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發展博物館是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是實現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力量。加大西部地區博物館發展建設,使其在西部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紹西部大開發發展博物館需重點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西部大開發;博物館發展;博物館事業;精神文明建設
[中圖分類號]G26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4-0100-03
西部大開發已經成為了一個人們耳熟能詳的名詞,它所涵蓋的內容和西部地區廣大人民的生活發生著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密切的聯系。西部開發的區域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含兵團)、內蒙古、廣西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面積685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71.4%;人口約35億,占全國的28.1%;國內生產總值1.6萬億左右,占全國的17.2%。
放眼中國西部,這里曾有燦爛的歷史:絲綢之路,“文景之治”,大唐盛象;這里也曾黃沙漫天,沉睡百年。西部有漓江晚秋、春城飛花,也有大漠孤煙、塞外疾風。這片覆蓋中國1/2多版圖的土地,曾被人們用“荒、遠、邊、窮、大……”來形容。古人曾感慨她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即使在邊塞詩人的眼里,也往往豪邁中流露出無奈的蒼涼。想當年,往西北去,“西出陽關無故人”;向西南走,則又“難于上青天”。
20世紀90年代,中央作出了開發西部的歷史性決定,給西部地區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西部人不能坐失良機,應乘風起航,奮勇向前,用勤勞和智慧使家鄉舊貌換新顏,將一個壯美、秀麗、全面健康發展的西部呈現在世人面前。
西部開發無疑是我國西部地區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主要圍繞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進行。其中,物質文明建設處于首要位置。因為西部的落后主要表現為西部人民物質生活的貧困,西部地區經濟基礎的薄弱。然而,西部開發不可能也不應該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它還包括文化建設的內容。“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但是,對于一個社會的存在與變化而言,“并非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其余一切不過是消極的結果”。事實上,包括哲學、宗教、道德、語言、文學、藝術等在內的文化因素也對社會發生作用,并可轉化為物質力量。因此,文化建設在西部開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以文物為依托,通過保管、保護、研究和展覽等環節向社會提供文化服務為只能的博物館事業,是文化事業的重要而有機的組成部分,應該得到充分的重視和良好的發展,在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建成具有西部風格的博物館整體格局
西部博物館發展占天時之便。在國內,我國的改革開放已經歷時30余年,積累了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豐富經驗,具備了強大的物質基礎與精神基礎,也已經積累了博物館發展的寶貴經驗,它們不但可以使西部博物館發展少走彎路,少付“學費”,而且還可以為西部博物館建設提供物質力量。在國際大環境方面,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將給我國各行各業帶來挑戰,同事也將提供機遇。只要我們善于利用世界貿易組織所規定的規則,就能處變不驚,借船出海,借鑒國外博物館發展和文化產業開發、管理、經營的豐富經驗,學習國外高新技術與手段,高品位、高起點的設計,實施自己的發展計劃,與世界接軌,做到后來者居上。
西部博物館發展還占地利之便。眾所周知,西部是民族富集的,許多民族跨國而居,其文化呈國際性分布狀態。發展西部博物館,應爭取主動,加強與鄰近國家的交往,虛心學習、吸收并發展鄰近國家發展博物館的有益嘗試。西部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共同開發了西部大地,共同創造了西部文明,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用智慧,也用情感,更用生命鑄成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西部地區在發展博物館的過程中,可以以各地區、各民族文化方面存在的共性為依托,在關照共性的基礎上突出各民族的特色、張揚各民族的個性,逐漸形成具有西部風格的博物館整體格局。
(一)發展博物館是全面實施西部大開發文化建設的重要環節
西部大開發中的文化建設是西部廣大人民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激勵西部各族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新西部,實現古老西部振興的強大凝聚力。要在新世紀的一段特定歷史時期取得西部文化建設的全面勝利,必須努力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西部文化。人類文化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一代一代傳承至今,作為對人類遺留下來的有形文化遺物和遺存進行研究、保護和宣傳的博物館在人類文化的傳承及經濟建設中發揮著其他載體無法替代的作用。
