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多,資源消耗快速增加,資源、環境壓力逐漸加大,礦產資源短缺現象的出現將成為重要制約因素。本文通過對我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法律法規、政策體制、激勵機制、科技進步等方面的建議措施,以此來緩解未來資源瓶頸約束,保障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健康發展。
關鍵詞:資源 高效利用 瓶頸約束 對策建議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對礦產資源的需求不斷增長,從現在到2020年,這一時期是我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時期,資源消耗會不斷地持續增大,資源、環境壓力逐漸加大,礦產資源短缺現象的出現將成為重要制約因素,我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提高礦產資源供應的緊迫任務和挑戰。為實現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滿足我國今后較長一段時期對礦產資源的強勁需求,必須樹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的觀念,強化資源高效利用的政策導向,推進資源高效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以此來不斷提高資源高效利用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遏制浪費資源、破壞資源的現象,最終實現礦產資源的高效節約利用。
1.我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現狀
我國社會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面臨的資源和環境等因素的制約越來越嚴峻,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國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了積極進展,資源高效利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轉變,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存在資源消費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并且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人口的不斷增加,我國能源及礦產等資源不足的矛盾將更加突出,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增大。
2.我國礦產資源高效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建立、健全我國礦業法律法規及政策
目前,我國有關礦產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政策、法律法規等還不夠健全;《礦產資源法》急需修改其中的部分內容,以使其與社會發展相協調、相適應。我國是礦業大國,一部《礦業法》的出臺都困難重重,致使地方性部門規章、法規及規范性文件等之間互相矛盾,直接造成文件執行困難,各部門、單位對己方無優惠的政策、法規的頒布漠不關心。對探礦權采礦權的管理、礦業市場準入的資格和技術資質審查、過程監督和礦山企業市場退出(如閉坑或轉讓后的資源清查、地質資料移交、環境保護后續處理、礦工權益保障等)的規定不明確,管理上難以掌握。
2.2 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工藝技術較落后,資源利用率較低
資源利用率的低下,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同時客觀上又造成資源供應的不足,導致資源價格節節攀高,使經濟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制約。我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5~20個百分點,綜合利用程度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目前我國對列入儲量表的共伴生礦產進行較好開發的礦山只占三分之一。大量銅、鉛鋅低品位礦、共伴生礦、難選冶礦得不到綜合高效利用。非金屬礦的開采加工仍有采用手工揀選等方式,裝備較差,大部分依靠采富棄貧維持利潤,回采率只有20%~30%。我國煤炭資源浪費現象十分嚴重,全國煤礦平均資源回收率約35%~40%,資源富集地區的小型礦井資源回收率僅為20%~30%。我國煤炭經濟總量的提高,主要是以資源開發規模的擴大、產量的快速增加為基礎,而煤炭資源回采率低、浪費嚴重的問題仍然突出,提高煤炭資源開發利用效率的問題亟待解決。我國化學礦山行業的回采率較低,一般小礦只能維持在40%左右。
2.3 礦產綜合利用程度與礦業發達國家仍有相當差距
我國已探明的礦產儲量中,共生、伴生礦床比重占80%左右,具有很高的綜合利用價值,但資源綜合利用率在30%左右,而國外先進水平在50%以上。處理礦石的單位能耗比國外平均水平高出30%~40%;采、選、冶總回收率比國際水平低20%。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為60%,與發達國家相比低10~15%。共伴生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僅為40%,比發達國家低20%。共伴生組分綜合回收率在40%~70%的國有礦山企業不足五分之二,個別國有礦山綜合回收率只有百分之幾。有色金屬礦產綜合回收率為35%左右,伴生金的選礦回收率一般只有50%~70%,銀的回收率為60%~70%,而國外指標分別為60%~70%和70%~80%,相差10%左右。發達國家伴生金屬的綜合回收率平均在80%左右,綜合利用產值占總產值的30%以上,比我國高出20%。
2.4 礦業開發造成環境影響較嚴重
資源高效利用包括廢棄物的治理和開發利用,在這方面我國目前的重視程度還很薄弱。據統計,我國煤矸石堆存量現已達到38億噸,綜合利用率卻僅為44%;粉煤灰堆存量已超過8億噸,綜合利用率僅為五分之一;到2007年底,全國尾礦或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約為250億噸(該數據應包括廢石),金屬礦山尾礦綜合利用率僅有8%左右。“三廢”的排放造成大面積的土壤、大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嚴重毀壞生態環境,甚至造成砷、氟重金屬等有害成分的累積,直接危害到在礦區周邊生活的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大量礦山廢棄固體堆砌場、尾礦堆放庫存在地質安全隱患。據調查統計分析,我國礦山危庫、險庫超過全國所有尾礦庫的三分之一,在南方雨季非常容易誘發尾礦壩、庫潰陷、泥石流及滑坡等地質次生災害。礦山采選業還是重金屬污染的主要來源,2006年僅有色金屬礦山采選工藝所造成的廢水和重金屬排放量分別為4.23億噸和198.64噸,占我國工業廢水和重金屬排放總量的2.03%和40.74%。
