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具有特殊的內涵,它是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創新,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前提的創新,是以節約稀缺資源為條件的創新,是以促進人們生存質量的提高,以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為導向。我國管理水平落后,知識經濟又要求企業管理在各個方面推進變革和創新,所以企業必須加大對管理制度的革新,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對事業單位需要企業化管理的,應該及早開始這種觀念、管理方式的變革,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創新的要求。
關鍵詞:知識經濟時代 經濟創新 管理
21世紀我國企業所處的大環境可以概括為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興起,并且我國經濟的市場屬性已從短缺轉到“相對過剩”,經濟增長方式開始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同時,我國已經加入WTO,這使得我國企業的競爭更加激烈,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也必然從封閉型趨向開放型并處于日益全球化的進程之中。新環境、新形勢對我國企業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強化管理不斷進行管理創新已成為企業在競爭中制勝的根本保證。創新是人類一切科學技術活動,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只有創新,人類的知識存量才能不斷增加,人類的實踐活動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動。
人類的創新能力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 “十五”以來我國社會研究開發經費從896億元達到2000億元,使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從2000年的位居全球第30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24位,整體科技實力已居于發展中國家前列。
一、創新體系特征
知識經濟是指區別于以前的以傳統工業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經濟的新型經濟,它以高新技術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是促進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早在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明確提出:人類正在步入-個以知識(智力)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為重要因素的經濟時代。我國目前發展知識經濟主要是鼓勵技術創新,大力發展信息產業,提高知識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千方百計地用知識經濟帶動傳統產業,努力提高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知識含量,同時推動市場營銷、企業文化創新、顧客管理創新等方面的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測繪作為一門日益興盛的行業,目前正面臨著體制與機制的轉軌,特別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時期,如何不斷提高測繪科研生產水平,開發適銷對路的測繪產品,改進管理模式是測繪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課題。
21世紀的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知識經濟有別于以土地、勞動資源為基礎的農業經濟和以能源、原材料為基礎的工業經濟。它以智力資源、無形資產為第一配置要素,以科學知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推進作動力,以導致科技與經濟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為主要特征。知識經濟的興起,將對我國企業管理提出嚴峻的挑戰。知識經濟是一種信息化經濟,它要求企業在管理手段上加大對信息技術的投入和應用,在經營決策上注重掌握和運用決策支持系統,在作業流程上進行重新安排或徹底更新;知識經濟是一種網絡化經濟,它要求企業減少管理層次,加快信息傳遞和反饋速度提高管理效率;知識經濟是一種智力支撐型經濟,要它求企業管理人員盡快轉變思維方式,更新知識結構,在管理思想上從重視物的管理轉向以人為本的管理,并提高企業人員的學習能力;知識經濟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它要求人們重新審視企業與社會的關系,重視環境管理。總之,知識經濟必然要求企業管理在各個方面推進變革和創新。
知識經濟的創新具備以下條件: 一是以智力資源為依托的創新,與知識為基礎,直接依賴于知識信息的生產、運用和傳播的知識經濟,正日益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二是以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前提的創新,企業要利用高科技創新發展環保產業,既發展經濟,又維護生態環境。三是以多種可資源的應用為基礎,以節約稀缺自然自然資源為條件。 四是以促進人們生存質量的提高,以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為導向。
二、知識經濟時代的管理模式
我國管理水平落后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素質和水平不夠,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 用人制度上的官本位和人情本位思想占主導
把管理職位當成對有功者、物質、精神產品生產成績突出者的獎勵。但有功者和物質、精神產品的制造者,并不是天然的管理者。其中有些人并不適合和勝任這樣的職務。而許多企業容易犯任人唯親的毛病,在用人上論親疏,不論能力、知識水平,造成近親繁殖,導致企業逐漸走向衰退。
2. 對管理科學的忽視和無知
在中國的社會意識中歷來不把社會科學當成科學,更不認為管理是一門科學。似乎管理不需要專業知識,無論阿貓阿狗都可以當“官”。當今社會凡是搞技術搞業務的,都要有個資格并需持證上崗,唯獨當官不需要;管理科學的研究也只是剛剛起步,從事管理科學研究的人大多在研究機關,很少是社會管理的實踐者。所以,人們都愿意當官,而不愿意搞學術,搞研究。那些走上管理崗位的人有很多恰恰不懂得如何管理。尤其像一些事業單位,既不同企業,又不同于政府行政部門,管理者的選拔更易產生用人不當的現象,對企業的發展造成極大的損害。
3. 理論與實際脫節
管理作為上層建筑必須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關系決定了管理必須符合實際情況。因此管理科學決不能照搬國外的一套,也不能照搬書本,而必須在實踐中學,在學習中實踐。但目前我們卻是學的不用,用的又不學。
4. 對權力管理失控
管理者是控制和規范別人行為的,首先自己的行為必須規范。管理混亂往往是管理者本身不規范行為所造成的,包括不行使權力(失職)和濫用權力。
5. 管理者的產生處于無序狀態
管理者是社會分工的產物,管理者從事管理工作與社會其他成員從事其他工作一樣,不應高人一等,不應神秘化,也不應有什么特殊性。管理是一門實實在在的科學,管理者也應當和其他專業人員一樣,必須具有管理專業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也應和其他社會成員一樣必須經過考核取得相應的資格,然后擇優持證上崗,而不論他原來有多少其他學問和多大的成就。“學而優則仕”;“鬧而優則士”;“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春天撒個謊,秋天得個獎,來年升個長”,這些都是選拔管理者中不合理和無序情況的反映。
6. 對管理者的考核獎懲不規范
管理者的責任是管理,理應對其管理的效果即有序化的程度進行考核。如果因其管理無方致使管理系統運轉不靈或癱瘓,社會秩序混亂,則管理者必須承擔責任,對直接管理對象的不規范行為,管理者也應承擔責任。對管理者不規范的行為,無論其動機如何,都不應姑息,更不能獎勵,而應當懲罰。
結論,只有在豐富人力資源的基礎上,先進的管理才會有效,而有效的管理可以促進企業人力資源的深度開發和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