很少有人從戰略的高度審視文化建設在西部開發中的作用、地位、意義,對文化內涵中重要內容的博物館事業更少有人探討其發展的遠景,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發展戰略。這與改革開放過程中長期存在重經濟、輕文化的社會氛圍不無關系,但更直接的原因是由于我們隊博物館的人士比較模糊、膚淺、片面,對博物館的性質、只能等沒有形成正確的概念,沒有清楚地認識到博物館事業發展與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系。
那么,什么是博物館事業?博物館事業是對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起來的改造世界的創造能力與精神財富的有形見證進行保護、研究、宣傳的事業。博物館文化自身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并發揮實用的、認識的、教化的、娛樂的、審美的功能,博物館事業的發展就是強化博物館文化的諸多功能,為社會成員提供更全面、更精良的精神食糧,使其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經濟建設當中去。為了更好地滿足社會成員的精神需求,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應在遵循其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點,發揮認識、教化、娛樂、審美等功能的前提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二)發展博物館事業是實現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力量
在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經濟建設首當其中,沒有經濟的雄厚基礎做保障,上層建筑的建設只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但當社會發展到更高階段時,文化的作用就凸顯出來,愈是發達階段,愈顯出其重要性。這是發達國家的經驗總結,也是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規律。要克服那種簡單地視文化為經濟附庸的片面性,既承認文化建筑于經濟之上,又服務于經濟;同時還承認文化的本體性存在 。處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要糾正那種視文化為“花錢事業”的偏見,推出各種文化精品,實施各種文化工程,并且孕育文化產業、開發文化產品、開拓文化市場,使之在獲得政治效益、社會效益的同時,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實現文化與經濟的最佳結合。博物館事業應朝著這個方向發展。西部大開發正好為博物館的發展提供了契機。抓住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審時度勢地發展博物館事業,可為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攢足后勁。
(三)發展博物館在西部地區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西部地區精神文明建設,除了物質的力量外,還要精神的力量和道德的力量。精神和道德力量的獲得依賴教育和文化構筑起來的素質基礎。精神文明建設不應該僅僅是政府的行政措施,而且也是人們自身發展的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生活質量和人的全面發展會提出更高的要求。人人享有公共文化服務,不僅是國家公共建設的主要任務,也是公民的基本權利。豐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的重要標志。
人們的精神需求就是文化事業發展的最終目標,博物館事業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向,對博物館事業的長遠發展、文化事業的長期繁榮、建設西部地區精神文明、提高西部地區人們的綜合素質、促進西部地區的全面進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西部地區博物館發展需解決的問題
西部地區發展博物館,要努力爭取全社會各個方面的支持和參與,需要采取多管齊下的方略和措施,重點要解決以下問題:
(一)轉變觀念
首先,西部地區博物館行業行政主管部門和從業人員必須牢固樹立博物館發展事關西部精神文明建設和全面發展大局的觀念。博物館作為物質與精神文明財富的展示、收藏、教育和研究的集中體現,是鼓舞、激勵、教育群眾的重要陣地之一。先進的博物館文化既能使人們擴大知識領域,又能滿足審美享受,培養生活情趣,陶冶身心健康。博物館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是成人終身學習文化的圣地、科學的講堂,是社會全體成員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的活動滲透到教育、科學、文化、旅游、環境保護等各項事業中。因此,發展博物館對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傳播現代科學知識,提高人民群眾思想道德素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轉換以往的舊觀念,提高思想認識,積極主動將這一觀念向社會大力傳播,使社會全體成員逐漸對博物館的作用形成全面的認識,從而使博物館文化深入人心。
(二)落實政策
國家文物局局長在今年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上發表了《未來十年我國將大力發展博物館文化》的講話,講話中提道:“ “九五”期間,中國博物館的數量和質量均有提高。截止2000年底,中國博物館總數已由1995年的1194所增加到1384所。加上其他部門和民間興辦的特色博物館,全國各類博物館已經達到2000多所,地域分布也趨向合理。到2015年,中國將在現有2000多所各類博物館的基礎上,再建1000所,基本實現每個中等以上城市擁有一所功能齊全的博物館。要提倡博物館特色化、多樣化,進一步完善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個地方、各行業和各種所有制博物館協調發展的事業體系……”另外,“十二五”期間,國家將加快西部地區博物館設施建設,國家文物局將重點支持重慶市博物館、青海省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以及寧夏、甘肅、新疆等地重點博物館的改擴建工程。國家制定的《文物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2025年遠景目標》中也闡明了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有關原則、發展戰略、重點加強的基礎工作、重點項目及指標等內容。西部地區要將國家開發大西北戰略中發展文化事業的一系列政策落實到博物館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行動綱領中,制定切合西部實際情況和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的博物館發展方略,使西部地區的博物館事業健康、快速、全面地向前發展。
