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水工環所成立于2000年,現有工程技術人員30人,其中黨員10人。水工環所主要是承擔中國地質調查局和自治區政府下達的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項目。十幾年來,在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黨支部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理論指導,團結、帶領廣大黨員和職工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在我區水文地質勘查領域做出了一些成績。黨支部先后5次獲得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優秀基層黨組織”、“創新型黨支部 ”、“創先爭優活動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有10人(次)先后被自治區直屬機關工委、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授予了“優秀黨員”及“優秀黨務工作者”榮譽稱號,兩人榮獲“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榮譽,一人榮獲國土資源部“十五科技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立足崗位 為民找水 造福于民
水工環所的工作是個專業性、技術性比較強的工作。多年來,該團隊形成了比學習、比技術、比吃苦耐勞、比成績的良好工作風氣。其中,在找水方面所創造的成績在全國也是有較高知名度的。
內蒙古是個十年九旱的地區,缺水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找水更是當地頭等難事。建院初期,由于連續三年干旱,致使我區中西部許多地方耕地絕收、草場退化,人畜飲用水狀況也日趨惡化,居民生活用水難以得到保證,好多牲畜因缺水渴死;許多村民吃水要到幾里外去人挑車拉;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額肯呼都格鎮則由于供水水源日趨枯竭,正考慮是否重新選址搬遷,各個地區缺水導致的嚴重后果不斷地匯總到地調院。
院領導和水工環所黨支部的技術人員們多方奔走,積極向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爭取“找水示范工程”項目,為我區嚴重干旱缺水的十多個旗縣爭取到了“嚴重缺水地區人畜飲用水緊急救援工程”項目,開始了在嚴重缺水地區的找水工作。鄂爾多斯東、西部地區地層大多賦水性能極差,許多地方緊挨著黃河卻沒有水喝,地下水大多賦存在巖石的裂隙里,找水難度非常大。項目組人員每天起早貪黑在野外調查,我們綜合應用水文地質、地球物理、遙感等多種手段,歷時一年在伊金霍洛旗、準格爾旗等地實現了找水突破。其中,在嚴重缺水的伊旗新廟鄉地區燒變巖地層中,打出了出水量4500m3/d的供水井,極大地緩解了當地用水緊張的局面。
在阿右旗額肯呼都格地區找到并評價了一處水質較好的,日產5000立方米的小型水源地,解決了該鎮的用水緊張問題,避免了旗政府所在地的整體搬遷,促進了該區的繁榮和穩定。
嚴重缺水的準格爾旗魏家峁鎮,擁有人口一萬多,山高坡陡,水資源極度匱乏,在當地曾有 “寧舍一碗油,不舍一碗水”的民謠。日常生活用水,完全靠水窖貯存,冬天儲雪,夏天儲順街而流的雨水。一盆水全家輪流用,先洗臉,再洗腳,然后喂豬、飲牛、飲羊。就連女孩子出嫁,也要看男方家有幾個水窖。因為缺水,許多姑娘遠嫁他鄉,一些村子幾乎成了“光棍村”。因為缺水,使這里的群眾生活貧困;因為缺水,嚴重制約了這里的經濟發展。
2002年4月,水工環所接受了為魏家峁鎮找水的任務。從那之后的100多個日日夜夜,該所技術人員抱定為群眾解難,為政府分憂的信念,艱苦奮戰,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在360米深度以下的灰巖地層中打出了優質地下水。該井深度450米,井涌水量達440立方米/天,可滿足8800人的生活用水。
大家都知道,在如此嚴重缺水地區,在450米深處能打出地下水,其難度可想而知。
出水的當天,當地老百姓高興得如同過大年,男女老少一大早就從四面八方提著桶子、盆子趕來打水、看水,好多老人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因為打出了水,不久,魏家峁鎮鎮政府就招來一個開發項目。
鄂托克旗棋盤井鎮轄人口4萬多,近年來已逐步形成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制藥5大支柱產業為基礎的工業體系。該鎮建有自治區級的工業園區,是鄂爾多斯市最具發展潛力的重點開發區之一。但由于地處內蒙古西部嚴重干旱的荒漠草原區,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氣候干旱,風大沙多,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缺水一直是困擾當地生存和發展的一大難題。當時,鎮區人均日供水量不足15公斤,周邊農牧民買水最貴時高達每立方米10元,“水貴如油”是這里缺水情況的真實寫照。嚴重缺水給當地居民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因為缺水,牲畜數量減少,工業項目無法上馬,一些投資商雖然十分看好當地的資源優勢,但卻遲遲不敢投資建廠。
水工環所接受找水勘查任務之后,經過5個多月的勘查,終于確定了兩個規模較大的富水地段,為棋盤井鎮開辟第二和第三水源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棋盤井工業園區建設和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在該地區投資,提供了可靠的地下水資源保障。該地區的找水突破,受到了國土資源部的高度關注,中國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壽嘉華和內蒙古自治區原副主席郭子明親臨GZ22孔現場進行視察、祝賀,并對該項目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當地政府還專門立碑紀念。
在鄂爾多斯市政府工作大事記中記載著:地調院的一期找水工程,解決了市、旗、鄉鎮三級政府的人畜飲水問題,二期找水工程促成了棋盤井鎮工業園區的建立,三期找水工程為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三級政府招商引資,建立自治區級經濟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奠定了基礎,四期找水工程為鄂托克前旗上海廟地區成為自治區新的能源化工及加工基地提供了地下水資源保障。
近年來,該所先后在嚴重缺水的錫林郭勒盟阿巴嘎旗,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漢旗,通遼市的庫倫旗,呼和浩特市的武川縣,鄂爾多斯市的杭錦旗、準格爾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上海廟、伊金霍洛旗以及烏海市等地區打出了30多口優質水井,取得了一個個找水突破性進展,為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解了燃眉之急,緩解了缺水之憂,同時也為當地勘查開發地下水起到了示范作用。
鄂爾多斯是我國重要的新興能源化工基地,目前探明的煤炭資源量1500億噸,約占全國已探明煤儲量的六分之一,天然氣探明儲量約7900億立方米,占全國四分之一,而水資源短缺正是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能源基地建設的主要瓶頸。2007—2009年,內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院實施了鄂爾多斯盆地內蒙古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先后在蘇里格、伊克烏素、庫計、達拉圖魯、三響梁、上海廟等地開展了整裝性的水文地質詳查,提交C級地下水可采量超過30萬立方米/日,該項成果榮獲中國地調局優秀級成果獎。
2010年以來,該所分別在呼市土默特左旗哈素海地區和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打出了優質地熱探采井,勘探深度達2500—3400m,水量和水溫分別為1500m3/d、53℃ 和3500m3/d、57℃,為節能減排、實施藍天綠地工程和大規模開發利用地熱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該所所長李志說:“我們實施的找水勘查,其實責任也相當重大,哪口井的投入都在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一眼地熱井投資更是近千萬元!因此,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絕不能打出干眼兒井,不能讓國家的投資打了水漂兒!”
