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第一水勘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地質找水屢建奇功
近年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院(以下簡稱“第一水文院”)立足水文地質主業,堅持走勘查開發一體化發展之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打造“大地質”勘查隊伍為目標,積極拓展工作領域,在地熱資源勘查、地質找水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
首先,在包頭市麻池鎮取得了重大地熱資源勘查突破。第一水文院副院長、總工程師馬文學介紹,2010年8月,經過水文地質隊員45天的風雨勘查,他們在包頭市麻池鎮打出了一眼地熱井,該井井深2,604米,井底測溫為78.75℃,井口自流量2,268m3/d。經換算,降深150米時該井最大涌水量可達14,819.16m3/d,按利用后水溫15℃計,每年可釋放1.11×1,012千焦耳熱量,相當于5萬噸優質煤完全燃燒釋放出的熱量。該井水質良好,PH值為6.68,礦化度為3.18g/升,其中氯元素含量為1.108g/升,重碳酸根元素含量為1.0617g/升,鈉元素含量為1.15g/升,達到了醫療和飲用天然礦泉水標準。
馬文學總工程師說,截至目前,該井的各項指標在全國名列前茅,在內蒙古自治區地熱普查井上創下了“九最”,即出水溫度最高、自流量最大、水頭最高、水質最好、降深最小、涌水量最大、水位恢復最快、施工期最短、工程質量最優的歷史新紀錄。該井的成功勘查,在全區地熱資源的勘查領域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為研究內蒙古地熱資源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察右后旗白音查干鎮找水項目解決了近萬人和幾萬頭牲畜的飲水難題。2009年9月,第一水文院編寫了《內蒙古自治區察哈爾右翼后旗白音查干鎮供水找水勘查設計》方案; 2009年10月,找水勘查設計方案通過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招標委員會組織的審查;2009年12月,開展了地面物探工作;2010年4月,投入水文地質測繪;2010年6月,3臺鉆機同時進入施工現場開始水文地質鉆探工作;2010年12月,完成了工作區內8組鉆孔的施工、抽水試驗以及所有野外工作;2011年提交了勘查成果。8組鉆孔中,單井涌水量最大的為1,431.04m3/d,最小的為432.09m3/d,其中4組大于1,000m3/d,水質均達到了國家飲用水標準。
馬文學總工程師指出,白音查干鎮找水項目,第一解決了內蒙古自治區六十年來在玄武巖地區無法找水的難題,填補了烏蘭察布市玄武巖地區作為供水水源地的空白,為全區乃至全國在玄武巖地區找水工作起到了示范性作用。第二目前投入使用的4眼井,解決了當地近萬人和幾萬頭牲畜的飲水問題,同時該項目還可以作為集寧區城鎮供水的后備水源地開發。
內蒙古自治區對電石、鐵合金實行限量生產
為進一步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今年內蒙古自治區對電石、鐵合金實行限量生產,電石、鐵合金產量分別控制在477萬噸和343萬噸。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已向各盟市下達電石、鐵合金產量分配計劃,要求各地按時完成限產任務,并在每月15日前將上月電石、鐵合金產量完成情況報至內蒙古節能領導小組辦公室。內蒙古節能領導小組辦公室將定期對各地電石、鐵合金限產情況進行通報,并不定期進行督促檢查。
內蒙古提出堅決淘汰落后產能,依法關閉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電石和鐵合金企業。今年年底前,內蒙古將關閉和淘汰單產爐變壓器容量小于12,500千伏安的電石爐和6,300千伏安以下的鐵合金礦熱電爐,進一步提高電石、鐵合金生產技術裝備水平,實現生產裝置密閉化、大型化、自動化。
內蒙古還將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推動電石、鐵合金企業與上下游企業重組,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
今年,除烏蘭察布市和烏海—烏斯太—棋盤井沿黃河“小三角”地區外,內蒙古其他地區沒有配套和延伸加工的電石、鐵合金企業將全部淘汰退出市場。
文/李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