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蘇教版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教學也在江蘇開始全面實施,選修課程給了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的機會,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這同時也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語文教學有了新的生機。但在現實中對高中語文選修課程的認識方面和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實施方面卻常出現一些誤區,對于如何認識和實施高中語文選修課程,作為教學第一線的實踐者,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要正確認識選修課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從整體上說高中語文課程是由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的。必修是基礎,學生只有打好基礎具備素質基礎,才能通過選修課程的學習得以提高,所以通過必修的學習夯實基礎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選修課程的語文學習,則是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讓具有發展潛能的學生學習某些較深的選修內容,從而發展專長。選修課程是語文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應是隨便的“選讀”,也不應是必修課的補充或應試的材料,選修課程是必修基礎上的提高和拓展。沒有選修課程的學習,高中語文學習也就是不完整的,必修和選修共同組成了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和選修是培養基礎和發展能力的兩個不同階段。這一點我們從選修課程設置總體課程目標為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中也能得到證實。因此,我們要重視選修課,因為選修課程教學質量關系到高中語文目標的達成。
其次要明確選修課程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一點已經得到所有人的共識,也在具體的教學中也得到實施。但由于選修課程存在課程量大,課時不夠,備課量大,教師負擔比較重等問題,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就出現了老師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備課來決定學生上什么選修內容及上多少選修內容的情況。老師的困難是客觀的,但是這與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的提高和拓展的定位是不相符的,也與選修課的課程目標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不相符,更為嚴重的是泯滅了學生個性化的興趣特長,打擊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來決定是選擇詩歌還是小說還是戲劇……選修的主體是學生,當選擇的主動權在學生手里了,學生就能發揮自己學習的創造力,那么課堂也就有了活力和生機。
最后要創新選修課程的教學方式。在選修課的教學中,有的用必修課模式上選修課,單篇細致講解,有時一篇文言文教學就花費一個星期的課程,內容多與課時少之間形成矛盾沖突;有時將選修課上成自讀課;有時又將選修課本當成學生的應試考試的閱讀積累材料。其實,這些現象已經違背了選修課開設的初衷,也就無法達成選修課的教學目標。選修課教材的編寫是以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劇、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為系列,這編排與必修相比知識也就更加深入,難度更大,更加具有一定的探討性。這種編排的差別也就決定課堂教學方式的差別,同時選修課程量大、課時不夠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差別,再者選修課的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的目標也決定了教學方式的差別。這些諸多方面不同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方式上必須創新。但選修課受到課時少的限制,教師又不能像必修課那樣篇篇精講。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背景下,教師要突破選修教材單篇文本的限制,不能篇篇必講,而是把選修教材學習主題單元作為教學設計和授課的基本單位在教學中加以實施,根據選修課程編排的不同,變單一教材文本的教學策劃為主題單元的教學策略,更多地提供閱讀與表達方法層面的引領與程序性知識,形成適合學生需求和實際水平的教學專題資源,達到拓展提高的目的。對學生的學習而言,主要是依據自身的興趣和發展的需要,在教師提供的教學專題資源的宏觀指導下,對選修內容實施選擇性學習,力求在一個點或幾個點,甚至在幾個方面有所收獲,實現個性化發展,最終達成必修課程的目標。
另外,在學生選修課程的檢查評價策略上,我們也要通過實踐不斷創新,進行多維度評價。但也不應該完全拒絕高考,也可以通過高考題目及模擬題目來檢測評價。因為高考并不是完全冷冰冰的,它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檢查出學生的語文素養,其實在高中教學實踐中完全脫離高考也是不現實的。總之選修課程的設置給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也給老師在思想認識和教學實施上都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老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找到一條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策略,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