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穆希密特,美國明尼索達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
一次,漢穆希密特為一位美籍華人看病,當他從患者身上抽取血液后發現,檢查結果與以往大不相同,該男子的血液不像平常那樣容易成為“血凝塊”,這種“不平常”現象,引起了博士的興趣,于是問病人:“你的血黏度明顯下降,是不是服了什么藥?”該患者回答說:“這幾天沒有多吃藥。”這奇怪了,醫生又問:“那你最近吃過什么嗎?”該患者想了想說:“我只是剛吃了一些四川味的菜肴,包括木犀炒肉、酸辣湯等,它們都是用黑木耳烹調的。”
教授認為:患者血黏度降低,會不會是吃了黑木耳起了作用?于是:漢穆希密特專門找到了為那個患者燒“川菜”的廚師,請廚師再燒些黑木耳菜肴給血黏度高者吃。結果,吃過黑木耳菜肴的人,血黏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沒有吃過黑木耳菜肴的人,血黏度下降不明顯。
通過反復試驗,漢穆希密特教授發現,黑木耳含有九種抗凝血物質,如腺草等,與洋蔥、大蒜效果類似。于是他得出結論:黑木耳能降低血黏度,有助于減少動脈硬化癥。文章發表后,臺灣、香港等地掀起了一股“吃黑木耳”風暴。我國醫學及營養學家對此也做過專門研究,證明黑木耳可以“降低膽固醇,過氧化脂質、血栓素A2含量”,起到“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木耳,又名黑木耳、桑耳、松耳等,為木耳科植物木耳的子實體,有野生和栽培,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有“素中之葷”美稱。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平,歸肺、腎經。有涼血止血,健脾開胃之功,適用于血痢,血淋,崩漏,痔瘡,脾胃虛弱。食欲不振等。《神農本草經》言其“益氣不饑,輕身強志”。《飲膳正要》言其“利五臟,寬腸胃”。《日用本草》言其“治腸癖下血,又涼血”。營養分析表明,本品含蛋白質,糖,粗纖維及礦物質鈣、磷、鐵,胡蘿卜素等。可降低血脂,防止血液凝固,防治心腦血管疾病,同時可粘附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纖維、粉塵等,有利排塵解毒。北京心肺血管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通過動物實驗發現,黑木耳有抗血小板積聚,降低血脂和阻止血膽固醇沉積的作用,他們用黑木耳加膽固醇喂養3個月的白兔,其血清總膽固醇、β脂蛋白均明顯低于對照組。黑木耳性味平和,四季可食。有出血傾向者不宜選用。新鮮木耳中含有一種“卟啉”的特殊物質,人吃了新鮮木耳后,經陽光照射會發生植物日光性皮炎,引起皮膚瘙癢,使皮膚暴露部分出現紅腫、癢痛,產生皮疹、水泡,水腫等,所以,鮮木耳不宜食用。現介紹三則降脂抗黏治療方,供選用。
涼拌雙耳:銀耳、木耳各50克,調味品適量。將雙耳發開、洗凈,置沸水鍋中焯—下,撈出投入冷水中晾后撈出,瀝干水分裝盤,調入食鹽、味精、白糖、胡椒粉、麻油適量,拌勻服食。
紅棗木耳湯:紅棗10枚、黑木耳10克,白糖適量。將木耳發開,擇凈、紅棗去核,同入鍋中燉至湯濃時服食,每日1劑。
木耳枸杞湯:木耳30克,枸杞10克,調味品適量。將黑木耳洗凈、發開。鍋中放素油適量燒熱后、下蔥、姜煸香,而后下枸杞、木耳、料酒等,炒熟,食鹽、味精調服,每日1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