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近4年的地質調查工作,在內蒙古達茂旗哈力齊地區某礦權內發現了一個金礦化點,該礦點由兩條石脈(帶)組成,礦化不同期次的構造控制。初步認為,早期近EW向斷裂構成了深部熱液向上運移的通道,在晚期NE向斷裂構造活動的作用下,形成了近EW向石英脈,深部熱液沿早期近EW向斷裂運移至淺部,在晚期的近EW向石英脈中形成金礦化。通過資源量估算獲得金金屬量為871kg。
關鍵詞:內蒙古達茂旗 金礦 資源量
Ore-controlling factors and resource estimation of a
gold mineralization point in haliqi district, damaoq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LIU Yu1 HAN Xiao-zhong2 WU Zhao-jian3 HUI Xiao-chao2 ZHANG Bin2 ZHAO Yong-an2 WANG Ming-tai2
1.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ina Nuclear Industry Group, Beijing 100029, China;
2.Beij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Uranium Ge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3.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As a result of the recent 4 years` geological exploring, one gold enrichment point comprising two quartz nervations and being constrained by two different sequences of faults has been detected in haliqi district , Damaoq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Pilo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approximate EW-rupture provide channels to deep hydrothermal source which uplift to the crustal surface and result in gold deposition in the upper NE-rupture. Resource assessment proposes about 871kg of gold.
Key words: Damaoqi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gold mineralization; Resource assessment.
1.區域地質概況
本區位于白云鄂博礦區東北部,華北地塊北緣早古生代大陸的邊緣增生帶。南以烏蘭布拉格—呼吉爾圖大斷裂為界將本區與華北地臺分隔開[1]。區內經歷了漫長的構造運動、多期次變質作用和巖漿活動(圖1)。
1.1 地層
據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4],區內以烏蘭布拉格-巴音敖包斷裂為界,北部屬內蒙古中部地槽地層分區,南部屬華北地臺地層分區。出露的地層主要有中-上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中-下奧陶統包爾汗圖群;上志留統西別河組;下泥盆統查干合布組;上石炭統阿木山組;下二疊統蘇吉火山巖;白堊系及新生界第四系。
白云鄂博群:為地臺蓋層。被二疊紀侵入巖破壞和上白堊統二連組不整合覆蓋,僅出露都拉哈拉組二段,尖山組,哈拉霍圪特組一、二段和呼吉爾圖組及阿牙登組的部分地層。
