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城是古代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是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最為集中的地域。本文從保護古城的意義入手,簡單分析了我國古城保護面臨的現狀,最后提出古城保護要加強政府引導和全民參與的理念。
[關鍵詞]古城保護;政府引導;全民參與
[中圖分類號]G25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4-0106-03
關于“城”的記載,《禮記·禮運》:“城郭溝池以為固。”《說文》:“城,所以盛民也。”因此,城既指城墻,也指由城墻圍起來的城市。“古城”的“城”在此指的是由城墻圍起來的城市。城市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結晶,也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又是體現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文化景觀。
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歷史上的古代城市遍及全國,時至今日,有的古城已經成為歷史古跡,如漢長安城;有的湮沒于今天欣欣向榮的城池之下,如隋唐長安城;有的則與今日的城市發展息息相關,如明西安城。本文中的古城,非特指古代的城市,而是泛指今日大眾概念中的歷史文化名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歷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和革命意義的城市”。截至2008年,我國已經國務院審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共有110個。下文所述之古城泛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文化價值的城市。
一、古城保護的意義
(一)古城是展示一個區域古代文明發達程度的重要載體
在我國古代,某一個王朝的國都、諸侯的封地、卿大夫的采邑,多是以城墻圍起來的都邑為中心,這些皆可稱之為城。一般來說,這些城都是某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中心,都匯聚了該區域最優秀的人才,并且創造出適合該城市長遠發展的最為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和生活意識形態,而古城和古城區域的文化藝術就是展示這些文明成果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多數古城的城市規劃和建筑風格在當時世界上都首屈一指,例如唐代長安城、明清北京城等都體現出獨特的中國特色,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找到。因此,保護古城就是保存歷史上一代代優秀人才的思想力、創造力、生存力,就是保護了我國古代燦爛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代城市文化。
(二)保護是為了更好地傳承
關于保護和傳承的關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在“文化遺產與傳播”論壇發言中指出:“對于文化遺產,保護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傳承。我們這一代人只是過程,我們的目的是使我們一代一代的后人同樣享用文化遺產帶來的生產質量的提高,從文化遺產中得到智慧,留住歷史文化信息。”古城保護亦屬于文化遺產保護范疇。
(三)保護古城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文明程度的必然要求
社會文明需要新陳代謝,但更新不能摒棄歷史,而要在歷史基礎上發展,是從舊環境中滋生出新的東西。在今日的中國,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日益富裕,相應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古城不僅包括城市原有的物質形態,還包括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健康的民俗風情以及獨特的城市精神。保護古城能夠幫助人們回溯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力,考察綿延5000年、博大精深、具有頑強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中華文化;思考中華文明的歷史與前途,可以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與時俱進的緊迫感,振奮民族意志,激揚民族精神。
二、古城保護的現狀
(一)優秀成果
在我國,古城保護中做的比較好的有平遙和麗江古城等。眾所周知,平遙古城是在20世紀80年代搶救保護下來的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目前我國惟一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縣城。麗江古城則是把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山行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城市,它融匯了當地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也是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古城之一。總結兩個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成功經驗;主要是完整保存了古城原貌和其蘊涵的獨特文化景觀。麗江古城從城鎮的整體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用材料、工藝裝飾、施工工藝、環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古代風貌;平遙古城的城墻及城內建筑均保持著14~18世紀的歷史風貌,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平遙古城的評價:“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杰出范例,平遙古城保存了其所有特征,而且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另外,兩座古城在保護初期都制定了詳細長遠的保護規劃,都是由文物保護管理單位制定出詳細的保護規劃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并獲得通過,最后發展旅游業而成功的。
(二)面臨的問題
當前,我國的經濟建設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在城市的飛速發展中,由于意識形態領域的偏見,許多古城保護都面臨著不同的問題,總結起來,主要面臨以下幾點:一是在城市發展過程中許多古城被看作是落后的東西,從而采取不破不立、摒棄的態度,因此,許多古城不僅沒有得到有效保護,而且大多都遭到嚴重破壞,保留下來的只是古城格局和部分傳統歷史街區,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些單體的文物保護單位。二是錯誤地認為古城保護就是恢復和重建歷史遺跡,有的地方政府官員甚至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建造假景點,從而陷入古城保護的誤區。
三、加強古城保護的策略
(一)樹立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的發展速度突飛猛進,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全國普遍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工作,而且這個趨勢有愈加猛烈之勢。因此,如何在新的歷史背景下做好古城保護工作,減少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需要樹立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保護理念。
