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適量吃紅肉可防止抑郁癥
眾所周知,紅肉吃多了不利健康。然而,據《印度時報》近日報道,美國《精神療法與身心醫學》雜志刊登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性適量攝入紅肉可以防止抑郁癥和焦慮癥。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精神病學研究中心的菲利斯·杰卡教授對“紅肉攝入量與抑郁和焦慮紊亂癥發病率之間的關聯性”展開了深入研究。研究對象是來自澳大利亞東南部季隆市的1000多名女性。
杰卡教授說“我們原以為紅肉可能不利于心理健康,因為其他國家的多項研究發現,吃紅肉會導致多種身體健康問題。但是,最新研究發現,紅肉其實對預防女性抑郁和焦慮具有重要作用。”
杰卡教授對紅肉攝入量低于推薦標準的女性參試者的研究發現,這些女性罹患抑郁癥和焦慮癥的危險,比攝入推薦量紅肉的女性高兩倍。即使將參試女性飲食的總體健康狀況、社會經濟狀況、身體運動水平、吸煙、體重及年齡等其它因素納入考慮范疇,少吃紅肉與心理健康問題之間的關聯性依然成立。
新研究發現,有趣的是,雞肉、豬肉、魚等其他動物蛋白質和植物蛋白質與心理健康之間都沒有太大關聯。但是,吃紅肉超過推薦標準的女性也會增加其抑郁癥和焦慮癥危險。杰卡教授建議,根據這項最新研究結果,適當吃紅肉有益女性心理健康,紅肉最好選擇食草動物肉食。
常開窗不易感染
經常開窗換氣,有益身體健康。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空調房間以及醫院無菌環境其實更容易導致感染。
美國芝加哥阿貢國家實驗室科學家杰克·吉伯特博士表示,室外的一些“友好細菌”有助于人體抵御導致感染的致病菌。最新研究發現,經常開窗,會通過細菌間的優勝劣汰作用,影響室內原有菌群的組成結構,包括已對抗菌素產生抗藥性的超級病菌,但是同時,不會增加危險病菌的數量。
吉伯特博士表示,打開窗戶,讓室外細菌進入室內,有助于“稀釋”室內病菌,或者改變室內病菌賴以生存的營養物和能量結構。如果不分青紅皂白殺滅所有細菌,那么有益菌被誤殺之后,有害菌更會乘虛而入,更容易導致感染。
家庭、醫院等場所的確需要清潔消毒,但是過于頻繁或過于強調“無菌”環境,則會物極必反,造成感染反復頻繁發生。
美國最新研究顯示老吃精白米易患糖尿病
精白米會顯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率。《英國醫學雜志》發表文章稱,一項針對35萬人,隨訪4-22年的分析性研究顯示:亞洲人每天每多攝入3兩精白米,糖尿病發病率就增加11%;吃米飯最多者與最少者相比,糖尿病風險增加55%。
白米飯對高攝取量地區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對四份已發表的研究結果進行了分析,這4份研究分別在中國大陸、日本、澳洲與美國進行。
兩個亞洲國家的研究對象日平均攝取3至4份大米,而兩個西方國家的研究對象每周僅攝取1至3份大米。
研究結果顯示,在中國與日本進行的研究發現,白米攝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要比攝取量最少的人高55%;至于白米攝取量遠不及中日的美國與澳洲,白米攝取量最多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幾率,要比攝取量最少的人高1 2%。
這是因為,目前很多國家吃的大米,其光滑的外表主要通過機器脫殼和研磨獲得,但這樣的谷物主要含淀粉。與此相比,糙米比白米含有更多的纖維、鎂和維生素,而升糖指數較低。升糖指數是衡量含糖量的一個指標。
研究人員指出,仍需要對“白米飯與患2型糖尿病風險”之間的聯系做進一步的研究,而且仍要把眾所周知的高糖和高脂肪的飲食列入禁忌清單。
過量飲食導致記憶喪失危險翻倍
美國神經病學學會公布一項新研究發現,老年人過量飲食會導致其記憶喪失危險翻倍。
由美國梅奧診所科學家完成的這項新研究發現,70歲以上老年人每天攝入2100~6000卡路里食物,會導致其記憶力減退危險增加兩倍。記憶力減退是老年癡呆癥的早期癥狀。新研究負責人,神經病學與精神病學教授尤納斯·格達博士表示,每天過量飲食不利大腦健康。底線是,飲食適度不過量,大腦更健康。
新研究中,科學家收集了1200多名70~89歲明尼蘇達州老人的相關數據。其中163人確診患有記憶疾病“輕微認知損傷”。每位參試者告訴研究人員其飲食情況。三分之一的人每天攝入600~1525卡路里熱量的食物;三分之一的參試老人每天攝入1526~2142卡路里,另外三分之一參試老人每天攝入2143~6000卡路里。對比研究發現,吃得最多的老人確診記憶損傷的幾率是吃得最少的老人的兩倍。而中間組老人記憶損傷危險沒有明顯增加。
