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發改委主任梁鐵城說:“內蒙古資源轉型戰略是:依托資源,但不依賴資源”。
雖然有一字之差,但內涵不同。
資源是內蒙古的優勢,拋棄資源而另辟他徑不現實。從產業構成看,去年煤炭工業占全區GDP(1.4萬億)比重12%,舉足輕重。煤炭產值占工業比重近四分之一,占工業利潤的近一半。但單一產業結構有很大的風險,金雞獨立是不可持久的。
內蒙古經濟擺脫資源陷阱,首先加快推動資源型產業的延伸升級。去年煤炭產量近10億噸,外運6.1億噸,煤炭就地轉化不足30%.我們的目標是煤炭就地轉化率提高到40%以上,帶來更高的附加值。
另外要發揮煤炭資源富集和鄰近市場優勢,努力構建以煤炭為基礎,以能源密集型產業深加工為主導,以“煤—電(風光)—用”一體化為方向的循環經濟產業鏈,下大力氣做好“用”字這篇文章。
第二個方面是,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這是我們的重中之重,其地位不亞于資源型產業升級,是擺脫資源陷阱的出路。到“十二五”末,力爭非資源產業對全區工業經濟貢獻率達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8%,成為經濟發展支柱產業。
梁鐵城還強調:開展煤炭深加工試驗示范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富煤貧油少氣”。目前,煤炭資源的利用水平較低,環境污染大。適度發展煤炭資源深加工產業,是后石油時代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戰略舉措。
其二,開展煤炭資源深加工試驗示范,推動煤炭資源深加工項目向能源資源富集地區轉移,可以有效解決大量原煤外運給交通運輸帶來的壓力,優化全國生產力布局。
其三,煤炭資源深加工,可以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據初步估算,煤制甲醇可增值約4倍,煤制油可增值8-12倍。
其四,煤炭深加工是內蒙古轉型升級的根本途徑,也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繁榮穩定富裕的迫切需求。發展煤炭深加工循環經濟產業鏈,平均比單純輸出煤和電增值6-10倍,帶動相關產業就業乘數效應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