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工藝美術歷史悠久,技術精湛,從祖先的圖騰到泰伯奔吳,刺繡一直是人們美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刺繡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具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屬性。刺繡是藝術與科學的產物,是人們運用針線等材料,通過特定的技術進行審美加工,使刺繡美術體現出形式美、材料美、技巧美等。
蘇州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素雅秀美的自然環境和深厚的人文內涵孕育了一朵朵璀璨的藝術明珠,享譽中外的蘇州刺繡就是在這里發祥的。蘇繡作為我國的四大名繡之一,以針法精細、色彩雅致而著稱。蘇繡圖案秀麗,題材廣泛,技法活潑靈動,無論人物還是山水,無不體現江南水鄉那細膩綿長的文化內涵。
蘇繡的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相傳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見于《尚書》,歷代古籍都有記載,可謂相沿已久。據西漢劉漢《說苑》記載,春秋時期的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宋代以后蘇繡的藝術水平達到了鼎盛,當時蘇州是我國的錦繡之鄉:絢麗多姿的錦緞,五光十色的花線,為蘇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形成了蘇州“戶戶有刺繡,家家有繡娘”的地方特色。在一方錦帛上可繡出五岳、江海、城邑、行陣等圖案,并有“繡萬國于一錦”之說。到了明代,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刺繡的發展。刺繡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制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巧奪天工”之稱。自此,刺繡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艷。
清末民初,國門的打開,海外市場的開辟,在西風東漸的大背景下,出現了以沈壽為代表的一代刺繡藝術家。沈壽曾任江南織造府農工商部繡工科總教習,并赴日本考察,先后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開辦女子學校刺繡傳習所,傳授刺繡技藝,同其弟子金靜芬等人一同授課傳藝。沈壽在繼承刺繡傳統針法技巧的基礎上吸收了油畫、照片講究明暗層次遠近距離的表現方法,注重物象逼真,創造了富有變化特色的新繡法,即“仿真繡”,俗稱美術繡,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蘇繡。她的作品深得清宮以及意大利、美國等國家的歡迎,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視為藝術瑰寶,為我國傳統刺繡藝術在國際上贏得了很高的榮譽。
如今,作為蘇繡藝術傳承重要機構之一的沈壽刺繡藝術研究中心,在仿真繡創始人沈壽第四代門人濮惠菊的帶領下,在研究沈壽刺繡藝術,延承“仿真繡”技藝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為引領蘇繡發展的重要基石,是當代蘇繡藝苑中的領軍者。



(責編 劉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