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等16個相關部委共同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于2012年2月5日至15日在北京全國農業展覽館舉行。
此次大展以41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為主,從全國精心選取了188項在非遺生產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參加展覽,邀請了近170名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展出珍貴實物近2000件,分為繪飾生活、文明天下、摶泥成器、點石化金、鍛造輝煌、品味醇美、經緯天地、錦繡人間、懸壺濟世和春色滿園10個展示部分。
開幕式上,文化部蔡武部長發表了重要講話,他指出,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已初步構建起符合我國國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體系。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為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蔡武指出,生產性保護方式統籌協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傳承發展的規律,不僅有利于增加傳承人和當地人民群眾的收益,提高其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性,而且能夠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文化部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性保護工作,此前命名公布了第一批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樹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典型,并將印發《文化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為開展生產性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蔡武強調,這次成果大展是文化部等部門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具體措施,目的是在總結非遺生產性保護基本經驗、做法的基礎上,集中展示各地開展非遺生產性保護取得的豐碩成果,引導全社會充分認識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意義和內涵,促進其健康深入開展,同時豐富節日期間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這次展覽對于貫徹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工作方針、發揮非遺資源的獨特優勢、促進非遺生產性保護深入開展和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型也將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成果大展是迄今為止文化部等部門組織的規模最大、展示門類最齊全、技藝最精湛、作品最豐富的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展覽展示活動。為烘托節日氣氛,展覽期間還在新館門外廣場舉行舞龍、舞獅、秧歌等具有濃郁節慶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精彩演出。



(責編 彭慶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