十幾年來,水工環所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工環地質勘查項目40余項,勘查評價了四個大型水源地,兩個中型水源地,均圓滿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為自治區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地質工作在外人眼里是很風光的,天天在山水間穿行,其實是非常艱苦的。大家都知道,地質工作就是常年跑野外,兩三個月都回不來一趟,家也顧不上管。而且大多數人由于長期的野外艱苦工作環境,患上了野外工作職業病。在野外,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一天跑幾十里、上百里是常有的事。但是,水工環所的全體黨員、職工從不叫苦,從不怕累,始終把工作和事業放在第一位。該所所長李志向記者講述說:“2007年7月15日,我和潘洪捷、于孟文工程師在鄂爾多斯大克伯湖邊考察,3個人在一起走著,突然,潘工沒了,再一看,他半個身子陷入到了沼澤中,我和于孟文工程師往后退了幾步,費盡力氣,才把潘洪捷從沼澤中撥了出來。潘洪捷脫掉泥褲子,穿著大短褲和灌滿稀泥的鞋,又奔波工作到了晚上。地質人就是這樣吃苦耐勞,默默無聞。”
水工環所地質隊員為了理想和信念,遠離了城市的繁華和家庭的溫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走在荒山僻嶺中,用青春和熱血,為內蒙古缺水地區打出了一口口井,找出了一個個水源地。在他們工作過的地方不久就會矗立起繁華的城鎮和一個個工業基地,讓我們無比欣慰!
災害面前勇于擔當 盡顯地質工作者英雄本色
李志和記者講述了抗震救災的經歷:2008年“5.12”汶川發生大地震,當我們得知國土資源部要組織內蒙古國土資源系統地質專家去災區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排查時,水工環支部黨員們都踴躍報名,積極要求去一線救災。
甘肅的隴南文縣離震中青川只有20公里,也是重災區。地震發生后,當地老百姓的房屋幾乎全倒塌了。當時,我們接受的任務是震后地質災害應急排查,以防次生災害發生,為政府災后重建提供科學依據。
6月1日,他們到達了災區文縣,現場的地形地貌和地震的強烈程度讓我們震驚:白龍江滔滔江水翻滾,河的兩岸是70度以上的陡峭山坡,當地的村民們住在600到700米高的半山腰,因為只有半山腰以上才有土,才能蓋房子、種地。
我們住在半山腰的地震篷中,余震不斷,有感的每天二三次。地震來時,沒處跑,山上滾石隨處飛奔,從山上滾入路上、河中、麥田和村莊。碗口粗的電線桿被攔腰砸斷,上半截桿子還懸空掛在電線上,就是在這樣的工作環境里,時逢盛夏,我們揮汗如雨,進行地災排查。有一天,我們冒雨進行排查工作,山路濕滑坡陡,任務完成后,我們要趁天黑前趕回駐地,回家的路發生了崩塌,突然,腳底下一塊大石頭滾落,收不住腳,我瞬間就漂了起來,仰面朝天摔倒了,危急時刻,我就地抱住一塊大石頭,等大家七手八腳把我拉起來時,離幾十米的深懸崖也就差二十公分了。大家說,要不是我手疾眼快,就“光榮”了。
面對生死瞬間,身處險境的共產黨員個個都體現出了大無畏的精神。8天里,我們隊員每天往山上攀登1100—1200米的高度,其高差相當于400層樓房高,天天都有生命危險,就是在這樣艱苦的情況下完成了組織交給的任務。
甘肅文縣抗震救災應急排查工作結束后,應急排查隊受到了國土資源部、自治區人民政府及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的隆重表彰,被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領導小組授予“應急排查先進集體”,我們水工環支部中有三名同志獲得了“應急排查先進個人”,并被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黨組評為“2008年度優秀共產黨員”。
水工環所黨支部的黨員,不論是在常規的工作中,還是在突發事件中,都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真正起到了戰斗堡壘作用,真正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