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著重剖析了實施《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來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第二輪修編規劃的具體意見。
關鍵詞:經濟管理 土地資源 規劃 烏海市
《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以來,其龍頭作用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在貫徹落實“十分珍惜 、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和促進我市集約利用,保證重點建設項目用地,保障烏海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發揮了積極促進作用。
一、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情況
《 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始于1995年。1997年按照中央[1997]11號文件精神對《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了修編,1999年又依據新頒布的《土地管理法》的有關規定對《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進行了再次修訂,規劃期為15年,基期年1997年,階段年2000年,目標年為2010年。同年12月21日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實施,實施以來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一是嚴格按照規劃確定的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和指標,科學合理安排非農建設用地,確保了全市10萬畝耕地總量動態平衡。
二是保證了全市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建設用地。隨著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自治區大力推進“三化”建設,烏海市工業化 、城鎮化進程明顯加快,服務于城鎮發展的基礎設施和一些符合國家和自治區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確需在規劃確定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外選址建設,同時一些居住區因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礦區采空區塌陷等原因,急需進行搬遷,由于現行規劃與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近期內緩解規劃與用地需求的矛盾,在做好與國家政策銜接的同時保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重點建設用地。2005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對海勃灣區、烏達區、海南區建設用地布局進行局部調整,確保我市經濟建設對建設用地的需求。
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原規劃缺乏前瞻性。近幾年由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F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期長、編制滯后、科學預測不強。在規劃實施中導致建設用地需求與規劃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規劃的法律地位不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實行土地管理制度的綱領性文件,是用途管制的依據,國家明確規定建設用地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劃一經批準應嚴格執行,而在我市規劃跟著項目改的現象非常普遍。在實施過程中形同虛設,有失規劃的嚴肅性。
三是規劃編制單一可操作性不強。我市在原規劃編制中,由于歷史原因只編制了市級規劃《烏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沒有編制縣、鄉(鎮)級規劃。根據《土地管理法》二十六條規定:“經批準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須經原批準機關批準;未經批準,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用途。”因而決定了規劃不能擅自和隨意修改,盟市審批修改規劃的權限,只有鄉(鎮)級規劃。
四是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不銜接。(1)兩規劃面積都為市域面積,但面積卻不相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面積是1,672.36平方公里。(1992年土地詳查數據)。而城市總體規劃面積1,754平方公里(民政劃界面積)。(2)規劃目標也不盡相同,前者是保護耕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后者是發展城市空間增加建設用地規模。(3)兩規劃用地類別不同,規劃指標不盡相同,在編制過程中各成體系,一個要管地、一個要用地,部門之間在用地方面矛盾凸現,這無疑給政府在城市經濟建設宏觀管理土地中增加很大難度。因此建議兩規在編制中,要互相協調,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真正使兩規劃相互依存銜接起來。
五是資源型工礦城市耕地不宜過大。烏海市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工業城市,按照烏海市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走城郊型高效農業發展之路,保持原有耕地10萬畝,維持基本農田84.93%的保有量。因此在新一輪規劃修編中耕地不宜過大。
三、對策和建議
第一,現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難以保證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建議抓緊修編規劃,以適應新的形勢和用地需求。
第二,由于我市地域面積小、土地資源匱乏,可利用的土地嚴重不足,隨著烏海今后將成為內蒙古西部“小三角”區域經濟的中心,依托煤、電、氣、化等方面的優勢將在“十一五”時期大力發展重化工業,而日益緊缺的用地指標將成為制約我市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在新一輪修編規劃中適當增加建設用地指標,從而在發展城市經濟、保障建設用地中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要堅持節約集約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走內涵挖潛的道路,按照烏海市城市發展戰略,“企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區集中”的總體思路,努力盤活城市、礦區存量土地和空閑地、廢棄地,深入開展農村居民點土地整理,促進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轉變,從而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
第四,堅持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各類 、各區域用地,按照社會經濟發展,國土整治和資源環境保護的要求與土地供應能力,綜合平衡各行業用地需求,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統籌發展的需要,合理調整和優化土地利用結構,有效引導和確定各行業用地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