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都已十年了,但還有很多語文教師對新課程的理念、新課程的目標和新的教學要求理解不透,在課堂教學實施中,感到困惑,或是一臉的無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這種現狀令人擔憂,更令人深思。怎樣才能走出困惑,讓語文教學真正走向“素質教育”,本人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兩個轉變
1.教師角色的轉變。新課程的價值取向是“為振興中華民族,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課改把教學的出發點放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上。
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說過:“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但在語文實際教學中,人們往往走入單純“老師教,學生學”的誤區。采用“一刀切”“齊步走”大運動量的辦法“孜孜樂教”,固守著一套陳舊的教學觀念,教師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隸,為教而教的機器,毫無藝術性可言。這貌似對學生的關心負責,實則是對其身心和智力的極大壓抑與摧殘,是嚴重違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勢下的教師,應成為科研型、專家型的教師。他不僅“能”教,而且“會”教;不僅要精通本專業知識,還要了解相關的邊緣知識;不僅要鉆研新的理論、新的思想,還要善于總結在教育實踐中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并力求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指導自己更好地實踐。
2.教學模式的轉變。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學生生活在多元經濟并存、多元文化碰撞的現代化社會,他的思想道德、情操和價值觀,他的興趣、愛好、追求,他的行為舉止無不滲透著時代的氣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要解放人”的著名教育理論,仍然是我們今天課改要堅持的教育思想,知識對于學習的人來說,其本質意義應是為了完善人、提升人,使知識不斷地推動人由自在走向自為。
二、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實現兩個優化
1.優化教學實施及反饋體系。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一般包括教學實施和反饋兩個相互依存的過程,它們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針對這兩個過程的不同特征,我們應分別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飽——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層次教學原則。應堅決摒棄“大鍋飯”式的平均主義,針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制訂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課堂結構、教學情景,使全體學生人人有壓力,個個有動力,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自信心;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氣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學全過程。
2.優化教學評價體系。在應試教育中,對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是升學率的高低,學校評價學生的惟一標準就是分數。于是考試成了老師的指揮棒,分數成了學生的存在價值。這樣,人為地加大了師生的雙方心理負擔,嚴重違背教育發展規律。因此,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惟分論、惟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這樣才能使教學過程得到最優化的過程。
三、語文教學走向“素質教育”,必須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體現
語文的動態特征使學生的參與、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尤顯重要。教師要充分創設條件,刺激學生動眼看、動腦讀、動筆寫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讀寫過程、聽說過程、讀與寫、聽與說的訓練可以相互結合。從學生的階段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發,精心設計、選擇導學方法與課堂結構,創設有利于學生主動求知的最佳教學情境,使所有學生都能參與教學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們應該堅決摒棄那種“老師講課照本宣科洋洋灑灑口干舌燥,學生聽課埋頭筆錄手忙腳亂頭昏腦脹”的局面。還學生一個真正的自我,還學生一片潔凈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