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彥君 玉艷紅 蘇芮 徐靜 吳繼周 黃李平 凌江紅
中醫分期辨證治療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療效分析
黎彥君 玉艷紅 蘇芮 徐靜 吳繼周 黃李平 凌江紅
目的 比較中醫分期辨證治療與西醫治療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的療效。方法 將36例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經辨證按證型分期先后分為肝膽濕熱證和濕邪困脾證,分別予清熱祛濕方藥和溫中祛濕方藥治療18天,對照組以單純西藥降酶退黃等治療18天。結果 (1)治療組的治愈率為95%,對照組的治愈率為93.7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兩組治療前后肝功能指標治療組較對照組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兩組中醫癥候積分比較,治療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同期積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醫分期辨證治療甲肝改善肝功能的療效與西醫治療相當,但中醫治療能顯著改善患者癥狀、體征。
book=383,ebook=383
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中醫分期辨證治療
甲型病毒性肝炎(簡稱甲肝),是經糞—口途徑傳播的急性傳染病,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發流行,多發于春夏季節。2010年4~6月期間廣西河池地區都安縣兩所中學因河水污染而引起甲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筆者對其中收治的36例住宿學生中黃疸型肝炎患者分別采用中醫分期辨證治療和西醫治療,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將2010年4~6月兩所中學診斷為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36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單純使用中藥的治療組和單純使用西藥的對照組,患者知情同意并接受所在組別的治療。治療組20例,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齡(18.15±1.34)歲;對照組16例,男11例,女5例,平均年齡(17.62±1.36)歲。兩組年齡性別及治療前肝功能總膽紅素(TBil)、谷丙氨酸轉移酶(ALT)、谷草氨酸轉移酶(AS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 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診斷參照2000年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1]中的標準。
中醫辨證診斷標準 肝膽濕熱證及濕邪困脾證的中醫辨證診斷參照1992年中國中華中醫藥學會內科肝膽病專業委員會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試行)》[2]和《病毒性肝炎中醫療效判定標準(試行)》[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符合診斷標準的甲肝患者36例,并排除了其他類型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肝、肝硬化、肝癌等其他肝臟疾病。
1.3.1 一般治療 隔離患者,以安靜臥床休息及清淡又富有營養、易吸收飲食為主。
1.3.2 中藥治療 治療組先辨證為肝膽濕熱證,以清熱利濕法治療,第一方采用加味茵陳蒿湯,方劑如下:茵陳30 g、梔子 12 g、大黃 6 g、板藍根 15 g、柴胡 12 g、黃芩 12 g、虎杖20 g、丹參 15 g、車前子 15 g、枳殼 12 g、郁金 15 g、山楂 15 g、白術15 g、青皮8 g、甘草6 g。第四天再辨證仍為肝膽濕熱證,在原來治法的基礎上調整方劑,第二方為:茵陳20 g、梔子 10 g、大黃3 g、板藍根15 g、柴胡6 g、黃芩10 g、虎杖12 g、車前子12 g、枳殼 10 g、郁金 15 g、白術 12 g、青皮 8 g、甘草6 g。第11天經辨證為濕邪困脾證,以溫中健脾法治療,改為第三方:茵陳 20 g、雞屎藤 20 g、藿香 10 g、蒼術 12 g、茯苓15 g、桂枝 10 g、白術 15 g、炙甘草 8 g、陳皮 8 g、法半夏 15 g、生姜10 g,服藥后再次辨證證型不變,維持上方治療至18天,以上方劑每天1劑,3次/天,水煎服。
1.3.3 西藥治療 對照組予甘草酸二銨150 mg、門冬氨酸鉀鎂20 ml分別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治療,每天1次,部分患者輔以硫普羅寧片、肝安片等口服治療,均為每天3次,每次2片。
1.4.1 中醫證候積分 評分標準參照《病毒性肝炎中醫療效判定標準(試行)》[3]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按癥狀體征的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以0、1、2、3分。參與評分癥狀有乏力,納差,口苦口干,厭油,惡心嘔吐,頭身困重,尿黃;參與評分體征有身目黃染,肝脾腫大,肝區觸痛,肝區叩痛。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每隔兩天記錄證候積分,記錄到治療18天為止。
1.4.2 實驗室檢查 治療前及治療第6天、12天、18天測定肝功能TBil、ALT、AST等指標。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肝脾恢復正常或明顯回縮,肝區無扣痛、無觸痛,肝功能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肝脾明顯回縮或穩定,肝功能明顯好轉。無效:經治療后,癥狀,體征,肝功能無改善或者惡化者。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對計數資料行χ2檢驗,比較兩組肝功能變化,采用完全隨機化設計t檢驗分析,比較兩組中醫證候積分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18天后,治愈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18天后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第6天、第12天、第18天證候積分均有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第6天、第12天、第18天同期證候積分比較,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兩組治療前肝功能TBil、ALT、AST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18天后34例患者肝功能完全恢復正常,同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治療后肝功能改善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比較,b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第6天 治療第12天治療第18天治療組 20 28.8 ±9.514.6 ±5.7ab5.2 ±3.5ab 1.6 ±2.3ab對照組 16 28.1 ±10.120.8 ±6.4a12.8 ±5.7a 2.2 ±3.1a
