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詞是豐厚博大的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給予了我們豐富的精神營養,哺育著一代代華夏子孫。中學生不僅要積累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詞,還應有意識地在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一、聯系背景了解生平
了解一個朝代大的背景,對理解一個時代詩歌創作特色、某些作家的創作傾向及某一首詩都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如:盛唐時代國力強盛,人民安居樂業,整個時代的創作主流是陽剛之美,作家們是那么樂觀與自信。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是時代的巨人站在最高點提起滾滾狂濤向大海里傾倒是才能找到的感覺,所以,他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連憂國憂民的杜甫也能抒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凌云壯志,他對自己的未來是那么的自信。
閱讀欣賞古詩除了要總體了解大的朝代背景外,還要結合作者生平,了解詩詞創作的小背景。
如:李白,其詩風豪放飄逸,而杜甫詩風沉郁頓挫。若以“安史之亂”為分水嶺,李白處于上坡路,他抬頭看天,看到的是無盡的藍天和翱翔的雄鷹,充滿了自信與狂放;而杜甫處于下坡路,他看到的是荊棘叢生、坎坷不平的小路,充滿了血淚和痛苦。抓住了這一總體特征,我們再看他們的詩作,就不難理解杜甫《春望》《登高》《登樓》等所表現的主題。
二、找準詩眼把握基調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詞的語言含蓄、精練,往往一個詞、一句詩包含豐富的內容。詩眼往往在結構或內容上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欣賞過程中,我們應認真思考、反復推敲,去發現那些最能傳神的詩眼,從而由點及面、層層深入地領會詩歌的意蘊。
一般地說,詩歌都有一種主導感情,即詩的基調。要把握詩的基調,須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從情與景的關系入手,仔細揣摩詩中景物的色彩、特點、及感情。下面就以李叔同的《送別》為例,看看如何把握詩的基調。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讀這首詞應抓住詞眼“別夢寒”,“寒”非溫覺之寒,而是心理之寒,猶如李清照“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之“涼”。而長亭古道,芳草萋萋,亦使人頓生寂寞之感,“柳”使人聯想到“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笛聲雖悠揚,著一“殘”字,令人卒不忍聞。夕陽西下,倦鳥歸巢,而人漂泊天涯,置身山外山之宏闊的背景中,又是那么的孤獨與無助,這一切,足以讓人感受出這首詩“凄楚”的基調。
三、立足意象領悟意境
有人說讀詩的最高境界就是領悟詩歌的意境。談意境,得先談意象。粗淺地理解,意象就是滲透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外物。一切客觀外物只有經過詩人感情的內化與浸潤,才能獲得靈氣與生命。
意象與意象組合在一起,便會產生新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境。意境的產生,需要讀者的介入。沒有想象就沒有詩歌;沒有想象就沒有意境。我們在讀詩的時候,應發揮合情合理的想象,去填補詩中的空白。例如,讀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佳節又重陽”“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就要穿越時空,想象以前重陽節和丈夫把酒吟詩的歡樂場面,就能反襯出詩人如今的孤寂。
好的詩歌往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要充分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存和生活經驗,將詩中描繪的聲、光、色、態等描繪出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展現的是清幽明凈、活潑新鮮的優美境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為我們展現的是壯闊宏大的境界。
古詩詞不僅意境美,而且具有哲理美、精神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蘊涵著“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樸素真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告訴我們要堅忍不拔、鍥而不舍;“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啟示我們要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表明不斷創新是永葆活力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