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巴措 從“灰色”到“彩色”
青梅巴措是單親家庭,只有爸爸,家里7口人,年收入只有500到600元。2010年地震中,青梅巴措和爺爺在屋里,當大地開始晃動時,巴措自己先跑出了屋子,回頭看到爺爺被壓在房子下面,只能大聲哭喊。最后,年紀大的爺爺因來不及逃離,被倒塌的瓦礫壓在其中,在玉樹地震中失去了生命。因為兒慈會,她被帶到了北京,開始了她的新生活。
又是一個周末,青梅巴措被愛心媽媽吳國華接回了家,“姐姐,我回來了。”一周沒見愛心家庭里的姐姐,小巴措進門就大聲喊。放下書包,換上拖鞋,小巴措跑到屋子里摟著姐姐的脖子,纏著姐姐給她講笑話。
已經一年了,9歲的小巴措每個周末都被吳國華夫婦接回來,一家四口或去圖書城、或去爬山。
吳國華是一位小學英語老師,她介紹,剛接小巴措回來時,“問什么她都不回答,頂多是點頭、搖頭,普通話也說不好。”起初幾次,小巴措在愛心家庭里顯得手足無措,怯怯的,從不主動說話。
一天夜里,吳國華起床到兩個孩子的房間關窗,聲音很輕,“小巴措一下子就坐了起來,雙臂緊抱著,眼睛睜得大大的看著我。”吳國華趕緊摟住小巴措,告訴她不要害怕,“從地震走出來的孩子,一點聲響都會被驚到。”
小巴措暈車,每次送她回學校,總是吐得稀里嘩啦,吳國華就把精心準備的飯菜打包,讓孩子到校后再吃,還帶上一周的牛奶、點心、水果,讓小巴措分給其他的孩子。
不到兩個月,小巴措的笑臉紅潤了,開始和姐姐有說有笑了,也主動跟爸爸媽媽說話了。
小姐倆成了好朋友,白天一起比學習,晚上就鉆在一個被窩里說悄悄話。干家務時,姐姐掃地,小巴措擦地,配合默契。
剛到愛心家庭時,小巴措的畫都是灰色和黑色,現在,她的畫,都是彩色的云,彩色的房子,和彩色的家鄉玉樹。
次成 小小“康巴漢子”
八歲的時候,爸爸離開了,次成和媽媽相依為命。由于沒有父親,母親沒有改嫁,家里的經濟來源是每個月的低保。在送次成來京的車站,次成的媽媽一直把次成抱在懷里,撫摸著他,親吻著他,一直到接孩子的車到來,母親才依依不舍把孩子送上車。
今年10歲的次成剛來北京的時候還是一個內向靦腆的孩子,話雖然不多,但是喜歡唱歌跳舞,藏族舞蹈跳得頗有康巴漢子的味道。
今年初,次成有了愛心家庭。有了愛心家庭以后的次成的變化漸漸引起了老師的注意。次成變得開朗活潑,喜歡和人交談。有了家庭的溫暖,就像鳥兒找到了棲息的大樹。
由于孩子學習基礎比較差,愛心家長每周把孩子接回家都認真輔導孩子的學習,聽說讀寫每一項都帶著孩子一步步地學習。次成寫的每一篇文章,愛心媽媽都會帶著孩子朗讀好幾遍,甚至十幾遍,每一個字的寫法筆劃都一一地教導。孩子在愛心家庭的影響下,學習一點點進步,慢慢也自信了,現在掛在孩子臉上是發自內心自信的微笑。
西毛 用音樂傳承幸福
西毛是曲麻萊縣人,該縣地處青南高原江河源頭, 橫跨通天河(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縣境西北部為寬谷大灘,地域遼闊,東南重山疊嶺,縣域內平均海撥4500米以上,年均氣溫-3.3℃。由于海拔高,西毛來北京之前都沒有見過樹,西毛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由于父母都去世了,他們姐妹三人都在福利院。西毛的愛心媽媽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決定把西毛接回家之前,媽媽做了許多準備工作,把西毛的房間重新裝修布置了,配上了小女孩喜歡的娃娃。她告訴西毛:“孩子,你現在有家了,有了委屈,有了煩惱,可以和媽媽說了!”愛心媽媽發現西毛有音樂天賦,給西毛請了鋼琴老師,每周回家,西毛都在老師的教導下學習鋼琴,小西毛說:“我真喜歡音樂,謝謝媽媽鼓勵我!”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
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為全國性公募基金會,業務主管單位是民政部。基金會救助的對象:主要是社會上無人監管撫養的孤兒(包括艾滋病致孤兒童)、流浪兒童、輟學學生、問題少年和其他有特殊困難的少年兒童。我們將通過創辦“博愛兒童新村”、少兒“慈善服務之家”、“就業發展橋梁”、“自強奮進獎”以及 “慈善救助通道”等形式,對他們實施“生存救助”、“醫療救助”、“心理救助”、“技能救助”、“成長救助”等。
孤兒成長救助項目: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了7.1級強烈地震,瞬間房倒屋塌,數千人遇難,一些孩子成了孤兒。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在青海省委強衛書記和新湖集團的資助下,從地震廢墟中接出百余名孤兒,成立了“玉樹百名兒童成長救助”項目,肩負起把這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撫養到18歲的社會職責。2010年5月19日,第一批玉樹孤兒來到北京,之后又陸續接來共計145名兒童,開始了在北京的短期休養。
轉入長期安置后,失去父母的孤兒又遠離了家鄉,家庭親情的缺失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缺憾,將影響孩子的情商與性格培養。為了彌補孩子們對家庭親人情感的需求,中華兒慈會率先在小學生中開展了愛心家庭認養助養活動,得到了社會各方的熱情響應。首先愛心家庭提出申請,兒慈會根據申請家庭的成員、工作、住房等情況進行了解考察,最后簽署認養助養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