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業真正邁向歷史高峰應始于明代。明代是景德鎮民窯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是景德鎮陶瓷作為商品大量遠銷國外的時期。這一時期,青花瓷成為明代景德鎮民窯陶瓷生產的主流,可以說青花瓷印證了明代景德鎮民窯發展的痕跡。
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然而唐青花并不是唐代陶瓷裝飾的主流,在揚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片上,青花主體及裝飾多為植物紋,如花草相纏的蔓草紋、寶相花,團形花等,只有少量動物紋、青花色調雖鮮艷,并有暈散現象,但色調濃處有黑色小斑點、胎釉灰、釉質多氣孔,加之唐代尚豪華、器豐滿、色華麗,多采用釉色裝飾,這使得唐青花曇花一現,沒有得到推廣和發展。同樣宋代青花色暗藍,不鮮艷、坯體釉質灰黃,如:浙江龍泉城南北宋金少寺出土的青花瓷殘片、胎質較粗糙,腹壁胎體作紅色,口部呈奶白色;內外均施釉、口和腹上部釉層較厚,釉色白中泛藍,青花紋飾繪在外壁胎面、形如盛開的菊花,青花色調暗淡,色澤不鮮艷,這與鈷土礦色料不純有關,這些因素致使青花裝飾的魅力無法展現。直到元代,青花才開始得到大量發展,元代前中期的青花雖然呈色藍中暗灰,但從紋飾構圖和繪畫技巧看卻頗具匠意,如:獅首紋、象首紋、如意朵云紋等豐富了器形的變化。到了元代中晚期,景德鎮青花燒造技術完全成熟,胎體潔白厚重,釉面白里泛青,光潤透亮,青花料色青翠,色澤光彩鮮亮,裝飾題材也十分豐富,如植物題材方面,除了宋代的牡丹、蓮荷、菊花、寶相花等還新增了松、竹、梅、靈芝、蕉葉、棗花、山花、月季等,動物題材方面則新出現了孔雀、白鶴、麒麟、獅子、海馬、異獸等。元代青花還采用流行的戲曲故事作為裝飾畫面,如:蕭何月下追韓信,昭君出塞,元代青花裝飾藝術,不僅繼承了漢唐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而且具有自己鮮明的時代特征,可以說明代景德鎮青花很大程度上是繼承和發展了元代的青花藝術。從燒造技術到制瓷原料和青花色料上都為明代民窯青花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前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這時民窯從胎釉到制作技術比元代有了進一步提高,胎土淘練精細,胎體溫潤細膩,輕重適度,釉面平凈,釉層晶瑩肥厚、青花發色深蘭蒼翠,明艷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線條往往有暈散現象,很象中國寫意畫在宣紙上形成的墨暈,使畫面顯得深融沉著。永樂、宣德民窯青花料有的采用進口原料,即文獻記載中的“蘇麻離”青料,價格昂貴,但呈色好。據從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看,雖然早在宣德年間,民窯青花器也有用“進口蘇麻離”青料燒制的宗教用器和民用品,但明初到成化以前的產品,用得較多的還是國產料、其色澤比“蘇麻離”青稍灰,沒有黑色的斑點。這樣民窯青花的發色也就有呈色上的區別,不如官窯器色澤鮮亮。人們總認為民窯無論是技術還是工藝都比較粗 劣,實際上民窯生產在裝飾、器型上已日趨豐富多 變,制作工藝也日臻成熟。在裝飾上,明代早期民窯青花裝飾采用一筆勾劃的技法,執筆連貫,一氣呵成,青花色暈圓潤,筆法簡潔,風格古樸淳厚,如:明代吉祥紋飾蝙蝠、魚紋、如意紋都幾乎是一筆連劃而成,仿佛書法之行草,意到筆到,這種大寫意的中國水墨畫技法運用到青花裝飾上,使得青花裝飾別具一格,獨樹一幟。正應合謝赫《畫品》中的意韻。這種技法的形成即受中國畫的影響又與明代民窯陶瓷器皿大批量生產有關,由于繪瓷匠人勞作的強度大,使得一些青花紋飾裝飾程序化、紋樣也由繁復變為簡 略,這樣既降低了繪制的難度,又增加了瓷器的產 量。裝飾題材上紋樣較之元代變化也大,植物紋樣和動物紋樣都很豐富,植物紋中的牡丹、蓮花、薔薇、山茶花等形態比元代生動、富于寫生趣味。