2.5 金屬和礦產品等再生資源利用薄弱
我國經濟雖有了很大發展,但礦產品的社會積累還很薄弱。美國、英國、德國、原蘇聯、日本等國家煉鋼用廢鋼比例已達40%以上,個別還達到50%,我國目前只有21%。2008年我國主要有色金屬再生量占其產量的比重分別為銅52%、鋁20%、鉛14%、鋅2%,遠低于發達國家標準。有色金屬的原料二次回收利用體系尚需完善,企業規模小,數量多,工藝裝備大多較落后,技術創新能力和再生金屬產品質量有待提高,污染嚴重,能耗偏高,資源二次利用率低下,無法積極應對市場上的價格波動、變化。
3.推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的對策建議
3.1 加強資源高效利用法律法規及政策體系建設
加強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礦產資源法》中應修改、補充、完善資源高效利用的有關條款,制定《國家資源高效利用基本法》,確定資源高效利用的基本原則、管理范圍、基本制度及主要措施等,為資源高效利用及其立法提供基本依據。制定、修改、完善資源高效利用各主要方面的單行法規,包括共伴生礦產資源、二次資源和再生資源高效利用的單行法,進一步明確對礦產資源綜合高效利用、提高“三率”要求,調整和修正《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辦法》,加快資源高效利用法律體系建設,開展《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提高資源回收率實施細則》、《礦山尾礦綜合利用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研究,依法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
3.2 健全資源高效利用的約束及激勵機制
資源高效利用的有效實施需要完善的體制機制來支撐,這是發展高效經濟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完善配套政策,強化政策導向,綜合運用財政、稅收、價格、金融、投資等手段,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經濟調節為主、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為輔的調控機制。通過國債支持、財政貼息、銀行貸款和企業自籌等方式,拓展資金渠道,建立穩定的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推廣高效經濟試點示范工程,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中心,緩解資源壓力、推進資源利用方式轉變。加大對礦產資源高效利用的監督力度。對開采回采率和選礦回收率進行核算,將其與設計回采率、回收率的差作為對礦山企業進行獎懲的依據。對高效利用較好的礦山企業,在同等條件下可優先獲得采礦權;對高效利用較差的礦山企業,則酌情限制其采礦資格。
3.3 加強科技進步與創新
建立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支撐體系。發展高效型的礦業經濟要引入一系列的先進技術。繼續研究制定推進資源高效利用的技術政策,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穩定的科研隊伍,持續開展創新性技術的開發與研究。推進科技創新,推廣應用能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效益的技術、工藝和設備,限期淘汰落后的采選方法、技術、工藝和設備。重點支持中低品位金屬礦、共伴生礦和尾礦綜合利用技術、資源節約減量技術和替代技術研發,逐步建立發展高效經濟的科技支撐體系。
3.4 建立完善礦產資源節約與高效利用指標體系
建立完善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科學指標體系和評價指標體系,包括礦產資源共伴生資源綜合利用率,廢石圍巖利用率和尾礦利用率,煤矸石利用率,主要礦種的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礦產資源綜合勘探、綜合評價的指標;明確作為回采率計算基礎的儲量到底是工業儲量還是可采儲量還是批準開采儲量,對企業上報有關開采回采率、選礦回收率等有關數據確定由國土資源部門定期或不定期檢查、驗收,并有權進行獎罰。建立和完善礦產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標準體系、礦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經濟指標體系和評估驗證體系。采用科學的方法綜合評價礦山企業綜合利用的水平。按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要求,評價、監督礦山企業綜合開發和利用工作。
參考文獻:
[1] 方敏,劉玉霞.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潛力分析與對策建議[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7( 2) : 6-7,33.
[2] 王永生.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潛力和對策措施[J].礦產保護與利用,2007,5( 10) : 5-7.
[3] 李莉.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研究與對策[J].現代礦業,2009,6( 6) : 5-9.
[4] 梁凱,蘭井志.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礦業,2004,13(12) : 44-46.
[5] 王春秋.關于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的思考[J]. 礦產與地質. 2005(03) :242-245.
[6] 薛亞洲,王海軍,陳甲斌,胡德文.發展礦業循環經濟的潛力與對策研究[J]. 礦業研究與開發. 2010(03) :109-112.
[7] 宋守志,鐘勇,邢軍.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與發展的研究[J]. 金屬礦山. 2006(11) :12-15.
[8] 普紅.我國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現狀及對策分析[J]. 露天采礦技術. 2010(03):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