(1)都拉哈拉組二段(Chd2) :巖性組合為灰色變質中粗粒石英砂巖,夾礫巖透鏡體,主體色調為灰白-純白色。砂巖成熟度高,偶見少量長石碎屑,發育平行層理、低角度沖洗層理、砂壩砂丘的大型風成交錯層理等。與都拉哈拉組整合接觸。
(2)尖山組:分布于好慶一帶,出露面積約1.5km2,受斷裂切割和巖漿巖侵入破壞而殘缺不全。按沉積旋回和巖性特征分為三段。尖山組一段(Chj1):巖性組合上部為深灰色粉砂質絹云板巖、炭質粉砂質絹云板巖夾變質細粒石英砂巖;中部為炭質板巖、鐵質粉砂質板巖夾絹云母長英質板巖;下部為變質石英砂巖夾絹云板巖、粉砂質板巖。本段由三種基本層序旋回組成,下部為向上變細型;中部巖性一致;上部為向上變細型。發育水平層理、透鏡狀層理、波狀脈狀層理等。為潮坪相-瀉湖湘-潮坪相沉積。尖山組二段(Chj2):與下伏一段呈斷層接觸,與上覆三段為整合接觸。地層層序上部為暗灰色變質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夾變質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中部為暗灰色粉砂質絹云板巖夾變質粉砂巖;下部為灰色變質粗粒長石石英砂巖。本段由向上變細的基本層序所組成,據巖性、巖相標志為沙壩沉積。尖山組三段(Chj3):其巖性為深灰色含炭質泥質板巖夾變質中粗粒長石雜砂巖透鏡體,上部為灰色粉晶灰巖。本段底部巖性均一,中上部以侵蝕面為底,呈向上變細型,頂部則以多期暴露為標志的向上變粗變淺型。為濱外陸棚沉積-潮坪相沉積。
(3)哈拉霍圪特組:分為二段。哈拉霍圪特組一段(Jxh1):地層層序上部為灰色鈣質中粒石英砂巖夾含礫鈣質粗砂巖及粉砂質泥灰巖,下部為灰色鈣質巨粒石英砂巖夾暗灰色含粉砂泥晶灰巖。哈拉霍圪特組二段(Jxh2):巖性上部為灰色巖屑灰巖夾鈣質中粗粒石英雜砂巖;下部為灰色鈣質中粗粒石英雜砂巖夾含炭質泥晶灰巖。
(4)呼吉爾圖組:分布于白音敖包一帶,總體呈北西西向展布,出露面積約5km2,據巖性組合特征可劃分為4個段。1)呼吉爾圖組一段(Qnh1):巖性為暗灰色藻席紋層灰巖夾粉晶灰巖及編制粉細砂巖透鏡體。2)呼吉爾圖組二段(Qnh2):巖性為淺灰色石榴石矽卡巖、暗灰色黝簾石角巖及灰黑色陽起石角巖,恢復原巖為鈣質玄武質凝灰巖。3)呼吉爾圖組三段(Qnh3):巖性為暗灰色粉砂巖夾粉砂質泥巖及藻席紋層粉晶灰巖等,巖石在地貌上呈暗色調。4)呼吉爾圖組四段(Qnh4):巖性為淺灰色粉砂巖、鈣質粉砂巖夾含粉砂泥晶灰巖及鈣質微粒長石石英雜砂巖。
(5)阿牙登組(Qna):巖性組合為灰色角礫狀粉晶白云質灰巖及粉晶白云質灰巖,巖石較破碎,局部見水平層理及震動液化脈狀構造。
包爾汗圖群:包括布龍山組(O1-2b)和哈拉組(O1-2h)。
(1)布龍山組(O1-2b):巖性組合為灰綠色安山巖、凝灰質粉砂巖、絹云母板巖,厚度大于686m。該組自下而上有6個相似的旋回結構,碎屑巖遞減而火山巖遞增,巖石具有強烈的次生蝕變,與哈拉組為整合接觸,被三疊紀阿達蓋百流圖單元石英閃長巖侵入。據沉積-火山組合特征分析,布龍山組主要是靠近大洋一側深水局限盆地沉積和島弧型火山巖組合。
(2)哈拉組(O1-2h):巖性組合為灰綠色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安山巖,厚度為1,153m。被上志留統西別河組不整合覆蓋。
上志留統西別河組:西別河組為一套濱淺海相陸源碎屑巖、碳酸鹽巖組合。底部與包爾汗圖群哈拉組呈不整合接觸,被下泥盆統查干合布組不整合覆蓋。據其巖性組合、生物特征分為兩段。
(1)西別河組一段(S3x1):巖性組合為灰綠色含礫粗粒長石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灰黃色頁巖、粉砂巖,夾數層深灰色中、薄層狀生物碎屑灰巖和灰巖透鏡體。厚度為391m。
(2)西別河組二段(S3x2):巖性組合為灰白色結晶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紫紅色中粗粒長石砂巖、細粒長石砂巖、粉砂巖等。自下而上碳酸鹽巖遞減,陸源碎屑巖增加。厚度為279m。
下泥盆統查干合布組:泥盆系查干合布組(D1c)分布于西別河組南東側,呈北西向出露,為深水濁積巖沉積及少量濱岸陸源碎屑巖沉積。底部不整合在上志留統西別河組之上。厚度大于1,329 m。查干合布組是重要的賦礦地層,Ⅰ號、Ⅱ號石英脈及其他金礦化點均產于該地層中。據巖石組合、巖相特征分為兩個巖段:
(1)查干合布組一段(D1c1):巖性組合為紫紅色粉砂巖、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巖、紫紅色含礫粗粒巖屑砂巖,生物礁灰巖、生物碎屑泥晶灰巖,厚度943m。
(2)查干合布組二段(D1c2):巖性組合為灰紫色粗中粒巖屑長石雜砂巖、中細粒巖屑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泥巖等,厚度大于469m。
石炭統阿木山組(C2a):阿木山組(C2a)分布于查干合布組(D1c)北東側,呈北西西向出露。為一套海相碎屑巖、碳酸鹽巖沉積建造。厚度大于875 m。本組橫向變化大,自西向東由陸源粗碎屑巖→細碎屑巖→碳酸鹽巖過渡。底部不整合在包爾漢圖群及查干合布組之上,被白堊系二連組不整合覆蓋。根據巖石組合、巖相特征分為兩段:
(1)阿木山組一段(C2a1):底部為灰白色含礫(巨)粗粒石英砂巖;中上部為灰白色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夾紫紅色泥巖、中細粒長石石英砂巖,向東過渡為泥巖、泥晶灰巖,厚度為557m。
(2)阿木山組二段(C2a2):巖性組合為灰白色巨粗粒石英砂巖、紫紅色中粗粒長石巖屑雜砂巖、結晶灰巖等。控制厚度大于242m。
白堊系(K):白堊系巖層主要由李三溝組(K1ls)、白女羊盤組(K1bn)、二連組(K2e)組成。其中二連組分布面積最大。
(1)李三溝組(K1ls):巖性組合為紫紅色礫巖、含礫粗粒長石砂巖、中細粒長石砂巖夾泥質粉砂巖、泥巖等。控制厚度111m。
(2)白女羊盤組(K1bn):巖性為灰黃色流紋巖夾灰色粗面巖。厚度大于50m。
(3)二連組(K2e):為一套陸緣碎屑沉積。下部為淺灰色、灰綠色、褐黃色含礫粗砂巖、砂礫巖、長石石英砂巖、灰綠色砂質泥巖,厚度50m。上部為紅褐色、磚紅色、灰黃色泥巖、砂質泥巖平泥灰巖透鏡體,厚度大于57 m。與下伏各地層、巖體均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
1.2 構造
區內跨兩個構造分區,以烏蘭布拉格-白音敖包斷裂帶為界,北部為華北地臺增生帶,南部屬華北地臺。
對區內巖漿活動及成礦作用起主控制作用的是內蒙古海西古大洋-華北古陸塊俯沖碰撞,組成了一系列主體近東西向深斷裂構造,以及北西向次級斷裂。近來的遙感工作表明,隱伏北東向斷裂也有廣泛分布,它們共同構成了測區基本構造格架。
本區構造基本上有兩次較大構造事件發生。
1、早期東西向構造是海西期俯沖碰撞所表現出的構造線,此時形成多條斷裂構造,如白云鄂博-達茂旗-鑲黃旗深斷裂(《內蒙古區域地質志》所稱高家窯-烏拉特后旗-赤峰深斷裂的一部分)、烏蘭布拉格斷裂等[5]。
2、中期南北向構造形成于印支運動。受太平洋構造域影響,區內發生東西向水平擠壓,形成晚于東西向斷裂構造的一組具有左旋剪切性質的斷裂,對印支-燕山期巖漿活動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測區及相鄰幅金礦化點大多位于兩期構造斷裂及次級斷裂交匯處附近[5]。
1.3 巖漿巖
區內有兩個不同的巖漿巖分區,受區域構造控制,以近東西向烏蘭布拉格-白音敖包斷裂帶為界,南西為華北地臺巖漿巖區,北部為華北地臺臺緣增生帶巖漿巖區。以中酸性侵入巖最為發育。區內火山熔巖(體)也見出露,主要分布于阿貴-乃木呼都格一帶,在成因上可能與侵入巖體存在一點的內在聯系。
(1)臺區巖漿侵入受古蒙古洋閉合影響明顯,呈北西向近平行分布于阿貴等地。其侵入時間晚于古蒙古洋閉合,出露有早二疊世扎木呼都格序列及晚三疊世霍布序列的部分單元:
1)晚泥盆世烏珠日音希熱序列賽林呼都格單元,分布于白音敖包南西,僅見一個侵入體,面積小于0.5Km2,巖性為灰白色中細粒英云閃長巖。該侵入體被早二疊世哈布其勒高勒單元超動侵入。
2)早二疊世哈布其勒高勒單元,出露于阿貴一帶,巖性為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
3)晚三疊世霍布序列板申圖單元,出露于阿貴一帶,呈北西向條帶狀展布,長度達5Km,寬約0.4Km。巖性為中粒二長花崗巖。該侵入體侵入白云鄂博群阿牙登組及下二疊統蘇吉火山巖。被上白堊統二連組不整合覆蓋。