古城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歷史和基石,是城市的母體。因此,政府部門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必須認識到古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惟一性,并且明確古城保護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隨著社會的發展,古城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資源,其所擁有的獨特價值日益受到人們的肯定,政府部門負責人更應該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感,充分了解古城蘊藏的潛力和價值,摒棄過去“古城阻礙城市發展,是城市發展的包袱”等觀點,謹慎處理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只有了解古城優勢,才能充分挖掘古城潛力,推動古城的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并且為自身的事業進步添加助力。
(二)堅持文物保護工作方針
古城保護必須堅持文物保護工作基本方針,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同時,必須堅持依法和科學保護,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古城保護的關系,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
(三)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古城,其保護規劃的制定要以《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規范》為指導,要遵循保護歷史真實載體的原則、保護歷史環境的原則、合理利用、永續利用的原則。主要是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護古城的原真性和整體性
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古城保護最基本的原則。《世界遺產公約》和相關國際憲章文件都作了明確規定。原真性就是古城文物古跡的真實性。保護古城的原真性就必須摒棄“保護就是在文物古跡旁邊修建一個假景點”的保護觀點,因為保護不是重建,而是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修復,目前國內流行的做法是“修舊如舊”。這一點在許多城市已經做過。例如西安的明清鐘鼓樓古建筑就是采取此種保護方式被保存下來,作為西安的地標性建筑。因此,幾百年前的建筑被原樣保存下來,如果需要修復就照原樣進行修復,這就是保存它的原真性。
完整性指古城與周邊環境是密切關聯的有機整體,在實施古城保護時不僅要保護好古城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城墻、城門、道路、市場、建筑物等主要遺跡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文化曲藝、傳統習俗、工藝技術等,更應該保護古城的歷史環境。現在的古城保護中比較缺失的就是對歷史環境的保護,許多城市在實施古城保護時修復保護了古城墻城河遺跡,但在城墻外不遠處卻修建了非常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這就破壞了古城的歷史環境。關于保護古城周邊歷史環境的實例中,麗江古城做得比較好,麗江古城依托周邊獅子山、象山、金虹山而建,避開了雪山的寒氣,使古城與周邊大自然產生了有機的統一,在古城長期的發展歷程中,周邊的歷史環境被完整的給予保存,是國內古城風貌整體保存完好的典范。
因此,在制定古城保護規劃時必須把原真性和完整性放在第一位,這是申報世界遺產的首要條件。在現今的體制政策下,雖然并不是每座古城都有資格申報世界遺產,但是申遺成功總是能夠更好地達到相對比較科學、完整地保護古城的目的。
2.保護古城的地域特色
史學家葛劍雄先生認為,最能夠體現在一定地理區域,一定空間范圍的文化類型就是“地域文化”,保護地域特色的主要內容就是保護好古城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我國多民族中華文明組成中的重要一員,是民族的精華,是區別于其他世界民族的最直接的內容。它包含的范疇廣泛,如發生在特定地域的歷史事件、歷史遺跡、歷史人物、傳統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習慣、風情民俗、服飾、民居、建筑風格、傳統文藝形式、歌舞戲劇、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等,因此,在制定古城保護規劃時,應該充分注意保護古城這些獨具特色的豐富資源。只有制定好這些保護理念,才能吸引不同文化領域的旅游資源,才能在保護古城的基礎上提取它的精華來建設我們現代新的城市。
3.保護古城區域文物古跡與現代建筑的協調性
由于歷史原因,對于中國的多數古城保護工作來說,都面臨著城市區域文物古跡與現代建筑不協調的問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進行城市規劃時把握好古城的歷史定位,立足于古城的長遠發展,在發展城市的過程中注意新建筑的高度、色彩、建筑形式等等是否與古城的文物古跡相協調。在歐洲,許多古城的房子也被改造過,由于他們更多地關注于古城的歷史面貌,注意建筑外觀的協調性,所以只在內部進行改造,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四)保護古城要發揮政府引導,全民積極參與的保護體制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視,古城保護工作也日益受到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這一點揚州做的比較成功。揚州古城包括13.1平方公里的唐宋城遺址和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在古城保護中,揚州確立了全面、整體、原址保護古城,另辟新址建新城的思路,以推進“瘦西湖及揚州歷史城區”申遺為主線,傳承和展示歷史文化,改善老城區居住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等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06年,揚州市因在古城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成為當年中國惟一榮獲“聯合國人居獎”的城市。揚州市的做法也得到國內專家的肯定,被譽為“揚州模式”。
總體而言,樹立科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堅持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都是在政府部門層面上通過努力就可能完成的工作任務,因此,古城保護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
人民是城市的主人,是城市生活的主體,古城是歷史留給城市人的珍貴遺產,保護古城遺留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是古城人民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和職責。因此,古城保護工作要逐漸形成在不同地方政府的帶動下,引導全民積極投入的保護體制。只有發揮政府引導的作用,才能帶動全民普遍參與的熱情,才能共同保護我們的城市遺產,建設中國自己的、獨具特色又富有成效的古城保護機制。
[參考文獻]
[1]孫睿宏.蘇州古城保護現狀及建議[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d5da8f6ba0d4a7302763ab1.html.
[2]葛劍雄.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DB/OL].http://www.stuknow.com/dirlist/10008/88ed18c5dea25fe7684f9c721b74526d.htm.
[3]徐善燈.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古城保護的揚州模式之啟示[J].城市問題,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