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轉化成為“十二五”煤炭工業發展重點
低油價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受地緣政治、歐美債務危機等多種因素影響,近年來國際原油價格不斷攀升。業內專家認為,國際油價將持續處于高位運行。
我國能源“富煤少油”,在國際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將豐富的煤炭資源轉化為潔凈燃料,以替代石油產品,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首次將煤炭加工和轉化提到國家能源戰略的高度,為我國進一步降低對進口原油的依賴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煤轉化成為“十二五”煤炭工業發展重點。
將煤通過一定的化學加工,轉化為車用汽油和柴油等清潔燃料及烯烴、乙二醇等化學品,在我國已不是新鮮事。近年來,我國在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煤炭轉化的關鍵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在煤制油方面,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技術,世界首套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生產裝置于2008年年底一次投料試車成功,生產出合格油品;在煤間接液化方面,相繼建設投產了3套規模為16萬噸/年至18萬噸/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示范裝置;在煤制烯烴方面,我國率先實現了現代煤化工標志性技術——甲醇制烯烴(MTO)的工業化,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80萬噸/年、60萬噸/年MTO裝置生產出聚合級乙烯和丙烯;在煤制乙二醇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首套20萬噸/年煤制乙二醇示范裝置于2009年正式建成投料試車。此外,引進國外的一些煤轉化新技術也已在我國實現工業化。
作為中國能源化工領域的主力軍,中國石化在甲醇制烯烴成套技術、煤制乙二醇技術、煤液化工程技術等煤轉化關鍵技術研發領域都獲得重大突破。
煤炭轉化利用的快速發展,對長期依賴石油進口的中國能源而言,是一條“出路”。但是目前通過煤轉化技術生產出的油品和化工產品數量十分有限,煤制油品僅150萬噸/年,煤制烯烴僅170萬噸/年。正因為此,《國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規劃(2011~2015)》對煤制清潔燃料及化學品技術、煤制清潔燃料示范工程及煤炭深加工關鍵裝備等煤轉化相關領域進行了全面規劃,并確定了具體任務。
“這不僅體現了國家對煤炭轉化利用的高度重視,也表明未來5年煤炭工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將是煤炭的轉化與利用,國家將繼續加大對煤轉化領域的科技投入。”中國石化工程建設公司總經理劉家明表示。
我國石漠化擴展發生逆轉七成歸功于生態治理
第十八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林業局有關負責人我國石漠化擴展趨勢發生逆轉,生態治理工程貢獻率達72%。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介紹,1999年以來,我國相繼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工程,石漠化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第二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土地石漠化整體擴展的趨勢得到遏制,由過去持續擴展轉變為凈減少,巖溶地區生態狀況呈良性發展態勢。截至2011年,我國石漠化土地面積為1,200.2萬公頃,占監測區國土面積的11.2%,占巖溶面積的26.5%。與2005年相比,石漠化土地凈減少96萬公頃,減少了7.4%;年均減少1,600平方公里,縮減率為1.27%。而上世紀90年代末為年均擴展1.86%、“十五”期間年均擴展1.37%。
張永利表示,巖溶地區石漠化凈減少,生態狀況向良性方向發展,是因為我國實施了綜合性舉措。其中人工造林種草和林草植被保護等生態治理工程對石漠化土地逆轉發揮著主導作用,貢獻率達72%;土地壓力減輕和農村能源結構調整促進的植被自然修復率為18%;實施農業工程與農業技術措施的貢獻率為7%;其他因素的貢獻率為3%。
目前,我國的荒漠化治理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致信我國政府,對我國的荒漠化防治表示高度贊賞。
我國將逐步推廣綠色礦山建設試點到2015年建設600個試點礦山
國土資源部近日在北京提出,要發展綠色礦業,到2015年,建設600個以上試點礦山,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國綠色礦山格局的總體目標。
國家級綠色礦山的基本條件,包括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企業文化等9大方面。
據介紹,下一步,國土資源部將突出重點行業、重點地區,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加強試點建設的經驗總結和推廣應用,不斷擴大試點成效。將綠色礦業理念貫穿于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全過程,逐步完善分地域、分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和相關制度,進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綠色礦業發展的稅費等激勵政策和管理制度,構建保障和促進綠色礦業發展的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