(2)臺緣增生帶各時代侵入巖與當時的構造環境密切相關,具有多期次、多階段及多旋回性的特點。
1)浩勒包英云閃長巖,出露于白音敖包北西側,呈捕虜體狀分布于巴特敖包序列中,巖性為片理化中細粒英云閃長巖。巖石具灰白色、淺灰色,片理化、糜棱巖化強烈,表現在長石石英的拉長壓扁與暗色礦物相間平行排列。
2)晚奧陶世巴特敖包序列,主要分布于巴音敖包北側查干哈馬爾一帶。
2.礦體特征
區內金礦床類型為中低溫熱液石英脈型,測區泥盆系查干合布組地層中分布有大量的石英脈,大小形態各異。
核工業二○八大隊在普查過程中所發現的Ⅰ號金礦體,位于本次測量工作的41-45號勘探線之間(圖2),侵位于O3W巖漿巖帶北側NEE向下泥盆統砂質板巖斷裂破碎帶附近。Ⅰ號金礦體脈體長約200m,呈長脈狀,厚度較穩定。脈體寬約1.0~3.9m,走向近EW向,傾向SW,根據探槽揭露發現往深部有逐漸變寬趨勢。據核工業二○八大隊資料,Ⅰ號石英脈平均品位6.85g/t,最高品位109.4g/t。
在本次1■5000地質填圖測量中,于L49號勘探線另發現兩條含礦石英脈。與Ⅰ號金礦體相對應,將其稱之為Ⅱ號金礦體。新發現兩脈與Ⅰ號金礦體近平行,與其呈雁列式分布。該金礦體主脈寬約1m,總體走向100°~108°,傾向S,傾角約80°,規模與Ⅰ號金礦體相當,最高品位可達191.5g/t;其S側為另一條寬50~60cm 的石英脈,走向約100°,傾向SW,長度約100m,最高品位為2.7g/t。由于Ⅱ號帶石英脈未設置探槽控制,其深部情況不明。基于其地表形態與Ⅰ號脈呈雁列式排列,且其產狀相近,推斷Ⅱ號脈形態及厚度穩定程度與Ⅰ號脈基本相同,故推測其平均品位與Ⅰ號石英脈可能相當。
通過上述深入的地質研究工作,發現了兩條含礦石脈(帶),且礦化品位最高值大于100g/t,從品位和規模上使得該區達到了小型金礦床的標準,金礦找礦取得了明顯的突破。該工作也使該探礦權區由原來“雞肋”地區提升為有成礦前景的區段,為進一步實施深部鉆探評價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3.控礦因素
根據圖2分析,整個礦區夾持在F1和F3構成的三角地帶,受斷層控礦的特點比較明顯,相鄰金礦研究發現,此一帶金礦床多具交點式控礦。因圖2包括的面積較小,礦床定位的特點在圖上顯示并不是十分清楚,但交點式礦床定位的特點還是表現了出來。
圖2中巖體為上奧陶統正長花崗巖和上奧陶統閃長花崗巖,后者侵位于前者之間,而石脈又侵位于其上的下泥盆統查干合布組碎屑巖中,顯示金成礦與巖體的侵位時的熱液活動關系不大,因為其相差的時代很大,但其成礦熱液向上運移時是否萃取了這些巖體的金元素目前還不好定論。
根據安德森模式,逆沖斷裂的逆沖方向平行于區域最大主壓應力方向,而在與最大主壓應力方向相斜交的區域往往存在應力拉張區。基于這一原理,我們對礦區構造特征進行了分析。
從斷裂構造切割關系分析,F3形成時代要早與NE向斷裂,被NE向斷裂切割,另外從地層接觸關系分析,F3斷裂具逆沖性質,下泥盆統查干合布組逆沖至上奧陶統正長花崗巖之上。在兩組斷裂交匯區的地層接觸關系分析,在NE向晚期斷裂活動時,區域主壓應力方向應為NE-SW向,造成斷層卷入地層向W插入,在其相應的拉張區形成了近EW向的石英脈。與之相對應NE向石英脈形成時代可能與近EW向斷裂為同期,即形成時代相對較早。
從多熱液型礦床分析,成礦往往與晚期巖漿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根據地表取樣分析發現,早期的NE向石英脈不含礦(至少是從目前的調查結果顯示為這樣),而晚期的近EW向石英發現了高品位的金礦化。
初步認為,早期近EW向斷裂活動形成了深部熱液向上運移的通道,從區域地質分析(圖1)這一組斷裂規模較大,切割深度較大,構造了本區主要的導礦構造。在晚期NE向斷裂構造活動的作用下,形成了近EW向石英脈,深部熱液沿早期近EW向斷裂運移至淺部,在晚期的近EW向石英脈中形成金礦化。
4.資源估算
4.1 工業指標
根據測區金礦體情況,參考《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5-2002)[6]中巖金礦工業指標,并與其鄰區賽烏素金礦類比,擬定測區工業指標如下:
(1)邊界品位:0.5×10-6;
