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肥沃”的土地——世界上已發現的140多種礦藏中,她就有128種,其中位列全國前十位就達56種;
這是一塊廣袤的土地——東西長達4,200公里,國土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位列全國第三。
這里是地調人廣闊的舞臺——風餐露宿,櫛風沐雨,跋山涉水。10多年來,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漸次揭開了這塊土地上礦產資源的神秘面紗,為地方GDP增速連創全國第一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這塊土地叫做內蒙古,這塊土地上的地調尖兵叫做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
10年磨劍——地調花紅果碩
2000年3月,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正式成立。從此,她把國家和自治區安排的公益性的、地質調查、基礎性、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及地下評價任務擔在自己的肩上。10余年后,院志中如下記載:
——先后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83項;
——自治區勘查基金項目34項;
——取得了一大批優秀的地質成果……
10多年來,區域地質調查, 礦產勘查,物化探勘查,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科研規劃信息技術。內蒙古地調人一個波次接著一個波次地沖擊,一個發現接著一個發現地收獲。大興安嶺北部地區多幅1:25萬區域地質填圖任務的完成,填補了內蒙古自治區1:20萬區調的空白。諸如大青山變質核雜巖構造和大青山南部的大型推覆構造的確認等,解決了一批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地質問題,使本地區地質構造特征及其演化有了新的認識。通過對阿拉善左旗朱拉扎嘎及外圍金礦評價,確定朱拉扎嘎金礦是大型微細粒浸染狀層控熱液疊加型金礦床;通過對大青山地區的卯獨慶等金礦床進行綜合評價,發現并評價了北山北帶等處的銅(金、鉬)礦點,具有較大找礦前景。在大興安嶺中南部、白音查干評價了多金屬礦點,初步預測鐵礦石資源量大于310萬噸左右;烏日尼圖銅、鉬礦詳查,初步估算輝鉬礦資源量大于10,000噸;蘇尼特左旗烏蘭德勒銅鉬礦詳查,初步估算資源量為中型以上規模。
內蒙古高原平均海拔1,000多米,缺水成為制約這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于是,內蒙古地調人責無旁貸地把找水任務擔在了肩上。10多年中,他們先后,在10個嚴重缺水地區開展了地下水資源勘查,成井46眼,總涌水量達55,372.28m3/d,可同時滿足幾十萬人及幾十萬頭(只)牲畜和近百萬畝農田草牧場的灌溉,解決和緩解了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的困難。其中,棋盤井供水水源的解決,哈素海地熱井的施工成功,為呼包平原大規模開發地熱資源指明了方向。多項勘查項目在嚴重缺水區找水取得的重大突破,受到了當地政府、廣大人民群眾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好評。其中《西部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地下水勘查示范工程》(內蒙古部分)還獲得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
內蒙古已探明的煤炭儲量位列全國第二。煤炭資源的開發,不僅為內蒙古自身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原動力,也為其他省區送去了光和熱。而內蒙古煤炭資源的開發,也飽蘸著內蒙古地調人的奉獻。截至2009年底,他們共提交煤炭資源儲量370億噸,新增資源儲量302億噸,其中焦煤13億噸。為此,由中央勘查基金出資的“內蒙古自治區東勝煤田漫賴勘查區煤炭普查”被中國地質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
人才立院——培育決勝之本
地調工作專業性極強,為此,內蒙古地調院始終把“以人為本,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重用人才”作為立院之本。為了打造一流的人才隊伍,尤其是領軍型人才,該院采取培養與引進相結合的形式,堅持精技強兵的不動搖。院里除了每年都要選派技術人員參加各種培訓及學習外,還聘請國內知名學者來院講學,使全院職工綜合素質普遍得到提升。
2005年以來,他們借助自治區 “333人才引進工程”,通過 “柔性流動”的形式,先后引進3位院士和6位首席專家,同時常年聘請一些在內蒙古地質界頗有建樹的老專家擔任顧問。高層次地質人才的加盟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全院的科研水平和承擔重大項目的能力,而且通過 “傳、幫、帶”,培養了一大批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熟悉全區礦產資源情況的骨干力量。目前,全院專業技術人員占80%以上,其中:博士21名,碩士38名,大學本科58名;正高級工程師50名,高級工程師66名,工程師30名。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原院長張宏(現為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總工程師)獲得中國地質行業最高層次的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
夯實基礎——構筑崛起之基
根基不牢,難成其高;源頭不深,難致其遠。加強基礎設施和綜合功能的基礎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綜合實力,是內蒙古地調院崛起的又一重要原因。建院以來,他們先后邁出了三大步:
——通過多方籌資,他們先后購置了流動高精度定位儀、高精度磁力儀等各類先進的儀器設備1,000多臺(套),價值近3,000萬元。從而有效地保證了地勘的高水平工作。
——設立了內蒙古礦業聯合會和內蒙古觀光石寶玉石辦會協會組織機構,努力架起溝通政府和礦業企業的橋梁。2004年起,受自治區人民政府委托,內蒙古地調院設立專門機構,負責自治區政府地勘基金項目礦權管理工作,更好地為自治區從宏觀上調控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作出積極的貢獻。
——建立了三級質量管理體系和安全分級保障制度,先后制定了40余項規章制度。為確保成果質量,專門成立了質量管理辦公室,2000年首批通過中國地調局的資質認證。同年,按照GB/T19001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質量手冊》等一系列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基礎建設不斷強化,孕生出了明顯的強勢,全院每年不僅全部完成質量目標,而且項目設計審查、成果報告審查的優良率均超過了院質量目標,項目設計審查優秀率達25%,優良率達100%;最終成果報告審查優秀率達60%,優良率達100%。
雙輪共驅——催放文明之花
內蒙古地調院黨委在以生產和科研為中心的同時,堅持“兩手抓”,把黨建精神文明建設也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堅持走生產科研與黨建精神文明建設相促相長的和諧之路,在生產和科研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黨建精神文明建設也獲得了豐碩成果。
在院黨委的領導下,全體干部職工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性活動。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地調院派出6名業務骨干參加了救援隊,赴地震重災區,克服重重困難,出色地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親切接見。10來,先后被各級政府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科技先進集體”、“全國國土資源系統管理先進集體”,并獲得“優秀領導班子”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