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說事物本身都是多側面的,它好似一個五光十色的多面體,既可以從這個角度去表現,也可以從那個角度去提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認識價值。我們從事新聞報道也一樣,角度選擇的不同,產生的宣傳效果就不一樣,如果選擇的角度平常,寫出來的新聞就平淡無奇,反之,如果解說新穎獨特,寫出來的新聞就富有新意和感染力。
新聞報道角度選擇中打破常規,尋找新穎的報道角度,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中去選擇報道角度。 2011年以前,我們的很多新聞都是圍繞領導在轉,圍繞部門在轉,尤其是旗縣級電視新聞幾乎都是領導包場,不少報道成了工作總結,成了部門的“黑板報”。對人民群眾企盼什么、關心什么、呼吁什么,報道的甚少。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報道領導、報道中心工作是我們的職責,不能不報。但變領導視角、部門視角、工作視角為平民視角,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最想知道的方面去提煉主題,就能吸引觀眾,起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2010年全國新聞界開展“走、轉、改”活動以來,越來越多以平民視角為出發點的基層新聞走上前臺,一個個普通人成為新聞界的主角。2011年,《內蒙古日報》記者在扎賚特旗采訪后刊發的稿件——《同一個世界 不同的童年》,記者就是從群眾關心的角度入筆,報道了扎賚特旗腰山村貧困小學生閆立偉的不幸童年和艱難生活處境。介紹了當地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社會各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關心幫助小立偉的情況。這篇富有感染力的新聞報道,既樹立了政府形象,又反映了群眾呼聲。當新聞見報后,更多的人加入到幫助小立偉的行列中來。隨后進行的跟蹤報道《小立偉就要搬新家了》,更是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條消息選用的是從群眾角度入手,突出了新聞價值。由此可見,抓住了群眾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捕捉信息,尋找角度,提煉主題,新聞報道就能出奇制勝,多姿多彩。
第二,從最能提示事物本質方面去選擇報道角度。 現象和本質是提示事物外部表現和內在要素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對范疇,也反映了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深度和認識過程。現象是事物的外部表現形態,是人們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質通過現象從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透過現象看本質,為我們選取新聞報道角度,提供了一個科學的認識方法。當我們發現和掌握了某一新聞事實后,從最能提示事物本質的角度去立意,寫出的新聞才有深度,有思想性。
第三,從指導工作所需方面去選擇報道角度。 黨的新聞宣傳,一個階段、一個時期都是圍繞某一項中心工作,或某一項重大任務展開的。因此,新聞報道必須研究黨的中心工作和中心任務,并且步步緊扣宣傳的節拍。要有節奏、分階段進行,每一個階段最需要什么,先宣傳什么,后宣傳什么,哪些宣傳了,哪些還沒有宣傳,該怎么樣去宣傳,這都要我們認真分析,認真研究,認真琢磨。然后,從“獨家新聞”的角度去抓新聞,從指導工作最需要什么稿件的角度去寫新聞。
近幾年來,扎賚特旗旗委、政府把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作為富民工程,不斷加大力度,勞動力轉移輸出工作得到快速發展,成為當地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農牧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2011年,扎賚特旗將原來數量型勞務輸出向數質并重型轉變,“建筑工”“焊工”“大貨車司機”等工種成為當地輸出的品牌工種。一個個農民工變成了持證工人,不僅增加了收入,也實現了由農民向城市工人的轉變。《扎賚特旗6萬外出打工人員帶回2.5億元收入》、《打工妹當老板了》、《帶領鄉親去打工》等新聞稿件,不僅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也對群眾受益得實惠進行了充分展示,更對全旗的勞務輸出工作進行了宣傳。
掌握報道角度的有效方法,才能從一般的事物中提煉出與眾不同的角度。
第一,從同中求異。由于工作和形勢的需要,新聞媒體不可避免地要重復報道一些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某些相同或相近的人或事,在這種情況下,要想避免報道的“千人一面”,就要善抓特點。
第二,從一般中找特殊。許多事物既普通又平凡,本身沒有新聞價值,但在特殊環境、特殊情況下,往往會產生新聞價值,甚至會產生很大的新聞價值。比如說下雨,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在通常情況下構不成新聞,但在持續久旱無雨的特殊氣候條件下,一場淅淅瀝瀝的雨,變成了甘露,于是這場雨便有了報道價值的新聞,它解除了旱情,滋潤了禾苗,復蘇了萬物。我們只有把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某些平凡的事,放在特殊條件下去分析,去認識,才能發現它特殊的一面,從中看到它的新聞價值,從而確定從什么角度去宣傳報道。
第三,從正常中找異常。一些看似很正常的事,在其運動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況,這種正常下的異常情況,很可能就是一條新聞,甚至是一條比較有價值的新聞。我們就是要抓住這些看似正常但又異常的情況中,去確定報道的主題和選擇報道角度。
第四,從偶然中找必然。偶然性和必然性是因果相關的,兩者相互依存。因此,對某些事物的偶然現象,不能孤立地、靜止地看,而要找出它們必然聯系的因果關系。
第五,從比較中找亮點。比較,是對比事物優劣、好壞的一種手段。新聞報道中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對于增強新聞敏感,識別新聞價值,顯得非常重要。
第六,從逆向去思維。新聞作品多數是順向思維,即從下面觀察事實,順向謀篇布局,但如果變換一下角度,效果就不一樣。我們不應該滿足于一般的浮光掠影的報道,也不要老是跟著別人跑。遇事要多動腦筋、多想點子。當下面思考作不出文章來的時候,要想到來個逆向思考,說不定會發現很有創意的大新聞。
創新新聞報道角度,是與一般報道角度比較而言的,在選擇時要注意三個問題:
一是要突出一個“新”字。新是新聞的特征,是新聞的基本要求。新聞是以事實為主要基礎,離開了它就難以構成新聞。新聞要新,選擇的報道角度也要突出新。因此,對于一些經常而又反復宣傳的工作,反復宣傳的主題,就要研究新的角度,從新的角度中再去選擇好的角度。
二是要注重一個“引” 字。新聞報道的職能之一,是對工作的引導。因此,在選擇報道角度上,要考慮主題的需要,要考慮對工作的引導和啟示作用。如果離開了引導作用,一味去追求“新、奇、特”的角度,就失去了新聞報道應有的意義。
三是禁忌一個“偏”字。選擇好的報道視角都應該從新聞的基本事實出發,切忌離開最基本的新聞事實,搞人為的“貼金”,甚至依“氣候”選擇角度。有的工作明明是過去做的,但一個時期上級強調某一精神,這時為把過去的工作報道出去,硬是把新聞事實貼上某一精神“標簽”去宣傳。因此,選擇報道視角,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禁忌亂貼“標簽”,禁忌“移花接木”。
(作者單位:興安盟扎賚特旗旗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邰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