(三)廣開財源
增加博物館事業經費是發展博物館的基本條件。長期以來,博物館的經費基本上是靠國家財政撥款,地方財政在博物館事業上的投入非常有限。經費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博物館事業的發展。由于西部的現實是經濟落后、人民貧困,故各級政府更要有限考慮的是物質上的脫貧致富,拿不出更多的資金從事文化建設。然而,要等到經濟翻身之后再進行文化建設則為時已晚。從與國際接軌的角度來看,西部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等、靠、要的思想和做法必須加以修正,在經費的籌措方式上要向國際通行的做法靠攏。實際上,西方許多發達國家的博物館,甚至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館,都靠自行籌措經費維持運轉,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做法就是爭取大企業的支持和吸引社會成員的積極投入和參與。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絕大多數博物館仍人屬于國家所有,國家對博物館的投入仍是博物館經費的主要來源,西部地區應在積極爭取國家和地方政府加大經費投入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資體制,鼓勵企業、團體、港澳同胞、海外僑胞等到西部投資辦博物館,實現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民辦博物館為補充,個地方、各行業和各種所有制博物館的協調發展的局面;同時,采用多種渠道廣開財源,如接受國內外企業、團體、機構、個人捐贈,吸收國內外有關游資、國內觀眾的有償參與等。
(四)吸引人才
發展博物館事業的宏偉藍圖最終是由有著強烈歷史使命感及開拓和創新意識、熱愛博物館事業、具有高度敬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扎實而全面的知識儲備和較高的業務水準的高素質的博物館人來描繪,振興西部博物館的夢想也將在這樣一批現代博物館人的手中變為現實。人才是任何事業發展的核心因素。西部的人才資源十分匱乏,西部地區博物館要用切實優惠的政策吸引人才的目光;用事業發展的前景和態勢激勵人才獻身事業的精神;還要用感情投入留住人才的心,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人文環境、生活待遇,鼓勵他們的創造熱情。對既有人才要充分尊重他們,珍惜他們,并進行合理配置,加大對他們的使用力度,使他們在最適合的崗位上充分發揮聰明才智,施展抱負,實現理想。同時,審慎引進外部人才、教育培訓緊缺人才,使人才的整體結構更符合博物館事業發展的需要。
(五)其他方面
1.面向未來
當今世界,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不斷加速,網絡文明迅猛發展,世界的飛速發展令人眼花繚亂,在這樣一個大的國際環境下,博物館發展戰略必須具有前瞻性,要在預見和把握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社會發展總體趨勢和社會成員文化需求變化的基礎上,高屋建瓴地超前規劃。否則,博物館將被遠遠地拋在社會發展潮流的后面,發揮博物館功能也終將成為無法實現的美好愿望。
2.面向世界
用地球村來形容今天全球聯系和國家間相互影響的廣泛和深入一點不為過,中國同樣會越來越全面、深刻地融入全球一體化發展當中,中國的發展也必將越來越受到世界飛速發展的影響和帶動,同時必須努力趕上世界的步伐。我們曾閉關鎖國、夜郎自大,最后落得個落后挨打的下場。痛定思痛,惟有敞開胸懷、海納百川,才有可能兼收并蓄,豐富和壯大自我。發展西部博物館,同樣不能只顧低頭在自己的這塊地盤上求發展,必須放眼全世界。
3.走整合和特色發展之路
西部地區經濟基礎薄弱,人才資源相對匱乏,發展博物館應發揮整合優勢,將現有的經濟、人才等資源進行整體的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充分挖掘現有資源的潛力,提高其整體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才盡其效,少花錢,多辦事,努力提高博物館資源的規模效益。另外,博物館應通過與各地政府及其他行業的廣泛聯系與合作,獲得外力支持,為內力發揮作用創造條件并與內力形成一個合力。行政主管部門更應通力合作,科學決策,總體、合理規劃,杜絕由于決策失誤和規劃不當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國有資產流失。
西部文化和文物資源地區特點非常突出,應該強化這一特色,只有這樣,才能使西部博物館在全國博物館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越是有特點的事物,越有長久的存在可能,西部博物館只有在特色發展的路上,才能走得更遠、更好。
4.體現人文關懷
毋庸置疑,博物館是為人提供服務的,既然它的服務對象是人,那么對人本身的關照應在博物館的發展規劃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從宏觀上講,博物館管理理念的更新、發展戰略的制定;從微觀上講,博物館管理制度的精髓、博物館種類的合理搭配、博物館規模的控制、館址的選定、內部設施和外部環境的建設、陳列內容和陳列形式的選擇、服務項目的開發、對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參觀費用的合理制定等等眾多環節的操作都應充分體現人文關懷。只有這樣,才能將博物館與服務對象的距離拉近,而且最終使這一距離不復存在。
西部大開發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文化大發展的號角已經吹響,博物館大發展已為期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