研究人員排除了中風及糖尿病病史、受教育程度等記憶力喪失其它危險因素之后,上述研究結果依然成立。研究人員還考慮了參試者身體質量指數(BMI)因素,但是這一因素對其記憶力衰退的影響也不明顯。
格達博士表示,“過量飲食影響大腦健康”的具體機理尚不清楚。然而,他認為,一種可能是,飲食熱量攝入過多可能會導致體內氧化損傷,進而導致大腦中多種結構發生變化,引起記憶力減退。專家表示,無論其機理如何,老年人都最好不要過量飲食,飯吃八分飽,既有益腸胃,又有益大腦,防止老年癡呆癥。
研究發現減肚腩可改善血管功能
據《印度時報》報道,近日召開的美國心臟協會圣迭戈年會上宣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減輕體重(特別是腹部脂肪)有助于改善體重超標者的血管功能。
在這項為期6個月的減肥研究中,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參試者腹部脂肪減得越多,其血管健康狀況就越好,需要擴張時,血管就能更好地發揮功能,使血液流動更加順暢。研究還發現,吃低熱飲食的參試者平均比吃低脂飲食參試者多減肥10磅(約合4.5公斤)。體重超標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危險,腰部以上腹部脂肪堆積過多時,危險更大。
新研究負責人,醫學教授凱瑞·J·斯圖爾特博士及其同事研究了60名男女參試者,研究開始時,參試者平均體重215磅(約合97.5公斤)。參試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接受低熱飲食,另一組接受低脂飲食。所有參試者都進行中等強度運動,每天飲食熱量基本相似。結果發現,低熱飲食組參試者和低脂飲食組參試者在6個月中體重分別減輕28.9磅(約合13.1公斤)和18.7磅(約合8.5公斤)。
為了評估參試者血管在減肥實驗前后的健康狀況,研究人員用血壓帶測試了參試者上臂5分鐘血流量情況。當血壓帶放開時,健康血管就會更加擴張,讓更多血液順利流過。研究人員測試了參試者指尖血流量。斯圖爾特博士表示,該測試可以反映出全身血管系統的總體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參試者腹部脂肪減得越多,其手指血流量就越大,這表明血管功能更強。
運動時多曬雙腿有助于減少骨質流失
英國《美容與激光治療雜志》刊登巴西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女性運動時多曬雙腿有助于減少骨質流失,減少腿部脂肪。
新研究中,圣卡洛斯聯邦大學科學家對20名年齡在50~60歲之間的絕經婦女進行了研究。參試婦女中無一人接受激素替代療法或者患有任何相關疾病。參試婦女被分為兩組,每組10人。第一組每周兩次跑步機鍛煉,每次45分鐘,同時接受紅外線照射。第二組進行同樣的運動,但是不接受紅外線照射。研究人員分別在參試之前和之后測量了參試婦女的骨質密度情況。科學家將分別嵌有2000個發光二極管的金屬鋁板放置在跑步機兩側,其產生的紅外線可以照射到參試婦女的大腿和臀部。
對比研究結果顯示,運動時接受紅外線照射可以大大降低女性與骨質疏松癥有關的骨質流失危險。數據顯示,12個月之后,運動時沒有接受紅外線照射的參試女性,其大腿骨骨質密度明顯降低2.5%。而運動中接受紅外線照射的參試婦女則沒有發生骨質流失現象。
科學家分析指出,這項新研究表明運動刺激與紅外線照射有助于骨骼形成,該現象被稱之為“壓電效應”。即,當運動肌肉產生壓力和振動時,會導致骨骼內產生電荷,進而將造骨細胞吸引到該部位,促進骨骼生長。紅外光會進一步提升這種效應。
新研究還發現,運動時接受紅外光照射可以減少脂肪團。熱成像圖片顯示,運動時接受紅外線照射的參試婦女的腿部血液循環改善,肌肉攜氧量大大增加,脂肪量減少,“橘皮”現象也大大改善。研究人員指出,這項研究表明,在運動時,讓雙腿多曬太陽可以接受到紅外線照射,有助于增強骨質,減少腿部脂肪。
研究發現每天吃一把葡萄干可降血壓
據《印度時報》報道,美國心臟學會第61屆年會上宣布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前期高血壓(prehypertension血壓稍微偏高)患者每天吃一把葡萄干有助于降低血壓。
美國路易斯維爾代謝與動脈粥狀硬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對46名血壓稍高的前期高血壓患者進行了研究。參試患者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吃葡萄干零食,另一組吃包裝好的不含葡萄干、其它水果或蔬菜的零食。兩組零食熱量相同。參試患者每天吃零食3次,持續12周。前一組每天吃一把葡萄干(約60粒)。結果發現,參試患者血壓明顯降低。與吃餅干、巧克力、薯條等其它零食相比,吃葡萄干可使收縮壓降低6~10.2毫米汞柱,舒張壓降低2.4~5.2毫米汞柱。
