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水下地形測量資料分析對比,對錄安洲近岸河床的沖淤情勢、成因進行分析,得出基本結論供有關部門參考。
關鍵詞:河勢 水下地形 沖刷 淤積 分流比
中圖分類號:TV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1(a)-0128-01
錄安洲地處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位于長江揚中河段太平洲匯流段下游,呈東南走勢,上游為鎮江揚中市孢子洲。目前環洲堤防內面積2.7km2。現收集了98、06和08年三個年度的環洲水下地形圖進行對比分析。
1 分析方法
采用斷面對比分析法。為簡要分析近岸河床的沖淤情勢,沿洲計布設24個監測斷面,其中大江、夾江側各10個,洲頭、洲尾各2個,具體位置見附圖一。
2 沖淤情勢
2.1 大江側
通過大江側斷面的對比分析,98-08年十年間,大江側近岸除部分地段有所淤積外,其他地段近岸河床呈沖刷態勢,部分拋石護岸受損。沖深最大13m,最小3m;淤淺平均4m。沖刷情況:DM03-06、DM10-11這6個監測斷面的等高線向岸邊移動,表明這些地段受水流和風浪沖刷影響大,近岸河床沖深,其中DM10-11的沖刷最為嚴重。98-08年間,0至-25m線內移最大處均在DM10處。淤積情況:DM02、DM07-09這4個監測斷面的等高線有所外移,表明這些地段受江水沖刷影響小,人工拋石阻擋水流河床淤淺。98-08年間0、-10m線外移最大處均在DM07處;-5m線外移最大處在DM02處;-15m線外移最大處在DM05處。
2.2 夾江側
通過夾江側斷面的對比分析,98-08年十年間,夾江側近岸除極少地段有所淤積外,其他地段近岸河床呈沖刷態勢。沖深最大17m,最小2m;淤淺平均2m。沖刷情況:除DM19處的0和-5m線、DM20處的-5和-10m線、DM22處的-5至-20m線、DM23處的0、-15和-20m線有所外移,河床淤淺外,其余斷面的等高線均向岸邊移動,其中DM14-19的幅度較大,表明這些地段河床受水流和風浪沖刷影響大,河床沖深。DM20下游河床變深幅度大,DM21-23相對較小,拋石護岸起到一定的防沖作用。98-08年間,0和-5m內移最大處均在DM15處;-10米線內移最大處在DM17處;-15m線內移最大處在DM18處,;-20米線內移最大處在DM16處。淤積情況:DM19處的0和-5m線、DM20處的-5和-10m線、DM22處的-5至-20m線、DM23處的0、-15和-20m線有所外移,河床淤淺。98-08年間,0和-20m線外移最大處均在DM23處;-5m線外移最大處在DM19處;-10、-15m線外移最大處均在DM22處。
2.3 洲尾
通過洲尾斷面的對比分析,洲尾灘地逐年向下游推進,淤淺明顯。DM12處0至-15m線外移,河床淤淺,最大幅度約5m;但06-08年-10m線以下深水區又受水流沖刷影響,河床沖深但幅度不大,僅為1m。DM13處距固定0點約80m至岸邊,0和-5m線外移,河床淤淺,最大幅度約9m;80m外-10和-15m線內移,河床沖深,最大幅度約14m,該處98年河床底高僅為-5m左右,08年達到了-19m。
2.4 洲頭
通過洲頭斷面的對比分析,由于受洲頭石壩阻水作用和逐年人為拋石,等高線外移、河床抬高,洲頭左側淤積區逐年向洲頭靠攏。0至-20m線外移最大均在DM24處。DM01處距固定0點30m,0和-5m線內移,河底沖深,最大幅度約2m;30至200米區-10m線外移,河床淤淺,最大幅度約9米;200m向外-10和-15m線內移,河床沖深,最大幅度約4m。DM24處0至-20米線均在外移,河床淤淺,最大幅度約15m。
3 成因分析
3.1 拋石護岸工程是穩定河勢的主要因素
洲頭石壩左側近200m淤積,主要原因是石壩的阻水作用,減緩了水流流速,使上游江水帶來的泥沙在此沉積形成了淤積區。
3.2 上游河勢變化及水流和風浪沖刷是近岸河床沖淤變化的重要因素
錄安洲夾江側近岸灘地坍塌,其主要原因是揚中孢子洲與錄安洲間的進水口門變寬,分流比變大,直接造成對夾江河床的沖刷加大;洲頭及大江側部分地段坍塌是受水流及風浪沖刷影響。
4 基本結論
4.1 錄安洲大江側沖淤變化較大
拋石區域近岸受風浪沖擊和水流沖刷的影響相對較小,但由于原先拋石部分地段標準不高,也出現了坍塌現象;未拋石區域總體呈沖刷態勢。淤積區主要在洲頭石壩左側,該區域98年最淺處高程約-7.5m,08年達-4.7m;98年該淤積區與洲間的河道最深處約-19m,08年僅-13m。
4. 2錄安洲夾江側的沖刷遠遠大于淤積
具體位置DM13和具體DM22處,夾江河床沖刷明顯,水面變寬,河槽變深,對岸線開發有利,但同時也加大了沿岸的防洪壓力,需加強監測與防護。
4.3 錄安洲洲尾淤積嚴重
洲尾下緣約300m寬有淤積,十年間0m線向下游推進約60m,-5m線向下推進約40m,淤積量很大。
4.4 相關地段需要重點防范
DM02、03、07西180m、15、20、23、22、24等處由于岸邊線距江堤較近或處于洲頭,水流風浪等可能侵蝕防洪大堤,需重點防范。原先拋石標準不高地段也需采取加固措施,防止坍塌。(如圖1)
參考文獻
[1] 錢寧,張仁,周志敏.河床演變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