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景德鎮是一片陶瓷藝術的沃土,千百年來無數瓷藝大師,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輝。
中國人講究美之含蓄在細膩、在層次;講究美的真諦在心靈、在意境;講究美的最高境界在含蓄、在朦朧、在質樸與真誠。這也是我在進行陶瓷人物繪畫過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標。筆者在陶瓷人物繪畫這一藝術領域耕耘多年,現根據創作之經驗,圍繞陶瓷人物藝術與意蘊進行闡述,淺析笨拙之我見。
瓷畫人物 名家紛呈
陶瓷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畫,歷史悠久,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作品風格各異。據史書記載,景德鎮人物瓷畫,始于元代青花。如元代青花梅瓶“追韓信”、 青花罐“王昭君出塞”等作品,人物形象著重傳神,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與神韻,把主題繪畫與裝飾圖案相結合,瓷器的口肩、底足處,都有精細的圖案裝飾,以八寶,折技蓮等圖案襯托人物畫主題。隨著御器廠的設立,明代的人物瓷畫出現了兩種風格。官窯瓷繪畫規整,形象寫實,人物造型形態準確,線條精細;民窯青花瓷畫人物,則以意筆為主,也有較為寫實的作品。清代青花人物畫,人物形象比較具象。清代末期至民國初期的淺絳彩人物畫,筆意豪放遒勁,氣勢灑脫,有大家風范,人物形象生動。
民國時期,陶瓷人物藝術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以“珠山八友”為代表的陶瓷繪畫老前輩們,將國畫的技法與陶瓷材料融為一體,并出現了“淺絳彩”,其作品色彩淺淡,濃墨醒出,蒼穹遒古,筆老色清,意味雋永;構圖注重虛實關系,雅致脫俗,韻味尤窮。如王琦瓷畫人物,大都仿照“揚州八怪”中黃慎的寫意法畫人物衣紋,用粉彩畫人物臉部,并采用西洋畫技表現光線,使人物形象真實生動,富有層次和立體感;王大凡則以文人寫意畫的形式作畫,以工帶寫,線條細勁,境界清遠,畫風古稚。他們的粉彩人物,筆意灑脫奔放,而人物五官卻刻畫得精細準確,臉部受光有明暗變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近年來,我市陶瓷人物繪畫藝術更是推陳出新。其代表有以王錫良,王隆夫,張松茂,戴榮華、李文躍等為代表的大師名家,促使現代的陶瓷人物繪畫更加豐富多彩。

以形傳神 意蘊雋永
意蘊是人物瓷畫的一個重要特點,通過畫面形象,體現作者的構思立意。如本人所作200件四方鑲器《此曲只應天上有》,畫面上豎抱箜篌少女、擊羯鼓少女、彈琵琶少女與反彈琵琶少女之間姿態各異,神采飛揚,清純秀麗,美貌若仙,彷佛沉靜在美妙的弦聲之中;與此同時,一股清新的樂曲自手指之間流出,整幅畫充滿樂趣,達到了畫意、樂聲、形象的和諧統一,為整幅畫面增添了生氣。這件作品再現了杜甫“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的詩意。由此而體現出作品之意蘊及審美價值,深受業界人士的普遍稱贊。
刻畫人物形象,使形象具有深度、提煉形象的精神氣質,是人物瓷畫造型的重要特點。藝術形象是有限的載體,即使人物畫得再象,也不如自身的形象。因此,刻畫人物,一定要突破形象的形似,使形象深刻地反映生活,以形傳神。又如伯樂瓷板畫“相馬圖”,展示了伯樂在樹林深處草地上相馬的神情。在千里馬前,伯樂抬頭挺胸, 眼神被千里馬深深地吸引住;千里馬似乎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善于相馬的伯樂,它騰蹄昂首,顯得很是激動。伯樂發現千里馬的喜悅與他身邊圍看馬匹人的不同神態,形成鮮明的對比。周圍的群馬,毛色不同,姿態各異,人物、動物錯落有致地安排在畫面中,生動地體現了“千里馬遇伯樂”的瞬間,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

創新求變 寓畫于樂
傳統人物瓷畫,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歷來是在不斷的創新、轉變、陳舊又創新,不斷運動著向前發展的。創新,一直是陶瓷工藝師們所關注的問題。筆者認為,陶瓷人物畫的創新歸納起來不外乎兩個方面,一是裝飾手法的創新;一是題材內容的創新。
在裝飾形式、表現題材、人物造型、繪制技法上,各個時期都有不同的時代特色。現代陶瓷藝術作品中的人物畫,繼承了傳統瓷畫的優良技藝,在用筆、線描、色彩、圖案中,都有傳統人物瓷畫的形式特點。在表現手法上,又有陶瓷藝術家的創新。傳統人物畫的構圖,設色、立意、技法,有不少值得借鑒。但是,社會在發展,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不斷更新,傳統技法不能一成不變。只有對傳統瓷畫人物技法進行變革,才能彰顯出現代人物瓷畫的時代特征,使陶瓷人物繪畫藝術更加濃郁,畫面更加亮麗,對比更加強烈。如戴榮華創作的《秋趣圖》瓷瓶,作品用高溫釉里紅畫葫蘆,用粉彩畫頑童,兩種材質技法互滲互用,豐富了其多彩的裝飾藝術語言;又如舒惠娟的《醉春風》瓷瓶,作者以工筆粉彩畫仕女,以中國國畫技法點染牡丹,以極富墨色韻味變化的潑彩法畫山石,這樣多種材質技法相結合,使畫面對比十分強烈,處處給人賞心悅目之感。
在題材內容的創新方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作品采用傳統的形式,卻表現了新的題材,新的內容。如王錫良的《采蓮腰鼓瓶》,趙惠民的《愉快的假日》等等,都是以反映現代生活為題材的時代風貌作品。尤其是當代陶瓷工筆人物畫從裝飾題材內容的特定性漸漸向題材內容的隨意性發展。這樣就不必具體地表現某個年代,某個人物典故,代之以豐富的遐想,為創作者展開了想象的翅膀,并為人物造型的夸張、變形創造了有利條件。
綜上所述,陶瓷人物繪畫的創新過程,離不開個“變”字,從形式構圖到內容素材變;從內容素材到裝飾手法變;從裝飾手法到裝飾材質再變;創作者在這數“變”之中大顯身手。而這“變”的目的,就是要塑造出比生活更美、更強烈、更概括的形象。只有這樣,在這數“變”之中突破過去那種審美模式的統一、單調和狹窄性的局限,方可使創作及理念獨樹一幟,光彩奪目,真正屹立于陶瓷人物繪畫這一藝術之林。
曾俐熒(曾小平),江西省吉安人,江西省工藝美術師,進修于景德鎮陶瓷學院美術系,江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景德鎮美術家協會會員。
自幼酷愛繪畫藝術,作品以古彩裝飾及陶藝綜合裝飾為主,布局精巧、秀美、工細,風格獨特,雅俗共賞。作品《春意盎然》獲嶺南書畫作品展“金”獎;作品《荷塘情趣》古彩瓷瓶榮獲河北省廊坊市書畫陶瓷藝術評比“銀”獎;作品《福壽康寧》在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中榮獲“銀”獎;作品《清裝紅樓夢》獲中國收藏2011十大藝術陶瓷名品最佳繼承獎,作品具有較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深受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電話:15870056168 網址:http://zly.123jd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