動物紋流行龍紋、鳳紋、麒麟紋、魚藻紋,特別是龍紋比之元代,具有裝飾形式化的傾向,龍的整體比元代龍紋豐滿、粗大。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為代表,景德鎮民窯逐漸改變了樸素凝重的風貌,胎體輕薄,近光透視呈牙白或肉紅色,青料采用國產青料“平等青”,也叫“陂塘青”。燒成后呈現柔和、淡雅而透徹的蘭色,并且裝飾技法上以勾勒渲染為主,并適應青花色料如水墨的特性,用渲染填色的技法使得所繪紋飾層次豐富,典雅柔和,裝飾輕松愉快,疏簡輕柔。花鳥、嬰戲、梵文、龍以及樹石紋飾大量使用,紋飾線條纖細,畫意飄逸瀟灑,可以說不論民窯、官窯都具有這種輕靈秀巧的藝術風韻,如揚州出土的成化年景德鎮民窯燒造的青花碗,青花紋飾筆法流暢、疏密有致,蓮花紋采用雙線勾勒填色,樹筋采用淡描雙勾法。成化青花瓷器富于秀麗清雅的藝術特色,裝飾性強,花紋多圖案式,流行規矩花,有的器皿內外“夾彩”,并流行“斗彩”和“填彩”。確實具有別具一格的裝飾意匠。
明代中晚期民窯則以嘉靖,萬歷為代表。自嘉靖起,青花色料一改成化青花的淡雅,呈現出一種蘭中泛紫的厚重色調,造型也開始趨于多樣化。除了日用器皿外,還有各種宗教供器,尤其以道教供器居多。青花紋飾除動、植物,吉祥紋外,還大量出現道教紋飾:如八仙、八寶、八卦、靈芝捧八卦等。青花繪制更加精細、畫意瀟灑,人物體態修長、姿態飄逸。萬歷時期新興紋飾更多,萬歷青花瓷風行錦地開光裝飾,開光式樣繁多,有壓字錦、古錢錦、梅花錦以及圓形、長圓形、長方花瓣式樣,紋飾有簡有繁,用筆精致挺拔,構圖較嚴謹。特別是嘉靖、隆慶以后,由于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和官搭民燒制度的實行,有一些高級的民窯青花瓷器,其胎、釉制作的精細程度和官窯器相仿,而且紋飾上也可能沖破了官方的規定。據《江西大志》載“青色狼藉……流于民間,其制作無復分”。可見民窯與官窯制瓷無論在造型、紋飾、工藝上都幾乎沒有多大的差距。這一時期的民窯青花瓷器還有供中、上層地主官僚使用的極精細制品,并在瓷上繪有款識。 例如:“博物齋藏”“京兆郡壽房記”“東書堂”等,萬歷時期,景德鎮民窯還為外銷歐洲特制大批青花器皿,圖案裝飾都為歐洲風格。
明代末期,民窯以天啟、崇禎時期為代表。青花瓷遍布世界各地,明末民間青花瓷器圖案裝飾題材也豐富多樣,完全突破了歷來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寫意山水也很盛行,畫面構成上也如國畫配詩題跋。筆者認為,明代末期的青花裝飾對清代民窯青花的藝術風貌也有積極的影響,這種繼承性在清代青花的裝飾技法上尤為突出。特別是在青花領域,表現形式多吸收中國畫的表現技法。山水、花鳥、人物等無一不能,草草幾筆的山水、人物、還加上國畫的題跋。這種利用青花色料特性的技法,即可作工筆,也可為寫意。與在宣紙上、絹上作畫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民窯匠人也注重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養料,如民間剪紙、年畫、木刻版畫,繡織等。裝飾題材也豐富多彩,除大量花果圖案,吉祥紋樣外,還有許多戲曲人物、民間傳說,麒麟異獸,還包括了宗教題材。許多絲織紋飾如團花、纏枝、幾何形等也經常運用到青花瓷的裝飾中。由于民窯青花把許多有用的藝術形式融合到一起,因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形成了格調奔放、典雅敦厚的藝術特色。
縱觀景德鎮明代民窯青花特色的形式與發展,以及明代陶瓷生產的基木面貌和發展狀況。可以看出,明代景德鎮民窯青花不僅為景德鎮現代陶瓷藝術積累了寶貴的經驗,而且它那奔放、典雅、秀麗的藝術特色激發了世界陶瓷藝術愛好者的共鳴。“悠悠歲月,漫漫瓷路”。景德鎮民窯的輝煌不只是代表過去,它更激勵了我們這一代青年陶藝愛好者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藝術高峰。
電話:131339818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