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畫的“留白”現象導其源是伴隨著畫史而發生發展的。從某種意義上說,“留白”是中國畫造美、審美之必須。
一、“留白”的美學意義
中國畫中的“留白”,或者說是“布白”,是要求藝術性與審美性恰到好處的結合才可使畫作達到以虛襯實、虛實相生的尚意境界。笪重光于《畫筌》中有語:“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郭熙在他的畫論《林泉高致》中說:“山欲高,盡出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則不遠,掩映斷其派則遠矣。”如此“高”與“遠”之境,當由“留白”之法予以實現。畫中之白處,自當使人盡觀睹妙想于幽遠山水景致之間。當然,中國畫中的“留白”不單單是局限于山水畫中,這種審美性與藝術性于人物畫和花鳥畫中也是不可或缺的。
二、“留白”—中國畫造美之必須
中國畫非常重視意境的傳達和形式美的體現方式,“留白”則是構成中國畫形式美及意境延續方面的重要內容,關系著作品的主題、意境、趣味等多種因素,是畫面成敗的關鍵之一。中國畫的留白,留得其所,便生氣韻,便使畫面上流動著生命,便使觀者得以在那白而不空的空間徜徉。留白與著墨相對,兩者互相依賴,相得益彰。沒有留白,便不能顯出著墨處的美妙。如黃賓虹的一幅《江山圖》,畫的正上方一高山巍然聳立,中腰下黑壓壓的山巒橫斷其面,中間留出一條白帶,令高山與低巒形成了黑白、開合、虛實的強烈對比。那高山濃黑的整體中又間以幾座虛淡的屋宇,以山路襯之,使高山更高;以屋宇墊之,令低巒更低。加之左下方留大片的虛白,水中著一小舟,兩隱士端坐其間,使畫面呈現出空靈靜謐的無言美境。

中國畫章法講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畫面上“遠取其勢,近取其質”,根據畫面結構的需要,運用賓主、呼應、開合、藏露、疏密、虛實等對立統一法則來布置章法,并巧妙地處理畫面的黑白,使無畫處皆成妙境。畫的意境是空,是遠,是無形之大象。中國繪畫的留白是布局的規則,畫家可以在“留白”的過程中使自己的“經營”與造美能力得到自由的發揮。所謂有無相生、計白當黑、欲擒故縱、意到筆不到、書之妙趣在無筆墨處,等等,悟透這些,留白才會留得自覺,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從而給人以深遠的意境。
三、“留白”造美的基本法則
黑與白、實與虛,是對立統一的,留白是為了延伸畫面的意境,而寫黑也有同樣的功效,正所謂“黑團團里黑團團,黑團團中天地寬”。做到記白當黑黑白互用,使白為黑,以虛破實,往往可以使畫面產生提神的效果。中國傳統繪畫中,“白”可以是天空、是浮云、是流水、是晨霧,同一幅畫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處,因與不同的“實景”的配合,即產生了不同話語意義。由“白”帶來的美感已得到共識,但這種“白”不是畫者于畫面上隨意漏筆而成的。留白遵循一定法則,這樣才會產生更好的造美效果。
首先,“布白”要從全局出發,精心設計。只注重局部的虛實,必定造成畫面的支離破碎,從而失去畫作的整體美感。
其次,“布白”要尊重生活,要依據生活邏輯。
中國畫留白是空,是遠,是無形之大象。中國繪畫的留白是布局的規則,所謂有無相生、計白當黑、欲擒故縱、意到筆不到、書之妙趣在無筆墨處等等,悟透這些,留白才會留得自覺,留得有章法,留得有生命感,從而給人以深遠的意境。中國的山水畫,不僅能表現以大觀小的情趣,還能表現小中見大的空間美,意境美。善于留白,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修養。但凡有點成就的畫家,他們都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潛習畫理,潛習古典詩詞,潛習一切與繪畫有關的知識。所以,藝術家,要懂得處理空間表現的方法,知道真境逼而神境生的畫理,重視實境、真境,在形象的基礎上去追求空白,以生活表象的真實加以概括去創造抽象的空白,以收到以實帶虛,以虛補實,實中有虛,虛中有實,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
電話:134079800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