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土地利用規劃作為一種優化配置土地資源的手段,其實施必然對環境帶來影響。因此,必須對各類土地利用與開發行為之于環境的可能或潛在影響開展科學、有效評價。
本文以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作為研究對象,以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方案為基礎,進行了環境影響評價研究。本文首先從總體上梳理了研究區的各方面情況,然后,結合規劃內容,識別規劃期內的主要環境影響要素,形成“環境影響識別列表”,并運用層次分析法、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以及計算各評價指標的具體數值,以此預測各種土地利用、開發行為對烏海市實施規劃過程中所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最后,基于數理分析結果,提出預防或減緩烏海市實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方案可能帶來或產生的不良影響的有關建議。
關鍵詞:工業城市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環境影響評價 烏海市
1. 烏海市自然和社會經濟概況
烏海市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新興工業城市,地處黃河上游,東臨鄂爾多斯高原,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隔河相望,西接阿拉善草原,北靠肥沃的河套平原,平均海拔1,150米,南北長約69公里,東西寬42公里,總面積1,672.36平方公里(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變更調查數據)。行政轄區內轄海勃灣、烏達、海南3個區、5個鎮和15個街道辦事處,現有人口50多萬,有漢、蒙、回、滿等25個民族,是西部大開發以來,率先在國內實施城鄉一體化改革、實行城鄉單一戶籍制度的城市之一。
烏海市具有典型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漫長、嚴寒、少雪,風沙大;春季干旱,多風沙,冷熱變化大;夏季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溫度劇降,天氣晴朗。年平均氣溫10.9℃,是內蒙古自治區氣溫最高的地區之一。年均日照時數3,047.3—3,227.4小時,平均氣溫日較差13.9℃,無霜期156—165天,全市年均降水量165毫米左右,7、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降水不穩定,年際變化較大。
全市水資源主要有地表徑流與地下水資源組成。黃河是工業用水的主要供水源,年平均徑流量321億立方米,最大徑流量556億立方米,最小徑流量166億立方米。
根據烏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預計到規劃期末,烏海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21%,總量達到1,000億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2%,達到18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5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7:32,繼續提高非煤產業、非資源產業、非當地資源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接續替代工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超過50%。全市常住人口達到60萬,服務區域人口80萬,輻射周邊人口100萬。基本實現城鄉一體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萬元以上,年均增長16%左右,恩格爾系數達到25%,人口平均壽命達到75歲,人均住房使用面積達到35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就業人口4.5萬以上。
2.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主要指標
《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于2005年正式啟動編制,該規劃期限為2006—2020年,其中2005年為基期年,2010年為階段性目標年,2020年為目標年。
《內蒙古自治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下達烏海市土地利用的主要調控指標見表2—1。
3. 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
3.1環境影響識別表的構建
為實施科學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首先必須構建一套合理、適用的評價指標體系,而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又首先必須明確規劃方案將給環境帶來哪些可能的影響。環境影響識別的關鍵在于構建一份清晰、明確的環境影響識別表,具體指出特定規劃行為與環境影響之間的對應關系。
由規劃經濟行為對環境影響分析可知,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類別包括:生態環境影響,即對于土地利用相關的植被、微生物生態環境的影響;土地資源影響,即與規劃實施相關的土地污染、土壤侵蝕和土地沙化等影響;水資源影響,主要是能源開發利用與工業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水體污染和水資源緊張等影響。
由此,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識別結果如表3—1所示。
3.2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識別結果,以及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規劃環境影響技術導則(試行)》(HJ/T 130—2003)中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目標與評價指標表述示范”,選取15個環境影響因子作為烏海市2006—202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具體指標。同時,基于層次分析法等綜合評價模型的相關原理、方法,將這些指標按照“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進行分級分類,形成烏海市2006—2020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2所示。
3.3評價指標數值的計算
為獲得量化的評價結果,必須對上述評價指標體系中的各個具體指標設計相應的數學公式加以計算。各指標值的計算公式及數值如表3—3所示。
3.4評價指標權重的計算
在確定評價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過程中,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應用非常普遍的確定權重方法,它能夠實現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有效結合。為計算上述指標體系中各指標的權重,通過邀請對烏海市經濟社會情況及環境現狀、發展趨勢比較了解的專家對各項指標的重要性進行標度,獲得如下判斷矩陣及相關權重:各準則層對于評價目標A的權重為0.1030,0.0617,0.2952,0.5401;C1—C4對于B1的權重為0.0931,0.1567,0.2452,0.5050;C5—C8對于B2的權重0.0555,0.1143,0.2457,0.5844;C9—C12對于B3的權重0.0736,0.1089,0.2208,0.5967;C13—C15對于B4的判權重0.1634,0.2970,0.5396。
最終,C1—C15對于評價目標A的組合權重為0.0096,0.0161,0.0253,0.0520,0.0034,0.0071,0.0152,0.0360,0.0217,0.0322,0.0652,0.1762,0.0883,0.1604,0.2914。
3.5 指標的無量綱化及加權處理
為消除各個評價指標因單位、量綱和數量級不同而帶來的計算誤差,一般要進行無量綱化處理。采用極值法來進行無量綱處理。根據不同指標的性質,有些指標是越大越好(亦稱為效益指標),而有些指標則是越小越好(亦稱為成本指標)。因此,對不同的指標必須采用不同的處理方法。
效益指標的無量綱處理公式為:具體指標的數值/同類指標中的最大值
成本指標的無量綱處理公式為:同類指標中的最小值/具體指標的數值
通過無量綱數值與各組合權重相乘,即獲得烏海市2005、2010、2020年指標C1—C15無量綱處理后的加權數值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綜合得分如表3—4、3—5所示。
從綜合評價結果看,作為本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規劃期最后一個年度的2020年,比規劃編制基期(2005年)及現狀(2010年)的環境影響評價數值均高較多,因此,從預期性的角度,本輪規劃是可行的。
3.6 基于評價結果的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的實施對區域的綜合環境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規劃方案可行。但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預防或減緩本輪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實施后可能帶來或產生的不良影響,提出如下建議:
(1)合理安排建設用地規模與布局
(2)嚴格保護水源地
(3)開展綜合治理,促進農村節約用地
(4)加大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資力度
(5)重點保護耕地與基本農田
(6)預防礦產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蔡玉梅、謝俊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土地利用規劃的評價[J].資源調查與評價.2005,22(3):58—59.
[2] 賴力、黃賢金、張曉玲.土地利用規劃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6):56—60.
[3] 蔡玉梅、謝俊奇、杜官印等.規劃導向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方法[J].中國土地科學.2005,19(2): 3—8.
[4] 程吉宏、王晶日.區域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土地利用生態適宜性分析.環境保護科學[J].2002,28(4): 52—54.
[5] 潘嫦英、劉衛東.淺談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4,14(2):134—137.
[6] 賴力、黃賢金等.土地利用規劃的戰略環境影響評價[J].中國土地科學.2003,17(6):21—24.
[7] 呂昌河、賈克敬等.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標與案例[J].地理研究.2007,26(2):249—257.
[8] 吳克寧、趙坷.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理論的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以安陽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2008,22(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