(2)單工程最低工業品位:1.0×10-6;
(3)最低可采厚度:2.0m;
(4)夾石剔除厚度:4.0m。
4.2 資源/儲量估算方法的選擇
測區金礦體規模較小,呈長透鏡狀產出,傾角80°左右,近直立。盡管測區部分地段為特高品位,可高達191.5g/t,但品位較均勻且偏低,故選擇算術平均法進行資源量估算。
4.3 資源量估算主要參數的確定
(1)礦體真厚度的確定:
探槽中礦體樣段真厚度計算采用列昴托夫斯基公式:
M=L[sinαcosβcos (λ—φ)±cosαsinβ] (1)
式中:
M:樣的真厚度
L:樣長(采樣段的假厚度)
α:礦體傾角
β—樣與水平線的夾角
λ—礦體傾向
φ—糟探工程(樣品)方位角
(2)礦體水平厚度的確定
礦體水平厚度的計算公式采用:
MS=M/sinβ (2)
式中:
MS:礦體的水平厚度
M—礦體的真厚度
β—礦體傾角
(3)礦體鉛垂厚度的確定
礦體鉛垂厚度的計算公式采用:
MV=M/cosβ (3)
式中:
MV:礦體的鉛垂厚度
M:礦體的真厚度
β:礦體傾角
(4)塊段平均厚度的確定
塊段的平均厚度為塊段內所有探礦工程礦體厚度的算術平均法求得。
(5)平均品位計算
1)單工程中礦體平均品位:以工程中礦體內樣品長度與樣品品位加權平均法求得。
2)塊段平均品位:以控制該塊段面積內探礦工程平均品位與厚度(水平厚度及垂直)加權平均法求得。
(6)礦石體重確定
本次評估工作沒有進行小體重測定,參照周邊礦石,確定為2.65。
4.4礦體的圈定原則
(1) 礦體的圈定
1)按照DZ/T0214—2002《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工業指標要求進行圈定。
2)單工程從等于或大于邊界品位的樣品圈起,達到或大于最低工業品位圈定為工業礦體,如達不到可將其中達到最低工業品位及可采厚度的部分樣品確定為礦體。
3)單工程中連續出現大于邊界品位,小于最低工業品位的地段作為低品位礦體圈出。
4)在單工程中大于邊界品位的樣品中,其中出現厚度小于夾石剔除厚度,品位低于邊界品位的樣品加入在單工程樣品圈定。
5)在單工程中圈定礦體時,礦體厚度小于最小可采厚度,允許將低于邊界品位外礦樣品圈入礦體,但平均后的品位不得低于邊界品位。
6)礦體的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品位較高,其厚度與品位乘積達到米百分值指標時按最低工業米百分值圈定礦體。
(2)礦體的外推
礦體外推用有限外推和無限外推確定礦體邊界點,根據不同情況,按以下原則外推:
1)兩相鄰工程一個見礦,另一個不見礦時,按工程間距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2)兩相鄰工程一個見礦,另一個不見礦時(即品位大于邊界品位二分之一以上)按工程間距的三分之二尖推;三分之一平推。
3)兩相鄰工程一個見礦,另一個工程礦體的單工程厚度小于可采厚度,但達到米百值分值指標時則該工程按最低工業米百分值作為工業礦體相連
4)礦體的有限外推長度依據不同條件,即按普查階段的網度(工程間距)外推。如工程間距小于網度的按實際工程間距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如工程間距大于網度的按網度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5)礦體的無限外推長度,最大外推長度不得超過勘查網度工程間距的二分之一尖推,四分之一平推。
4.5礦體礦石量及金屬量估算
礦石塊段的礦石量及金屬量根據礦體塊段、體積、體重、平均品位按下列公式估算[7]:
(1)礦石量計算公式:
Q=D·V (4)
=2.6×103kg/m3×(160+140)m×80m×2m
=1.272×108kg
=1.272×105t
式中 Q為礦體塊段的礦石量,D為礦體體重,V為塊段體積。
(2)金金屬計算公式:
Q(Au)=Q·C (5)
=1.272×105t×6.85×10-6
=0.871t
=871kg
式中Q(Au)為金金屬量,Q為礦體塊段的礦石量,C為礦石平均品位。
因本區未進行深部鉆探,依據上述資源估算原則,推測礦體深度較淺,只有80m,如果深部鉆探能發現新的金礦化,上述金屬量還會發生顯著增加,且石英脈在橫向和垂向均會出現尖滅再現,其總體產狀與主張裂面一致,目前地表發現的兩條石英脈帶只是這一地質現象的縮影,相信隨著勘探程度的進一步深入,其規模還會發生明顯的增大。
