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托克前旗一煤礦建成內蒙古首家矸石充填礦井
近日,隨著鄂前旗長城煤礦首個矸石充填綜采系統在1902南工作面成功投入生產,內蒙古自治區首家矸石充填礦井正式建成,這也標志著自治區在煤炭開采方式實現了重大變革,填補了煤礦開采技術的空白。
長城煤礦是山東能源新礦集團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前旗上海廟礦區開發建設的第一座礦井,長城煤礦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堅持“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并重的原則,積極推廣應用煤炭生產新技術新工藝。矸石充填開采技術是山東能源新礦集團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形成的一項成熟煤礦生產技術,它通過安裝使用專用矸石充填綜采支架,實行綜合機械化矸石充填采煤,在開采煤炭的同步進行矸石充填。煤炭矸石充填開采技術,可以有效地支撐起礦山頂板巖層,避免因煤炭開采造成的地面沉陷變形,以及帶來的建筑物斑裂和搬遷問題,同時可以解決礦井呆滯煤量、受水威脅煤層及“三下”壓煤的開采問題,并實現煤矸石不上井零排放,還可把地面堆積的煤矸石重新回填到井下。
長城煤礦1902南工作面煤層厚度3.5米,可采儲量33萬噸,可充填矸石50萬噸,他們采用先采后充和邊采邊充兩種方式進行矸石充填,矸石充填高度達到2m,充實率達到80%左右,充填能力達到2,000噸/天,可以完全“消化”掘進矸石,實現“掘進矸石不升井”。同時在地面建設洗選矸石回填系統,實現洗選矸石回填井下,目前每天可“消化”回填洗選矸石500噸,降低地面煤炭生產廢棄物的排放量,礦井煤炭生產實現了“掘進矸石不升井,洗選矸石回井下”。
長城煤礦成功應用矸石充填技術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不僅可以提高煤炭資源回收率,還可解決煤炭生產廢棄物侵占土地、污染環境問題,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潔凈生產”、“綠色開采”。文/張桂福
呼市國家投資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全部竣工
呼和浩特市國家投資農村土地整治項目已全部竣工。據了解,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國土資源廳關于下達2007年度第二批土地整理項目支出計劃及預算的通知》和《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關于進一步加快土地整治項目實施進度的通知》文件精神,下達呼市的國家投資托縣中灘鄉哈拉板申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托縣古城鄉土地整理項目、土左旗塔布賽鄉等兩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和林縣盛樂鎮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及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國土資源廳2008年度土地整理項目(新建)計劃及支出預算的通知》文件精神,下呼市的國家投資和林縣舍必崖鄉水口等3村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經過土地平整、田間道路、農田水利、輸電線路和防護林配套工程等為期兩年的建設,現已全部竣工,已具備驗收條件,市國土資源局按照國土資源部《關于印發〈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竣工驗收暫行辦法〉的通知》的有關規定,已向國土資源廳申請驗收。
內蒙古5家礦山榮獲優秀礦山企業
在最近結束的“內蒙古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經驗交流會”上,我區神華補連塔煤礦、內蒙古東升廟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準格爾旗美日煤炭責任公司、內蒙古金陶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五家礦山被評為優秀礦山企業,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先進技術礦山為中國黃金集團內蒙古礦業有限公司的烏努格土山銅鉬礦。文/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資源儲量處
甘其毛都煤炭進口量再創歷史同期新高
日前從甘其毛都邊檢站獲悉,今年截至6月5日20時,巴彥淖爾市中旗甘其毛都口岸煤炭進口量突破500萬噸,達500.17萬噸,再創歷史同期新高,成為2012年全區首個進口煤炭突破500萬噸的口岸。
日前從甘其毛都邊檢站獲悉,今年截至6月5日20時,巴彥淖爾市中旗甘其毛都口岸煤炭進口量突破500萬噸,達500.17萬噸,再創歷史同期新高,成為2012年全區首個進口煤炭突破500萬噸的口岸。
據了解,今年以來,中旗旗委、政府積極協調邊檢部門,堅持以創建安全暢通、高效快捷的口岸通關環境為目標,通過增派口岸一線執勤警力、與蒙方協商新開4條運煤專用通道、實行出入境人員預檢預錄、推行24小時預約通關服務以及在口岸高峰期延長開關時間等一系列措施,全力提升通關效率,實現了過貨量迅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