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古代礦業史
中國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的歷史,經過石器時代以后,到夏代晚期,進入了青銅器時代。隨后,商代是青銅器極盛的時代,當時青銅手工業已經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從夏代晚期、商代早期到春秋末期,青銅器時代經歷了1,100多年。據銅錄山古礦遺址和冶銅遺址的發掘,可以看出我國早在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相當發達的采礦技術和冶鑄工藝。
錫和鉛都是組成青銅合金的重要元素,考古發掘表明商和西周都有青銅器和鉛器。鋅開始冶煉的時間尚待查明,至遲在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26—1435年)已大量生產金屬鋅。
辰砂在我國古代是一種貴重的顏料和藥物,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已大量開采。
到戰國時已向鐵器時代邁進。當時(公元前5—前6世紀間)冶鑄生鐵已應用于生產,這比歐洲至少要早一千八九百年。隨著冶鐵業的發展,發現和開采的鐵礦越來越多,鐵礦山分布相當廣泛。
據考古證實,黃金的淘冶加工技術,早在商代以前就已出現。到戰國時期,楚國已用黃金作為貨幣。漢代公私所藏黃金甚富,王莽時期(公元1世紀),政府所藏黃金合179,200kg,這個儲金量恰巧和羅馬帝國的黃金儲量相等。
銀器在戰國到漢代的墓葬中已作為隨葬品,由此可見,當時不僅能采冶銀礦石,而且加工制成銀器的工藝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如上所述,我國古代礦業不僅形成時間早,而且水平高,這種礦業繁榮一直延續到明、清。
(二)新中國成立前的地質勘查開發工作
從清朝后期開始,在世界上由于工業革命而促使礦業發展的同時,我國卻由于閉關自守和隨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礦業走上了衰退之路。在舊中國,從事地質工作的人員,最高年份不超過800人,其中地質技術人員只有200人,全國僅對18種礦產做過地質調查工作,而且都未探明儲量。盡管如此,我國為數不多的地質工作者還是對鐵礦、錳礦、銻礦、金礦等等做了地質調查,發現了白云鄂博、攀枝花、承德大廟等鐵礦;湖南和廣西的一些錳礦;對中國南部的金礦、銻礦和鎢礦作了調查和研究。對中國金屬礦產的成礦規律和類型特點等進行了一些總結。
舊中國時期,從礦種來看,鎢、錫由于國際市場需求較多,開采略具規模;金和銀也受到重視,金的開采對象主要是砂金,銀則來自鉛鋅多金屬礦。就礦山來說,除了東川銅礦和水口山鉛鋅礦等礦山采礦業略具規模外,其余都是小規模開采。
(三)新中國成立后的地質勘查開發工作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地質勘查和礦山建設工作。從1950—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三年間有探明儲量的礦產9種,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鋁土礦、鎢等。到1962年(第二個五年計劃末),礦產增加到97種,銅、鉛、鋁土礦、汞、錳、釩、稀土金屬等礦產儲量大幅度增長。到1975年(第四個五年計劃末),礦產增加到132種,鉻、銀等礦產儲量增長幅度大。到1996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種達到151種,其中金屬礦產55種,稀土金屬礦、鎢礦、銻礦、鈦礦等儲量位居世界第一,錫礦、鉬礦、鉛礦、鋅礦等儲量位于世界前列。探明有金屬礦產儲量的產地近萬處。通過地質勘查工作,查明了一批世界級的超大型礦床,如內蒙古白云鄂博稀土—鐵—鈮礦床、云南金頂和甘肅廠壩鉛鋅礦、云南個舊和廣西大廠錫礦、甘肅金川銅鎳礦、湖南錫礦山銻礦和柿竹園鎢—錫—鉬—鉍礦、德興銅礦等等。經過50年來的建設和發展,我國建成了像德興銅礦、金川鎳礦、水口山鉛鋅礦、金堆城鉬礦、大廠錫礦、錫礦山銻礦、三山島金礦等上萬座國有礦山、20多萬處集體等其他礦山;形成了寶鋼、鞍鋼、包鋼、攀鋼、武鋼等一大批鋼鐵聯合企業;建設了沈陽冶煉廠、株洲冶煉廠、云南冶煉廠、昆明冶煉廠、貴溪冶煉廠、葫蘆島鋅廠、鄭州鋁廠、山西鋁廠等等規模巨大的有色金屬冶煉企業?,F在可以說,我國已躍居為世界礦業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