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穩步增長,生態小區、生態住宅也越來越深入人心,這需要規劃設計人員必須做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貫徹“以人為本”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運用生態節能策略,倡導低碳生活。文章對小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策略應用,作如下論述。
關鍵詞:小區規劃設計 生態策略 應用
中圖分類號:TU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1(a)-0124-01
近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這種提高也體現在對居住環境改善的需求,全國各地的城市建設者也順應了居民的這一需要建成了一批具有完備功能、環境良好且保持當地特色住宅小區,推動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但與此同時,很多小區規劃設計方面容易忽略的問題也被暴露出來,例如社區功能不夠完善、規劃設計布局不合理、小區服務性設施缺乏、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缺乏特色與活力等等。因此小區規劃設計人員必須運用生態策略,以生態小區優美的環境為居民帶來舒適和寧靜。
1 生態小區概述
生態小區指的是調整人與自然關系,實現自然與人類生態、物質與精神文明和諧統一的城市住區。和傳統小區比,生態小區基礎設施更加完善,空間結構更加合理,應用大量生態、智能、生命建筑,與區域、城市、自然完美融合,居民可以在生態小區內感受自然并與自然共生。
生態小區包括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能夠取得巨大的社會和環境效益,并以此推動經濟高質增長。生態小區不僅僅追求經濟的繁榮或是環境的優美,而是追求整體的生態化,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節約土地、水等資源和能源,并提高物業管理水平。
2 生態小區的規劃
2.1 規劃目標
生態規劃應該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創造適宜人類活動的環境,提高物質文化水平并激發人的生產力與創造力。因此,小區規劃應運用生態策略保證小區的整體性、協調性,以循環、可再生為原則,運用生態設計方法,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共處。
2.2 規劃方法
生態規劃應圍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針,依靠先進、可靠的工程技術,運用生態策略,實現美化環境、節能環保等目標。
2.3 規劃內容
生態規劃包括社會、經濟、自然三方面內容。在自然方面,生態小區應保證綠地率超過50%,人均公共綠地超過28m2,利用自然規律實現節能環保目標;在經濟方面,生態小區應利用綠色生產、消費科技優化能源結構,加快水能、生物能等綠色能源的研發和應用進程,降低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實現綠色生產和消費;在社會方面,生態小區應提供健全的生態基礎設施、多樣性住宅、標志性建筑、中心廣場等,滿足不同年齡、層次、性格居民的需求,為商業活動、文化活動等活動提供集中的地區。
3 小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策略應用
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中,應在聲環境、熱環境、光環境、空氣環境、水環境、視覺環境和社區生態環境等方面運用生態策略,實現節能環保、人與自然共生的目標。
聲環境方面,需要考慮房間隔音和周邊存在的噪音污染等問題,如果存在噪聲污染源應采取建隔音墻等措施,并合理組合公建、多層、排屋等以形成外高內低的態勢,阻斷外部噪聲。
熱環境方面,夏季需要遮陽消暑隔熱,因此應對朝西房間采取種樹遮擋或是安設遮陽裝置等措施;冬季需要采暖保溫,因此應選擇先進的門窗、屋頂和墻體保溫技術和材料,并確保房間內的暖氣可以單獨調控。為實現節能目標,遮陽隔熱和采暖保溫應采用高新技術、材料,提高資源利用效益,利用太陽能、地熱、植物等自然資源,盡量降低煤炭、電能等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量。室外熱環境方面,規劃設計人員可以利用Ecotect生態軟件分析室外熱輻射情況,為小區內各種設施的選址和綠化植被系統建設提供指導。
光環境方面,應嚴格執行住宅日照相關的標準,合理設計住宅體系,確保采光和日照情況良好。因此,小區規劃設計時應避免大進深有黑廳等采光不良的情況,并避免產生光污染。目前,高功率泛光燈、玻璃幕墻、白粉墻等都可能對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小區規劃設計應消除不必要的光源,合理設計光源的亮度和位置、角度,在滿足實際需要的基礎上盡量控制能耗,積極應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
空氣環境方面,需要確保通風良好,采用變壓式或是逆止閥式通風道代替傳統的磚砌風道,治理小區附近的大氣污染源,防止裝修污染。住宅內,需要在衛生間安設通風換氣設備,在廚房安設煙氣排放系統,在保證空氣環境達到國家標準的同時降低能耗。例如,小區規劃設計人員可以利用流體力學軟件模擬小區風環境,通過合理組合建筑、調整建筑高度和道路走向、設置綠化植被等確定自然通風最佳的設計方案,使自然通風可以在夏季帶走熱量、調節微氣候、降低空調等電器設備能耗。
水環境方面,需要利用分質供水技術確保供水的清潔、安全、穩定,并設置雨水收集系統等重復利用系統,對水資源進行綜合利用。水資源的節約需要做好開源與節流兩方面工作,小區規劃設計中一方面應考慮雨水綜合利用和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對生活污水、雨水處理之后用于小區綠化或是道路清潔等方面;另一方面需要選擇省水的設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杜絕浪費現象。
視覺環境方面,規劃設計人員應運用不同色彩、線條、裝飾來美化住宅和小區環境。合理利用橙色、黃色、紅色等暖色,可以讓人感受到鮮艷奪目和逼近感;藍色、綠色、紫色等冷色,可以讓人感受到悠遠空曠和遠離感。合理利用長線條,可以讓人感受到空間延伸的效果,例如比較擁擠的空間可以使用色彩鮮艷的長線條給人以變長、變寬的視覺效果。另外,合理利用裝飾也能夠在美化環境的同時給人以空間寬大的感覺,使人保持心情舒爽。
社區生態環境方面,不僅包括土壤等環境因素和污水處理設施、噪聲隔斷設施、太陽能利用設施等環保設施,還包括綠化設施、景觀設施、休閑設施、娛樂設施、精神文化設施等等。小區規劃設計中應運用生態策略,使小區的生態、舒適、美觀都達到較高的水平,并為老人與小孩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和設施,營造小區濃厚的文化氛圍。例如可以選擇喬木為主、灌木為輔的綠化植物,發揮喬木造氧的功能來改善空氣質量,發揮喬木遮蔭的功能來形成林蔭大道、廣場。
4 總結
總而言之,小區規劃設計中應用生態策略的實質是現代建筑技術與生態學理念相結合。在小區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應注意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整體生態設計等原則,通過高質量的綠化園林、環保的建筑材料以及合理的資源優化利用等手段,建立住宅小區良性的生態循環系統,保證居民居住的自然性和舒適性,從而體現住宅小區的生態理念。
參考文獻
[1]楊麗.如何營造生態宜居住宅環境[J].住宅科技,2011(5).
[2]薛慧平,魏征,吳屹東.居住區生態小區的規劃設計[J].陜西建筑,2009(6).
[3]王良.如何在住宅小區中體現生態理念[J].科技致富向導,2010(32).
[4]楊欣元.略論城市住宅小區規劃設計中的生態環境問題[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S1).
[5]王揚.對生態健康居住小區規劃設計的探析[J].山西建筑,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