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如果開發商“囤地”造成土地閑置的,未動工開發滿一年將被征繳土地價款20%的閑置費,滿兩年則將無償收回土地使用權。日前,國土部公布了《閑置土地處置辦法》,并將于下月1日起實施。
界定閑置土地“政府原因”
去年12月,國土部曾就該辦法征求過意見。與征求意見稿相同,最終出臺的辦法中,也將閑置土地歸為兩種:政府原因導致開工延遲的和企業自身原因導致閑置的。其中,政府原因導致開工延遲的包括:政府未按約定交付土地;規劃修改;相關群眾信訪等造成無法動工等。
如果是因政府原因導致閑置的土地,當地國土部門要與土地使用者協商,選擇處置土地的方式。處置的方式包括:延長動工開發期限,但延長期限最長不得超過1年;調整土地用途、規劃條件,按新用途重新辦理相關用地手續;由政府安排臨時使用;協議有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置換土地等。
“囤地”處置“無需協商”
征求意見稿中曾擬訂,在《閑置土地認定通知書》下達后,國土部門應當與土地使用者協商,共同擬訂閑置土地處置方案,報本級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而該條規定中并未明確針對的是何種原因造成的閑置。這意味著企業造成的閑置也可以通過協商解決。而協商不成的,才按照征繳閑置費或收回來處理。
而日前出臺的辦法中,對除了政府原因外的閑置土地,刪去了協商的環節,直接按照兩條規定來處理。未動工開發滿一年的,按照土地價款的20%征繳土地閑置費,土地閑置費不得列入生產成本;未動工開發滿2年的,無償收回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
相比征求意見稿,日前出臺的辦法中,對于防止土地閑置幾項措施均無變化。在閑置土地處置完畢前,國土部門不得受理該土地使用者新的用地申請和被認定為閑置土地的轉讓、出租、抵押登記申請。這意味著,如果閑置土地沒有得到解決,該開發商將沒有再拿地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