因此,項目組認為該區金礦找礦前景樂觀,值得進一步深入勘查。
參考文獻:
[1] 杜少喜,周小康,孫健,等.內蒙古白云鄂博地區海相沉積—火山巖建造中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陜西地質,2009,27(1):11~18.
[2] 周建波,鄭永飛,楊曉勇,等.白云鄂博地區構造格局與古板塊構造演化[J].高校地質學報,2002,8(1):46~61.
[3]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達茂旗地區1:50000區域地質圖(巴音敖包蘇木幅).
[4]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達茂旗地區1:50000區域地質調查圖幅說明書(巴音敖包蘇木幅):4~15.
[5] 張洪濤.內蒙古包頭—白云鄂博地區花崗質巖漿系列及金的成礦作用(博士學位論文).北京: 中國地質科學院,1991.
[6] 《巖金礦地質勘查規范》(DZ/T0205—2002)
[7] 李守義,葉松青.礦產勘查學(第二版)[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6.
Reference:
[1]Du Shao—xi, Zhou Xiao—kang, Sun Jian, Peng Hai—lian, Liu You—qi, Zhao Peng—pin.2009.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ation indicators of the gold mineral occurrences in the submarine sedimentary-volcanic formation of the Nor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late in the Bayan Obo area[J].Geology of Shaanxi,27(1):11—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2]ZHOU Jian-bo, ZHENG Yong-fei, YANG Xiao-yong, SHU Yong, WEI Chun-sheng, XIE Zhi. Paleoplate tectonics and regional geology at Bayan Obo in Northern Inner Mongolia[J].Geological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ies,2002,8(1):46—6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3]The First Geological Survey Team of Inner Mongolia. 1: 50000 Geological Report of Bayan Obo, 1996(in Chinese)
[4]Zhang Hong-tao. Granitic magma series and its gold mineralization in Bayan Obo, Baotou, Inner Mongolia.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1991(in Chinese)
[5]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 of PRC.《Specifications for hard-rock gold exploration》(DZ/T0205-2002)
[6]Li Shou-yi, Ye Song-qing. Mineral exploration(the second e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