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通遼市要求每個旗縣市區年底前要各建設10,000畝耕地儲備庫,市本級再建設20,000畝耕地儲備庫。這些耕地儲備庫的建成,將為眾多事關通遼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鐵路、公路、水利、電網、能源資源開發等重點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項目按期開工建設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但此項工作涉及各方利益,通遼市國土資源局如何平衡耕地政策,協調各方利益,備受關注。就此,記者采訪了內蒙古通遼市國土資源局局長王志國。
記者:2012年以來,通遼市國土資源局加大了耕地占補平衡工作力度,請王局長談談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具體實施情況如何?
王志國:為確保國家、自治區及全市重點工程項目及時落地,通遼市國土資源局采取多項措施加大耕地占補平衡工作力度,為全市各類重點項目及時落地提供用地支持。
具體采取了以下四項措施:第一,認真開展資源清查工作,摸清家底。組織各旗縣市區對本地的補充耕地儲備庫后備資源進行詳細調查,對可用于建設補充耕地儲備庫的未利用地和不適宜、不穩定耕地進行統計。通過開展資源調查,提前部署全市補充耕地占補平衡項目開發規劃工作,作為今后實施的指導依據;第二,實行屬地負責制,各旗縣市區首先要立足于本地補充數量、質量相當的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和先補后占。今年要求各旗縣市區充分挖潛,從剩余的后備資源中查找適宜開墾的地塊開發,因地制宜地建設補充耕地占補平衡項目,以增加耕地儲備量,年底前每個旗縣市區要各建設10,000畝耕地儲備庫;第三,合理調配使用補充耕地儲備庫中的耕地資源,實現異地調劑補充。對于一些耕地儲備資源匱乏的旗縣,確實無條件補充耕地的,可以在全市范圍內進行跨旗縣市區的異地補充,確保重點建設項目和民生項目及時落地;第四,市局統一負責建設補充耕地項目,專項用于保障公路、鐵路、機場等全市重點項目及跨旗縣建設項目用地占補平衡。由市國土局統一確定具體造地位置補充耕地,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補充耕地工程,申請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組織驗收。驗收合格后,在全市范圍內統一調配使用補充耕地項目。這部分儲備庫的建設,將特別用于保證當前急需開工建設的交通、能源及民生重點項目的用地問題。
截至目前,我市已通過報備的耕地儲備庫面積25,934畝。另外正在施工建設和已完工待驗收的新建耕地儲備庫面積為35,899畝。今年,我市要求每個旗縣市區年底前要各建設10,000畝耕地儲備庫,市本級再建設20,000畝耕地儲備庫。這些耕地儲備庫的建成,將為眾多事關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鐵路、公路、水利、電網、能源資源開發等重點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項目按期開工建設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
記者:今年以來,貴局為解決公路、鐵路、機場等重點項目占補平衡問題,積極建設補充耕地儲備庫,具體工作思路是什么?
王志國:目前,我市公路、高速公路、鐵路擴能改造工程以及支線機場建設項目工程正在進行。這些項目的實施將占用大量耕地,而且大部分屬于跨旗縣(市、區)的線型工程。為了保證項目實施,經市政府同意,由市國土資源局統一建設重大交通項目耕地儲備庫,統一調劑使用,做到“先補后占”。具體工作思路為: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共同責任。實行政府主導、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制度,進一步明確實現本地耕地占補平衡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重要職責。二是積極組織建設,加快工作進度。依據《內蒙古自治區占補平衡土地整治項目管理辦法》,我局指派專門科室、專門業務人員負責建設補充耕地儲備庫,督促規劃設計單位、招投標監理單位、施工單位在指定時間內完成各項具體工作。三是加強資金管理,完善監管制度。耕地開墾費由占用耕地的單位繳納,專款用于開墾新的耕地。市級耕地儲備庫的耕地開墾費,由建設單位將造地費打入市財政專戶,由市財政統一進行撥付,專款專用保證實施工作的順利開展。
記者:為確保通遼市多條公路、鐵路等重點項目早日完成建設用地報批工作,您認為如何更好地實施建設用地報批制度?
王志國:為確保我市多條公路、鐵路等重點項目早日完成建設用地報批工作,我局采取多項措施,推進工作。一是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的原則,采取一次性告知、限時辦結的措施,并對難點項目推行全程跟蹤服務,確保市重點項目的有序推進。二是督促各旗縣市區、用地單位及時報件。我局經常主動與交通局、各項目辦等用地單位進行磋商協調,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溝通解決公路、鐵路項目在建設用地報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三是積極向上級爭取政策支持和用地指標。對于一些用地面積大的公路、鐵路項目,爭取使用國家及自治區用地指標,緩解我市建設用地指標壓力。四是積極爭取先行用地,保證重點工程盡早開工建設。對于需報國土資源部批準用地的交通、能源、水利、國防軍事等重大基礎設施、民生工程,屬于急需開工建設的控制工期的單體工程,積極爭取申請辦理先行用地,半年后再正式報批用地。五是加強補充耕地儲備庫建設,靈活運用現有耕地儲備庫資源。由于新建設的儲備庫項目從立項到施工、驗收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對于一些急需上報審批用地的項目,其占補指標市里暫時從旗縣市區現有的耕地儲備庫中調劑解決,確保公路建設用地及時組建和審批。
通過有力的措施、全面的服務,我市多條公路、鐵路等重點項目得到了有序推進。去年,我市6條公路、鐵路項目獲國土資源部批復,共批準用地面積844.45公頃,其中耕地336.19公頃,補充耕地336.19公頃。
記者:被征地群眾的權益是備受關注的焦點,您認為如何才能更好的保護被征地群眾的權益?
王志國:處理好被征地群眾的利益是我局此項工作的重點,我局具體采取了三大措施保護被征地群眾的合法權益。
首先,及時調整和完善征地補償標準。2011年,按照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要求,我市開展了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成果更新工作,經過詳細測算、匯總、平衡等,制定了新的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和區片綜合地價。2011年12月3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公布實施自治區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通知》,公布了新的征地補償標準,新標準于2012年1月1日起實施。我市新一輪的征地統一年產值成果較2009年公布的標準有了普遍提高,征地最低倍數也從16倍提高到25倍以上。在今后的征地報批中,我局將繼續嚴格執行自治區公布的征地補償標準。凡是在征地安置過程中有補償不到位、安置不落實等行為,一律不予報批用地;其次,積極爭取將被征地農牧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確保被征地農牧民長遠生計有保障,生活水平不降低。今年年初,我們與市勞動保障部門進行了溝通,正在起草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具體實施辦法,盡快報市政府批準實施,以更好地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和長遠利益;第三,確保征地補償費專款專用、及時足額發放到位。全面執行土地征收、安置補償標準的公開、公告和聽證制度,保障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嚴禁以任何借口截留、挪用和拖欠征地補償款,對于征地補償款沒有發放到位的征地項目,不予受理征地報件。加強對征地補償費發放工作的監督管理,切實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