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是景德鎮四大傳統名瓷之一,它以“粉潤柔和、色彩豐富、畫工細膩、風格迥異”的藝術特點而風靡古今中外。清末陳瀏在《陶雅》中盛贊粉彩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嬌奪目,工致殊常”。法國人早在1805年就把粉彩稱作“玫瑰族瓷器”,認為只有高貴的玫瑰花才能與之媲美。
據史料記載,粉彩瓷有“始于康熙、精于雍正、盛于乾隆”之說。《中國陶瓷史》載:“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制作工藝的影響而創制的一種釉上彩新品種”。即粉彩瓷是在康熙五彩和琺瑯彩的工藝基礎,尤其是材質基礎上產生的。本文擬就康熙五彩、琺瑯彩和粉彩的色料材質的分析,一敘管窺之見。
一、康熙五彩的彩料屬于低溫釉料,烤燒溫度較之粉彩為高,故后人稱前者為“硬彩”,后者為“軟彩”。“硬彩”之硬,在于著色元素及著色機理。據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的物化測定分析,五彩中的紅彩主要著色劑是氧化鐵,黃彩也是氧化鐵,綠彩系銅綠鉛釉,藍彩屬鈷藍鉛釉,黑彩為鐵、錳、鈷和銅,即用鈷土礦和銅花片配制而成的。由此所見,明清時代的五彩和粉彩大部分都是在古代低溫色釉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具有鮮明透徹、耐火、不褪色、不剝落、恒久如新的特點。《飲流齋說瓷》評價說:“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有必要說明的是,康熙五彩曾興盛一時,但隨著雍正粉彩的崛起,遂遭冷落。直到清末民初時,古玩收藏界刮起一股“康熙五彩”熱才漸有復蘇,景德鎮依照視前朝為古時的傳統,把康熙五彩俗稱“古彩”,也就是說,在景德鎮,康熙五彩就是古彩。
二、琺瑯彩源自于銅胎琺瑯,始于康熙中晚期,盛于雍、乾兩朝。琺瑯彩瓷先在景德鎮燒好精細白瓷,然后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由御用畫師彩繪并燒制而成。康熙對法國的畫琺瑯技藝非常賞識,曾邀請法國藝人進入內府畫琺瑯作供御。
琺瑯彩的顏料在化學組成方面有如下特點:
①.它含有大量硼,而在中國傳統彩料中,無論五彩或者粉彩,都不含硼。 ②.琺瑯彩中含有砷,而在中國傳統彩料中,除粉彩含砷外,五彩都不含砷。③.琺瑯彩中黃彩采用氧化銻為著色劑,粉彩中的黃彩也用氧化銻為著色劑,而五彩中的黃色則以氧化鐵為著色劑。④.琺瑯彩中的胭脂紅是用膠體金著色的金紅,這種顏色在康熙以前的任何彩瓷中都沒見過。⑤.琺瑯彩料的熔融溫度是所有釉料中最低的,通常只需在500℃~600℃之間。⑥.由于烤燒溫度較低,琺瑯彩的金屬氧化著色劑的呈色效果就相應穩定。除紅色不可和其它色系相混合外,任何色料相互間都可以自由調配,極大地提高了色彩在繪制上的便利。⑦.琺瑯色的抗張強度很好,加上色彩濃艷,不需涂得太厚,也就沒有釉面開裂的冰紋現象。
以上分析證明了琺瑯彩不是中國的傳統彩料,而是從國外引進的。琺瑯彩對康熙以后粉彩的衍生和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和作用。

