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關懷理念在突發事件的報道中越來越受重視,成為滿足受眾需要、樹立媒體形象、倡導“以人為本”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人文關懷對于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意義,研究了突發性報道應該如何體現人文關懷,并對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應該注意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4-0027-02
近年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新聞報道領域。尤其是在各類突發事件報道中,人文關懷日益成為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滿足受眾需要、樹立媒體形象、疏導社會矛盾、倡導“以人為本”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手段。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如何彰顯人文關懷,應注意哪些問題,成為新聞研究者和從業者思考的話題。
一、突發事件報道注重人文關懷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關懷起源于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其含義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1]。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文關懷理念被引入我國新聞報道中,并成為不可忽視的報道環節。有學者認為,在現代傳播中,人文關懷主要表現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尊嚴,關注人的生存狀態和社會權益,把對人性的根本關懷作為最終要義[2]。
突發事件不僅發生突然,往往還有災難性的過程和后果、容易聚集矛盾,事件本身及新聞媒介對事件的報道在社會上都有很高的關注度。因此,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報道中尤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突發事件除了要報道事件發生時的基本情況、進展、善后、原因調查、責任追究等,同樣需要報道事件中涉及的“人”的一切活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尤其是受害者在突發事件發生、發展過程中,更具有關注價值。
2.滿足受眾需求的客觀需要。受眾對突發事件報道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他們關注突發事件中的“人”的信息,包括他們在突發事件中生存狀態、社會權益、價值尊嚴等等。這種信息需求,必然要求新聞媒體增強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內容的報道。
3.塑造媒體形象的現實需要。有專家認為媒體品格的塑造很大程度取決于媒體的人文精神,取決于對人的關懷度[3]。
4.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公眾情緒、化解社會矛盾的有效手段。新聞媒介作為一種強大的宣傳工具,具有“整合社會”的功能。它“通過宣傳來形成新的社會輿論,從而來影響、控制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它要溝通、協調不同民族、不同種族、不同地區、不同職業以及不同群體之間的關系,緩解社會沖突,消除矛盾,在社會規范的原則基礎上齊心協力”[3]。很多突發事件是社會矛盾激化的結果,在處理過程中又往往容易形成新的社會矛盾,極易引起事件相關公眾情緒的激化。這不僅需要政府及事件處理者認真對待、解決,也需要新聞媒介的有效報道和引導,其中最有效的引導方式就是人文關懷類的報道。
5.倡導“以人為本”社會理念、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載體。注重人文關懷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4]。在社會各界正在全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倡導“以人為本”理念的過程中,新聞媒介具有很強的載體作用。要最大化發揮這一作用,除了宣揚有關文件精神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典型事例加以引導,也就是要在報道中凸顯“人文關懷”。在突發事件這種災難性強的新聞事件報道中,充分體現人文關懷,無疑更能達到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效果。
二、突發事件報道如何體現人文關懷
突發事件報道中的人文關懷,主要體現為對事件中“人”的關懷。一般而言,突發事件中所涉及的“人”主要包括事件參與者、旁觀者、受影響者和處理者,人們最為關注的則是參與者和受影響者。以煤礦事故這一類型的突發事件為例,在報道過程中,就是要重點關注事故傷者(幸存者)、遇難者、傷者和遇難者家屬、救援救治人員、志愿者隊伍等。
首先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需求,也就是要關注他們的情緒和感受。突發事件中人的情感表現,不僅體現著他們對事件的一種態度,還往往影響甚至決定著事件的進程和處理,必須予以重點關注,合理引導。在以往的一些災難性的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廣大媒體習慣于在稿件中寫上“遇難者家屬情緒穩定”等語句。事實上,這種表述不僅違背常理和客觀事實,而且容易引發事件受害者的不滿,也廣為社會詬病和質疑。這一事例也從反面表明,在突發性事件報道過程中,關注“人”的情感需求十分重要。