新研究負責人哈羅德·貝斯博士表示,雖然很多報道都認為葡萄干具有有益心臟和血管健康的固有屬性,但是在過去的醫學文獻中無法找到足夠的證據予以證實。研究人員認為,這項新研究首次通過對比試驗科學地證實了“葡萄干比其它零食更具降壓功效”。
貝斯博士表示,這項隨機臨床試驗首次正式評估了葡萄干的降壓功效。葡萄干降壓的具體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葡萄干中含量豐富的鉀可能是主要原因。鉀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貝斯博士稱,葡萄干還是多種抗氧化劑及膳食纖維的很好來源。抗氧化劑可抗擊自由基對人體的侵害,而膳食纖維則可降低血管硬化危險,同樣有助于降低高血壓。
研究發現常吃辣椒可降壓降脂護心
新浪健康訊,辣椒、墨西哥椒、印度魔鬼椒、胡椒、咖喱等食物之所以有辣味,是因為其中含有辣椒素類物質(capsaicinoids)。據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香港中文大學一項最新研究發現,辣椒素類物質有助于降低血壓和血脂,進而降低“全球第一殺手”心臟病的危險。
新研究負責人,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陳振宇博士表示,這項最新研究更清晰更詳細的了解辣椒素類物質對膽固醇水平和血管健康影響的具體機理。
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給兩組倉鼠喂食高膽固醇食物,之后給一組倉鼠喂食含有不同比例的辣椒素類物質的食物:另一組倉鼠《控制組)的食物中不增加辣椒素類物質。對比分析結果發現,辣椒素類物質可減少倉鼠體內膽固醇聚集,增加膽固醇分解和排泄,進而降低倉鼠的壞膽固醇水平。研究還發現,這一個過程還可組織一種影響血管功能導致血流不暢的基因的作用,因而使血液流動更順暢,心臟及其它器官供血供氧量大大改善。
陳振宇博士指出,新研究結果表明,經常吃辣椒等食物,攝入一定量的辣椒素類物質,有助于改善血管功能,保護心臟健康。但是他同時告誡說:“我們當然不建議人們開吃過量吃辣椒。平衡膳食才是最好的飲食。另外,務必記住,辣椒等任何事物再好,也無法替代藥物的治療作用。”
研究顯示野心大的人壽命短
那些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得很高的人聽到這個結論后可能會有些沮喪。美國圣母大學的一項新研究發現,那些積極能干的人通常會讀取名牌大學,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但卻比那些沒什么抱負的同齡人更不快樂,壽命也更短。
為了驗證這個結論,圣母大學的研究者選取了717名在一生中(從大學到退休階段)能力都非常出眾的受試者。研究者對受試者的自我報告進行統計后發現:那些野心強的人死亡率會高出15.5%(野心最強的人死亡率為45.5%,而抱負很平庸的人僅為30%)。研究者認為有雄心壯志的人會為自己設定很高的目標,一旦獲得成功,還會把標準再次提高,永不知足。
而且野心勃勃的人如果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他們會不快樂,壽命也因此縮短。
研究者建議:不要把獲得成功的渴望作為人生的頭等大事,能過上健康和幸福的生活也是成功的體現,穩定的家庭關系和持久的友誼能讓人對生活的滿意度更高。
睡眠不足破壞免疫力更易致病
睡眠模式受到干擾,會導致睡眠質量差和睡眠時間不足。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免疫》雜志刊登美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干擾睡眠模式更容易導致疾病纏身。
耶魯大學科學家發現,人體生物鐘對睡眠具有調節作用,同時也控制對免疫系統至關重要的一個基因的水平。實驗鼠試驗發現,編號為TLR-9的基因與睡眠/清醒模式密切相關。當該基因最活躍的時候,它對細菌和病菌的反應能力最強,實驗鼠對炎癥和疫苗的反應就更好。
科學家表示,從理論上說,上述原理同樣適用于人體TLR-9基因。生物鐘紊亂的人更容易生病。這表明,時差反應會直接導致疾病,同時也表明,接種疫苗也具有最理想的時間。
新研究負責人埃羅爾·費克里格教授表示,人們通過直覺發現,當自己睡眠模式受到干擾的時候,就更容易生病。費克里格教授認為,醫院ICU病房異常噪音以及超長時間照射的人工燈光都會影響到患者的睡眠模式,因而可能損害其免疫力。然而,相關研究仍將繼續。下一步研究目標是,醫院ICU病房噪音與燈光對患者免疫力的影響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