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七夕也成了個節(jié)日,把浪漫的中國情人節(jié)大肆宣傳,也許就是迎合了人們追求浪漫愛情的需要吧……拍婚紗、送玫瑰早已不是年輕人的專利。銀發(fā)世界里的親密關系一樣可以浪漫瑰麗。放下年齡概念,放下所謂的應該不應該就會發(fā)現(xiàn),原來有更多方式、更浪漫地表達感情。
在一影樓內,一對正打算補拍婚紗照的老人說,40多年前,拍結婚照會覺得很難為情,甚至會認為拍結婚照有“小資”遺風,所以拍照的人并不多。如今,看著年輕人熱熱鬧鬧辦婚禮,人生最甜蜜的瞬間凝結在一張張婚紗照中,羨慕之意油然而生,所以,在兒女的建議下,他們鼓起勇氣走進了影樓。影樓工作人員說,拍婚紗照的老年人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為了紀念自己的金婚和銀婚,以拍攝婚紗照的方式來追憶美好年華;另一類就是子女在他們這里拍攝過婚紗照,子女將影樓額外的附贈,送給了父母,讓父母也體驗一把披婚紗、穿禮服的感覺。
未完成情結推動老年期浪漫
如果,將人這一生對浪漫關系的態(tài)度,用一個曲線圖來表示,那么,在這張圖上,你會看到一個接近U形的曲線——老年人對于浪漫關系的信念和高中生階段的一樣高,反而是40歲左右的中年人,對于浪漫的關心、相信和追求都處于曲線的低位。所以,在老年人群體中,漸漸流行起用浪漫的方式來體驗和表達親密關系,諸如拍婚紗照、吃燭光晚餐、過情人節(jié)等等,也就毫不奇怪了。
在觀察老年人的浪漫關系時,另一有意思的心理學效應不可不提,那就是契可尼效應,通常也稱之為未完成情結。俄國心理學家契可尼發(fā)現(xiàn),一般人對已完成的、已有結果的事情極易忘懷;而對中斷了的、未完成的、未達目標的事情總是記憶猶新。這種現(xiàn)象被叫作“契可尼效應”。對于現(xiàn)在的老年人來說,他們當初結婚的時代,往往只有簡單的儀式,少有留下值得紀念的照片、視頻,最多是到照相館拍一張合影,擺幾桌酒席宴請親朋,然后就開始了很多年的包含著諸多酸甜苦辣的婚姻生活。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發(fā)展階段論來分析,老年人的心理發(fā)展任務是自我整合,回顧陪伴自己多年的婚姻生活,當他們想要進行一個完整的了無遺憾的整合的時候,往往就會發(fā)現(xiàn)還有很多未完成情結。于是,有的人去補拍了婚紗照;有的人去補了蜜月旅行;有的人去補了燭光晚餐:還有的人去補了情人節(jié)……一方面是對一生的愛情生活的自我整合,一方面也帶著未完成情結的完成。
對于老年人的這些追求浪漫的行為,這代表了老年人的生活狀態(tài)的美好。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分析,人們往往最先需要滿足的是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然后再是愛與歸屬的需要,從這一點來說,說明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開始發(fā)生了很多變化,而且是朝向美好的方向變化,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比較好的改善,人們也感覺到了踏實,現(xiàn)在開始有可能有基礎,也希望追尋精神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平凡生活中營造良好親密關系
無論用什么方式,老人們在努力經營身邊的關系,努力經營愛情和婚姻。送禮物,過情人節(jié),拍婚紗照等等,這些形式的確很重要,對愛情和婚姻關系的經營會有幫助,不過這些還不是經營關系的核心。經營愛情和婚姻關系的核心在于兩個人之間的溝通交流,面對問題的處理方式。
退休對于老年人而言,意味著和老伴之間有了更多的時間相處。有不少相安無事地相處了多年的夫妻,退休前各自忙著工作的事情,很少有時間交流,退休以后天天相對,反而不知道怎么更好地交流了。曾看到過一對老年夫妻,在影樓拍婚紗照,—直嘟嘟噥噥地吵架,其中一位差點脫掉婚紗,離開拍攝地點,最后工作人員好言相勸,才算是拍完。仔細觀察那對老年夫妻,當初去拍婚紗照的時候,一定是帶著很多美好的期待,可是,這些形式的部分畢竟無法替代兩個人相處的模式的融洽和諧。相比之下,另一對老夫妻的例子,似乎更能說明在柴米油鹽的平常事中尋找積極的想法和感受,會更有助于經營良好的關系。這對老夫妻的兒女都在國外,他們的晚餐幾乎都是吃粥,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粥。每次夫妻倆吃完粥以后,就放下碗筷,不著急去洗碗,而是坐在一起閑聊,閑聊的內容非常寬泛,有老先生去公園下棋的戰(zhàn)況,有老太太去跳舞碰到的趣事,還有今天新“研發(fā)”的粥如何,有哪些需要改進……
關注共同的社交圈讓夫妻更緊密
年輕時,由于工作領域和興趣愛好等原因,夫妻倆大多有著各自的社交圈,老年人在退休后不妨關注共同的朋友和親密關系,可以在相對穩(wěn)定但又有一定的開放性的朋友圈之間交往。曾經接觸到一對老年夫妻,老太太向我抱怨老先生的過分之處。老先生的文化水平比較高,喜歡看書,喜靜。老太太喜歡熱鬧,交往的朋友也相對比較話多。每次老太太的朋友來到家中,老先生都坐在房間里面,堅決不出來,當然更談不上打一聲招呼。甚至用鄙夷的語氣希望老太太不要和這些低俗的朋友交往。這使得老太太格外傷心。其實,老年夫妻之間,很可能都有相對不同的社交圈,有時候甚至有很多不同,但是仍然可以尋找到相對相同的關系空間,這往往會幫到夫妻關系的經營。這時候,參與一些共同的活動,往往可以幫助老年夫妻形成彼此社會關系的交集。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一定交集的關系和社交圈往往會使得夫妻之間的關系更緊密。因為每一種關系的程度幾乎都會需要參照體系。這對老夫妻后來找到了共同的交集,那就是一起參加攝影協(xié)會的活動,老先生喜歡拍風景,老太太喜歡拍風景中的人物。一動一靜,有了別樣的和諧。
調整家務分擔有助于消除不平衡感
老年夫妻,往往會有更多的時間相處,加上這么多年形成了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家務分擔模式,這種分擔模式往往和當初彼此的職業(yè)特性相聯(lián)系。如果先生的工作忙碌一些,在家時間少一些,往往分擔的家務就會少一些,反之亦然。但是夫妻倆都退休以后,如果還是固有的家務分擔模式,就容易產生一些不平衡感和矛盾。這時就需要通過溝通協(xié)調,形成一種重新的分擔模式。這是很多老年夫妻都需要面對,但同時又感覺到頭痛的部分。
有一位老太太曾抱怨說:“這么多年以來,我一直服侍著他的生活起居,那是因為他沒空,現(xiàn)在每天看他無所事事,憑什么都還是我包攬啊?說是不會,但總有他會的吧,總有他能學得會的吧。但是也曾聽一位常年燒菜的老先生說:“我退休以后最大的成就就是把我家老太太培養(yǎng)成了‘高級廚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