表3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前后TBil、ALT、AST指標比較(

表3 兩組甲肝患者治療前后TBil、ALT、AST指標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Tbil(mmol/L) ALT(U/L) AST(U/L)治療組(n=20)治療前 46.67 ±29.09370.43 ±268.89 113.20 ±131.74治療后 11.94 ±4.50a 28.16 ±8.32a 25.17 ±3.91a對照組(n=16)治療前 49.31 ±27.91349.91 ±291.01 104.20 ±132.92治療后 12.93 ±4.01a 34.83 ±12.45a 25.74 ±4.27a
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雖然是自限性疾病,但為了盡快康復并減輕患者疾苦,多輔助采用藥物治療縮短病程,目前常規治療方案有西藥治療和中藥治療兩種,但大多數報道經治療病程約一個月[5,6],本研究通過使用這兩種方案治療并對療效進行分析比較,發現治療18天總治愈率94.44%,中藥治療組治愈率 95%,西藥對照組治愈率93.75%,治愈率沒有顯著差別(P>0.05),兩種方案均能在短時間內取得高治愈率的原因與研究對象的病情輕且均為青少年有關。兩種方案療效相當,但有待擴大樣本量對療效差別進行進一步研究。
由于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會因病情的變化而引起中醫證型的改變,因此中醫治療疾病常常采用分期辨證治療的方法,但是目前對于甲肝的中醫分期辨證治療尚未見有相關報道。因急性黃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屬于中醫“黃疸”的陽黃范疇,其病因病機關鍵在于濕熱熏蒸,瘀熱內阻,早期辨證多為肝膽濕熱證,治療應清熱利濕,其代表方為茵陳蒿湯。現代藥理研究已證明茵陳蒿湯醇提取物具有保肝護肝作用[7],后世醫家則在茵陳蒿湯的基礎上根據病證加減藥味積累了不少成功治療陽黃疾病的經驗。本研究的患者發病初期辨為肝膽濕熱證,以茵陳蒿湯為基礎加減藥味,方劑中柴胡、黃芩疏肝理氣,除濕熱;板藍根、虎杖、車前子解毒利濕退黃;枳殼、青皮破氣解郁;丹參、郁金涼血破瘀,清熱除煩;白術、山楂健脾燥濕,理氣開胃,諸藥配合共奏清熱利濕,通瘀退黃之效。用藥3天后視患者濕熱消退情況在原方的基礎上減量為第二方,再用1周。此時大部分患者郁熱已去,而濕邪仍留滯于內,經辨證為濕邪困脾證,不宜再繼續服用過于兇猛寒涼之藥,于是改用第三方,以健脾燥濕、退黃為主,方中茵陳仍為君藥,重用,佐以藿香、蒼術芳香化濕,白術健脾燥濕、行氣解郁,半夏、陳皮升清化濕,茯苓滲水利濕,桂枝則因茯苓澤之利水,方能入水以化氣,氣行水走,濕從氣化,雞屎藤祛風除濕、活血止痛,諸藥共用,濕黃自退,而脾胃中氣不傷。這與錢小情等[8]提出肝病在沒有濕熱蘊結的癥狀時不宜用清熱利濕解毒之法,及李可[9]認為急性黃疸型肝炎“保護脾胃元氣為先,不使苦寒敗壞中焦氣化”的治法相符。
總之,臨床診療必須遵從“法隨證立,方從法出”的原則,靈活變通,不可拘泥。對患者不同時期用藥進行辨證治療,要隨證而治,體現中醫分期“辨證論治”之靈魂,方能將中醫之精髓發揮到極致。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
[2]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病毒性肝炎中醫辨證標準[J].中醫雜志,1992,33(5):39-40.
[3]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科肝病專業委員會.病毒性肝炎中醫療效判定標準[J].中醫雜志,1992,33(6):53.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6-18.
[5]顧沖,鄭衛東,吳劍華,等.中醫中藥治療黃疸型肝炎124例[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9(2):95-96.
[6]胡世川,盛剛.50例暴發甲肝的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07,2(12):98.
[7]曹宜,董自波,朱荃,等.茵陳蒿湯對小鼠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2,26(1):41-43.
[8]錢小情,林綠冬.肝病治療不可倚重清熱利濕解毒法[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11):789-790.
[9]李可.急危重癥疑難病經驗專輯[M].山西: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66-168.
(本文編輯:秦楠)
R512.6+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2.05.018
財政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09年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0907001-1);中醫藥行業科研專項(200907001-9)
530021南寧,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傳染科[黎彥君(碩士研究生)、玉艷紅、吳繼周],中醫科(黃李平、凌江紅),肝膽血管外科(徐靜);中國中醫科學院(蘇芮)
黎彥君(1985-),女,碩士,醫師。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的診療。E-mail:124961407@qq.com
玉艷紅(1970-),女,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病毒性肝炎的診療。E-mail:yuyanhong666@163.com
20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