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起大早趕一份文件,打開電腦就見一條微博私信的光標在閃動。打開看是《健康時報》一位記者朋友發來的:張匡璽教授去世了,您知道嗎?我當即回復:此事不好胡說啊!緊接著我撥通了他家里的電話,電話那頭一個不熟悉的聲音說,他不在家,去云南旅游了。我又回到電腦前上網搜索,一個個令我心顫的條目赫然閃爍在屏幕上——“張國璽云南車禍”、“張國璽去世”……我的心頓時收得緊緊的,我實在無法接受這樣一個事實!
就在此前一周,我剛剛和他通了電話,祝賀由他主筆我們編輯的《中醫話養生》一書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二等獎,據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主任委員溫長路教授介紹,該獎項是科普類作品能獲評的最高獎項。就在那之前幾天他還專程來我們辦公室,送來了發給我們的獲獎證書,只是不巧當時我不在辦公室。所以,才打了電話表示祝賀和感謝。電話里約好過幾天他出差回來一起再聚。誰曾料到,這一次電話中充滿喜悅和笑聲的約定竟成了我們陰陽之間的訣別!
張國璽先生本名張國喜,媒體似乎更喜歡用前者,他也就將錯就錯了。只是每次出行訂機票他都要小心提醒使用本名,否則無法登機。我們之間的交往不僅時間長,交情也很深。我接手主編《藥物與人》200期,刊出他提供的稿件不下100篇,甚至有一期用不同筆名刊出他的三篇稿件。原因很簡單,他的文章文字通俗易懂,內容簡明實用,讀者都很喜歡。他本科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主修西醫:研究生又轉讀中醫學,是國內為數不多科班“學貫中西”的專家之一。他多年從事老年醫學和傳統養生研究,近10余年,隨著大眾對健康養生知識的迫切需求,他也把精力越來越多地放在大眾健康科普方面,大量撰寫科普文章,指導群眾科學養生。他走出實驗室,走近社區百姓,走上健康講堂。他講的內容融匯傳統中醫養生經典和現代健康管理理論,好聽、易懂、實用。從我們第一次推薦他到央視《健康之路》節目做專家嘉賓,幾年后他便成了該欄目的當家嘉賓,多次奉獻系列講座。深受電視觀眾歡迎。
多年交往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國璽先生與時俱進、謙虛好學的敬業精神。他在最初講座時,習慣帶有一個口頭語,會顯得有些啰嗦,在電視節目中會更明顯,影響講座效果。有一次我借機壯著膽子給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作為當時已經頗有名氣的大專家,他不僅沒有任何不快的表現,反而很真誠地表示希望在演講技巧這方面多給他提寶貴意見。此后我欣喜地發現,他的講座中不再有那個口頭語,語言表達更流暢了。事實上,我們很清楚他能在短時間里改變多年的講話習慣,那是一定下了很大功夫的!
國璽教授正值花甲,剛剛退休就被推選為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普分會的秘書長,正準備放開手腳,全身投入大眾健康科普事業,卻不幸遭此厄難。他的逝去必是中國健康科普事業無法彌補的損失。令人悲憤交加的是,他多年來始終言傳身教,注重養生保健,身心狀況一直保持良好,不料竟命隕于當前不規范的旅游消費陷阱之中!這實在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悲劇!
寫到此我實在無法用文字把思緒延續。我只想代表所有閱讀過《藥物與人》的朋友們,對國璽教授說一句:
您為人們奉獻了許多,您從美麗的西雙版納走向天堂,路不會太遠。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