說,邵曳戎撫慰了一個社會的集體焦慮。
(摘自《南風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