近年來,我國媒體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也越來越重視關注事件相關人的情感需求,一些客觀真實的報道引起社會認同。2008年2月22日,山西焦煤集團屯蘭煤礦發生特大爆炸事故,一些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幸存礦工對剛發生不久的事故有較強的恐懼感,一些傷者受到不同程度驚嚇,甚至夜里做夢全都是逃生場面。礦工們的這種情緒不僅是他們在事故后的真實感受,同樣也是受眾關注的重點。新華社記者捕捉了這些信息,采寫了題為《山西“2#8226;22”礦難造成74人死亡 獲救者講述驚魂一刻》的報道,在海內外引起廣泛好評。
其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生存狀態。在突發事件發生處置過程中,相關人群的生存狀態是受眾最關注的內容之一,也是體現報道人文關懷的基本要素。以煤礦事故為例,人們不僅關注井下被困人員的生死,還關注事故幸存者的救治、救援隊員的安全情況等。在山西2008年2月22日發生的屯蘭煤礦事故和2010年3月28日發生的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報道中,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除了及時報道搜救進展、事故遇難人數變化之外,還廣泛關注了事故傷者的救治、搶險救援隊伍等涉及人的生存狀態的情況。比如新華社關于“2#8226;22”屯蘭煤礦事故的報道《生死大營救——山西屯蘭礦難362名礦工生還紀實》,對救援隊員搶險過程中的艱辛、在井下的生存狀態乃至平常的訓練情況都作了反映;關于“3#8226;28”王家嶺煤礦透水事故的報道《為了生命的呼喚——王家嶺礦“3#8226;28”透水事故救援全紀錄》,對被困礦工家屬的焦慮、獲救礦工的救治、救援人員決定救援方案前后的艱難抉擇等狀態都進行了如實反映,獲得了良好社會反響。
再次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社會權益。突發事件尤其是災難性事件,往往損害了很多親歷者或參與者的健康或利益,對他們合法的正當的社會權益,媒體也應予以關注。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有78名礦工遇難、110多名礦工受到不同程度傷害。作為國有大礦的職工,他們的死亡賠付標準、工傷賠付金額等社會權益情況十分引人關注。新華社在及時報道了遇難礦工將獲得每人不低于20萬的賠償金等消息后,于2月23日采寫了《山西屯蘭煤礦事故工傷保險補償和賠付金2806萬元預付到位》的稿件,媒體采用高達299家。
最后要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尊嚴。價值和尊嚴是人的高層次需求,同時也是人在社會上的終極需求,它無疑是突發事件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重中之重。在突發事件中,人的價值和尊嚴首先表現為對其生命、生存權的尊重。在一些煤礦事故報道中,相關媒體十分注意報道政府和企業所采取的搶險救援措施,相關領導和部門對挽救礦工生命、減少人員受傷程度、保障救護隊員安全所做的努力,充分體現出對礦工、救援者的生存價值的尊重。
此外,人的價值和尊嚴還體現在對逝者的尊重上。在屯蘭煤礦事故中,每位遇難礦工的遺體最后都被清洗干凈,由家屬辨認并火化。一些媒體對這些過程都有了解,尤其是攝影記者也拍攝了有關遇難礦工遺體的照片,但最終都沒有發表。這種處理方式也是表達對遇難礦工尊重的一種方式。
三、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做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關鍵在于一個“情”字。對事故被困人員及其家屬要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情”,對救援人員、醫生護士、后勤保障人員的努力與堅守要有敬仰之“情”,對生命的尊嚴要有敬畏之“情”,對人間大愛要有感動之“情”。但這類報道也要注意兩方面問題:
1.力戒“習慣性忽略”。突發事件報道過程中,往往面臨時間緊、任務重、持續時間短等客觀困難。記者趕赴現場后,首要關注的是事件的進展,往往容易忽略人文關懷的內容。出現這種“忽略”,一方面與突發事件報道本身的一些特殊性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新聞從業者的認識有關。一些報道參與者認為,突發事件的報道主體或者全部應為事件進展本身,這是硬新聞,往往在這上面下很大工夫,生怕遺漏。由于重視,這方面報道一般都做得很好。但他們同時認為,關注“人”的基本狀態,情感、價值、尊嚴等,屬于軟新聞,報不報對事件報道本身并沒有很大影響,于是便甚少關注,這樣就出現了突發事件報道人文精神的缺失。
2.力戒感情泛濫。力戒感情泛濫,應著力處理好突發事件人文關懷報道與社會效應的關系。與“習慣性忽略”相反的是,一些報道參與者在關注突發事件中“人”的信息時,有些感情泛濫,盲目同情。有的報道者好于描寫突發事件恐怖緊張氣氛、事件受害者的悲慘境遇和情緒,甚至不顧遇難家屬情緒展現事故血腥場面等。這類報道看似體現了對突發事件中人性的強烈關注,實際上社會效果并不好,有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不利于事件的正常處置。
我們認為,突發事件中人文關懷方面的報道,既不能不聞不問,也不能罔顧社會效應。要搞好這方面的報道,首先要求報道參與者具備強烈的“人文”意識,不僅要關注事件進展,同時也要關注事件中“人性”;其次要樹立正確的報道觀,在報道過程中,應當把握一個“度”,始終堅持“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本著對事件處置有利、對事件受害者負責的原則,充分而合理地展現人文關懷。
參考文獻:
[1]張燕.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EB/OL].中國廣播網, 2005-11-18.
[2]俞吾金.人文關懷:馬克思哲學的另一個維[N].光明日報,2001-02-06.
[3]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崔志勝.注重人文關懷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N].光明日報,2008-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