三、粉彩初創于康熙晚期,由景德鎮御窯廠畫師首繪。起源是“試煉”琺瑯彩料,因為采用手工軋碾的制作方式,彩料中顆粒較大,故先在大花頭上試彩,發現不僅同樣可做出非常細膩的色階變化,寫實能力強,而且還由于顆粒作用形成了立體感,別具風味,可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值得一提的是,初創的粉彩是在五彩瓷器的局部紋飾上試制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粉彩蝶盤,有“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底款,花朵用胭脂紅,光澤較足,白花朵和枝干有粉感,但淡綠及翠綠仍采用五彩的平涂法。
御窯廠在“試煉”含鉛的玻璃質彩料中,從琺瑯彩中引進了“砷”元素,發明了所謂“玻璃白”。氧化硅是形成玻璃的主要成分,氧化鉛為溶劑,而氧化砷可以起到乳濁劑的作用。這種玻璃白由于砷的乳化作用,有不透明的感覺,是粉彩工藝中最關鍵的材質因素。經現代陶瓷學者研究,玻璃白在粉彩瓷器上有以下用法:
①.涂粉為地。即在瓷器待彩繪的部位先用玻璃白打底,干了之后才施彩,較稀釋的彩料借助玻璃白地的不透明效果,可敷染出淺淡而又不透明的色調。又因為采用中國繪畫中的渲染技法或沒骨畫法進行洗染、涂染,也就有效地在同一片色塊中控制了彩料的稀稠度而得到不同的深淺色相變化,從而表現出立體感,達到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藝術形態,大大超出了五彩瓷器只用單線平涂的表現力,又區別于琺瑯色塊的厚重濃艷。
②.用玻璃白摻入彩料中將其“粉化”,粉化的彩料可 以表現出各種濃淡、強弱的色彩色相,色階增多進而豐富了紋飾的表現力。如使粉色(淺紅)呈粉紅,綠色呈淡綠,黃色呈鵝黃等。
③.在彩繪紋飾上另涂一層玻璃白,經700℃~750℃左右的爐溫烤燒后,色料熔化成玻璃狀,與釉面密結,呈色晶瑩,可增加器物的美感。
④.玻璃白還可以單獨作彩料使用,如用于描繪雪景或其它需用白色表現的內容。只有琺瑯彩和粉彩有白色,而五彩則無。
粉彩所用的彩料種類比五彩多,以金為著色劑的胭脂紅,在康熙的琺瑯彩只是偶爾見到,但在雍正粉彩中則大量使用。這種紅的色調也有多種,淡的如薔薇,深的如胭脂。五彩所用的深淺不同的綠色有五六種,而粉彩則多達十多種。黃彩也用銻黃,銻黃含有一定量起穩定作用的氧化錫。五彩的黃彩沒有銻黃, 而粉彩中引用銻黃顯然也是受了琺瑯彩的影響。故《南窯筆記》在敘述雍正粉彩時說: “增入洋色,尤為鮮艷”。
由于琺瑯彩原屬清宮秘藏,是專為宮中燒制的御用品,品種少而產量稀,質地精,傳世品一般人很難見到。粉彩是清代瓷業生產的主要品種之一,景德鎮官窯、民窯同時大量生產,品種多產量大,官窯器精致,民窯器較粗獷,傳世品觀者眾多。這兩種彩瓷色感明艷,藝術性強,在中國陶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二者彩料的化學元素組成中都含有“砷”,在彩燒工藝方面又同屬釉上彩,加上一般人很少有機會接觸到琺瑯彩實物,因而容易將琺瑯彩與粉彩混淆,甚至誤以為民國粉彩為琺瑯彩。其實,粉彩的產生固然受琺瑯彩影響較多,但二者之間有實質性的區別:
①.琺瑯彩原料含有大量的硼,基質為鉛、硼、玻璃料;而粉彩原料不含硼,甚至是含氧化鉀的玻璃白粉化乳料。
②.琺瑯彩色凝厚、鮮艷、油亮,有油畫效果; 而粉彩淡雅、柔潤、光潔,色階變化豐富,大多采用中國畫裝飾技法和風格。
③.琺瑯彩胎瓷輕薄,粉彩胎瓷較厚重。但粉彩胎瓷比琺瑯彩的白和細密,尤其是景德鎮窯燒的精品。
由此可見,康熙五彩、琺瑯彩對粉彩的產生有著非常緊密而深遠的親緣關系。工藝以材質為重,材質為其本質特征,所以,要識別和鑒證任何工藝品類,必須從材質入手,從材質上分析,才能辨其態、識其質、中其的。

電話:13507988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