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與每個人都習習相關,歷經數千年之演變,形成一種特立獨行的藝術風格,自成其美,而中國畫與書法并行,早期各抒其意,表現形式各不相同,雖用筆均以點線的形式,但沒有更好的融會貫通。
書畫結合最好的表現形式應來自于人文畫派的興起,一大批能畫兼書之大家躍然于世:王維、趙佶、米芾、董其昌、明朝四大家等。他們以書法入畫,文人氣盡顯,開創了嶄新的藝術形式。
陶瓷裝飾以畫為主,經歷代陶瓷藝人的辛勤創作已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陶瓷制作之美,令人心曠神怡,各種裝飾令人嘆為觀止,繪畫技法令人目不暇接。
而書法與陶瓷繪畫的結合,似乎只注重于一種形式美,難免落入俗套,大都只是從屬地位,不外乎題詩、落款,起點綴作用。沒有體現書法的行之流水,酣暢淋漓之意,更無法融入到畫意中。
在康雍乾三朝時,詩詞文賦作為裝飾使得陶瓷更具文人氣,猶以五鐵簫書寫的《圣主得賢臣篇》、《蘭亭序》等通體文字裝飾盛行一時,《赤壁賦》半文半畫更開創了陶瓷書法的獨特局面,影響了后世的陶瓷創作。
綜上所論,書畫的結合我僅總結三點,拋磚引玉,貽美大方。
一、雖則書法以穩為主,題字詞以壓題行章為主,但也要大膽嘗試,不刻求整齊劃一,不苛求任一字體,這一點從賴德全的《紅色記憶中》及魏康祥的《達摩面壁》中能感受到書畫自然,不拘一格,豪爽奔放的韻味。
二、書畫之間的協調,創作不同,要求書法的形式亦不同,或行草、或隸篆,或綜合裝飾力求達到完整和諧之美感。
三、陶瓷書法入畫,行筆要穩,忌輕浮,用料要勻,在整體上講求平衡,用筆輕重緩急,應手自如,下筆有力,力在字中。
夫書肇于自然,陰陽相生,使書法入畫中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行筆若行云流水,結體嚴謹端莊而不失輕盈,各盡其妙,畫龍點睛,而使作品更和諧以求得共鳴。

書畫相通,源以自然,以書法筆意入畫,一改纖弱、嫵媚、濃艷之風。明末清初之八大山人一洗前朝的宮庭畫風,所作畫面空曠寂寥,潑墨減筆看似隨意而成,線條粗曠遒勁,畫畫猶若寫字,章法不拘一格,看似散亂,卻神韻天成,狀書法筆法入畫,大量飛白,枯筆盡顯其中,所作畫面給人以蒼涼憤世之情,書法題跋隨手而寫,潦草簡單,“八大山人”常被人讀成“哭之笑之”而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后世畫家的審美情趣,直接催生了文人畫派的興起,奠定了后來“珠山八友”等一大批陶瓷巨匠的基礎。為景德鎮陶瓷裝飾的繁盛創造了條件。
后來的鄭板橋更是獨樹一幟,其創造的“八分半”書體配以蒼竹怪石,令人肅然起敬,其所繪竹挺拔俊朗,瀟灑自如,神韻天成。至若吳昌碩,齊白石等以篆隸筆法入畫,線條渾圓飽滿,蒼勁老到,凡此種種皆可看出,書畫本就同源,古人早有嘗試。
而陶瓷繪畫與書法相結合則是以“珠山八友”這群立志創新的陶瓷巨匠們所發揚光大的,這段時期涌現出大批畫壇大師、程門、金品卿、王少維等淺絳彩文人畫風,雖然仍受清末吳友如、金家以及清末皇家瓷的影響,但仍涌現出很多獨具個性書畫結合的好作品。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廣大陶瓷老藝人不斷探索、嘗試,各種畫社相繼成立,“景德鎮陶瓷美術研究所”“浮梁陶藝協會”“月圓會”等等應運而生,“珠山八友”這個藝術團體為今后景德鎮陶瓷的發展潮流指明了方向,也做了很好的鋪墊,“道義相交結有因,珠山結社志圖新”珠山八友之一王大凡道出了結社的宗旨就是要立志創新。他們為景德鎮陶瓷的繁盛貢獻了全部心血,是陶瓷美術史上的創舉。
“珠山八友”將書法融入到他們的作品中,達到了完美的境界,書法或草或楷,或篆隸或甲骨,或隨意變形,個性率直,豪情奔放,生動而情趣盎然,令人耳目一新。
從他們的作品中,雖然材質有所不同,但題材、內容、技法流派、藝術格調與當時文人畫風所推崇,追求的飄逸,瀟灑所相通。也感受了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獨特魅力,猶與宮庭官瓷的裝飾風格迥然不同而引起廣大藝術工作者的共鳴,讓人體會到個性張揚,風格鮮明的瓷畫風格,他們將書法風格與陶瓷作品和諧地融入畫中立境高遠,彰顯個性,師從造化、字字珠磯,時而通篇詩文,時而寥寥幾字,可謂畫龍點睛。
陶瓷書法與繪畫相結合,自有其獨特的韻味和背景,兩者融合不僅相得益彰,更提升了境界,不僅畫因書得益,書因畫增色,“畫為本”“書為魂”好的作品兩者是不能分開的。
陶瓷裝飾有其獨特的審美情趣,單純追求書法則顯呆板,若只追求畫面而無書法點綴便更無生氣,也失去了陶瓷裝飾的意義。
在陶瓷裝飾中如何更好地運用書法是一個值得大家共同探討的深刻話題,我們應充分認識書法的字體,字形的獨特裝飾性,如何以簡單的點線達到最美的效果,運筆縱橫捭闔,結體舒緩自如,達到書畫合一,完美和諧,觀看如此作品才會令人心曠神怡,如飲美酒。
大浪淘沙,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前人引路,后世奮發,我們陶瓷藝術創作人員應不斷挖掘陶瓷書法的獨特之美,將之融入畫中,開拓陶瓷綜合裝飾之思路,追求更高的理想,使景德鎮陶瓷這朵奇葩永遠芬芳。
電話:13576408320(陳)
13479800249(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