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曙
伴隨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對設計藝術的理解也在不斷擴展,現代設計藝術也因此更加多元化、人性化,現代設計也更加貼近我們的生活。作為設計師,我們更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而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方法和程序,因為無論怎樣的設計方法、過程和表達,其目的都只有一個,那就是:讓我們的設計更加實用、方便,從而達到美化生活的目的。
一.創造性思維的定義及特點
現代設計藝術創意性思維在設計過程中其實是有規律可循的,例如:在長期的實踐中對設計程序加以總結和提煉,但這也并不意味著從此放棄創造,而是通過一些設計方法擴展思維、達到創造和創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借助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材質實現創新的目的。設計的生命在于創新。設計思維過程中的思維主要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指人們在創造意識的推動下,把頭腦中的各種有關信息與知識,按科學的思路,借助聯想、想像、靈感進行重新組合加工,從而形成新的設想或發現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思維過程。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級形式。它不僅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能夠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產物。美國心理學家科勒斯涅克認為:創造性思維,是指發現或發明一種新方式,用以處理某件事情或表達某件事物的思維過程。
創造性思維與傳統思維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思維通常是按嚴格的,規范化的邏輯程序和一維性的方向進行的思維過程,而創造性思維則在邏輯思維的基礎上,有機地結合了非邏輯思維,是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結合的產物。當然,單純的邏輯思維很難實現創造,但是創造活動離不開邏輯思維。非邏輯思維是超出邏輯思維的思維方式,如想象,直覺,靈感等。在創造性思維過程中,通過非邏輯思維和邏輯思維的有機結合,可以使我們靈活地運用各種要素來恰當地,合理地解決問題,產生創造性的成果。
創造性思維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獨立性: 即與眾人、前人不同,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范圍內的首創性。因為創造性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沒有現成答案的,不能照搬常規。傳統方法來處理,所以需要新穎的、獨特的思維。
(2) 連動性: 即由此及彼“性”,有創造想像的參與。想像是創造之母,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和經驗,在頭腦里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列展開。創造者可以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其形式有: 縱向連動,即發現一種現象能順其深入研究,究根究底; 遞向連動,由一種現象想到其反面; 橫向連動,由一種現象聯想與之相似,相關的事物。
(3) 跨越性: 省略思維步驟,加大思維的“前進跨度”。創造性思維既包括邏輯思維又包括非邏輯思維,是兩者的巧妙結合,對立同一的過程。在創造性思維活動中,新觀念的提出,問題的突破,往往表現為“邏輯的中斷”到“思想的飛躍”。這時,通常伴隨著自覺、頓悟、靈感狀態。創造是富于靈感的勞動。
(4) 綜合性: 創造性思維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思維類型,而是多種思維方式的綜合,創造性活動本來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從提出問題到創造成功的過程中勢必包含許多曲折反復,因而也肯定有許多思維方式的參與,既有直覺的洞察和靈感的閃現,又有想像的馳騁和類比的啟迪,更不乏演繹與歸納,發散和集中,假想與試探等。只有突破刻板思想的約束,綜合靈活地運用多種創造性思維方法,才會有非同尋常的創造。藝術設計中的創造性思維一般有兩種基本形式: 一是發散性思維,另一種是收斂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指從某一設計對象出發,把思路向四面八方發散,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的思考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富特認為發散型思維是從所給的信息中產生信息,其著重點是在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為數眾多的輸出,并且可能會發生轉移作用。
在設計思維過程中,思維發散得愈多,愈廣,有價值的方案出現的概率也就愈大,設計思維創新的水平也愈高。發散型思維體現了思維的開放性和創造性,是事物普遍聯系在人腦的反映。想像力在發散型思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憑借卓越的想像力,盡力突破現有思維框架的限制,從中發現事物多方面的聯系,才能找更多更好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收斂性思維不像發散性思維那樣把思維向四面八方發展,它是在要待解決的問題的思路已經明確的基礎上,進行有條理,有組織,不定向思考,一步一步地通向問題的答案,最后尋求出最佳并且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知識是設計創新的基礎,是綜合加工、改造材料,若知識貧乏,狹窄,發散型思維的面也就很小。克服上述障礙的辦法就是建立科學的,合理的知識結構。設計人員要創新,更需要有廣博的知識。知識的覆蓋面越廣,思路就會越開闊,創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二.創造性思維培養的主要措施
挖掘思想潛力。每個人的大腦細胞構造、血型、性格、氣質都不相同,個性差異構成各人不同的思想行為,這種各有偏差和傾向的思維潛力是無窮無盡的。選擇適合于自我物質的思維方式對于開發創造性能力至關重要。很多人由于不善于把握和總結經驗而被錯誤的外因誘導而迷失自我,扼殺了自我本來具有的智慧靈光。人的思維在不適應自我個性物質的范圍之外會顯得非常遲鈍。人的思維形式各有所長,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維,有的人善于邏輯思維,有的人思維活躍敏捷,但卻不成體系,有的人思維有些遲緩但意識獨到深刻。“每個生命都必須決定自己,適應于什么,如何適應”(奧登W. H.Auden1907-1973,英國詩人)挖掘自我的創造潛力需要反復嘗試、糾正、找準自己的思維特點使其充分的展現出來,形成自己獨有的對事物的洞察力和表現力。設計師與凡人不同,具有非凡的知覺秉賦,他能將客觀物質提純,除去它的瑕疵,使之更靠近理念。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思維的升華過程是一個從無理——有理——無理的過程,初始的無理是人們未能科學地感知客觀事物的本質,因而是幼稚無知的。思維的有理階段是經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理解找到合乎事物的自然法則和變化規律并形成記憶和經驗的過程。當人們深刻的認識并熟練地把握事物的這些所謂法則和規律后,思維就進入到了高層次的無理階段,進入到一個不受束縛的廣闊的暢想空間,人的創造才能不自覺地涌現出來。
經驗積累與思維擴散。人們每每從探索事物的過程中逐步找到事物的規律,對事物的認識也逐漸深化,成熟的設計師具有個別中見普遍的才能和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物質的基本形式的才能,這個過程就是經驗的積累。周而復始就形成一套看待客觀事物的思維模式,并利用這種程式化的模式去看待未知的新事物,從而找到新事物與映象經驗的相同點和差異,這個過程就是思維的擴散。設計師在創造時按他制造和了解的固定模式譯解和想像,這種習慣性的再現和達到似乎合理的視覺效果,這是由經驗形成羈絆的結果。所謂“風格”就是這些習慣成規構成的套路。設計師依賴于這一法則套路“辭典”,按部就班地表現,只作適當的轉換和變形以適應新的構圖,這是區別設計師經驗豐富的尺碼。設計師在創造時利用已有的經驗來誘發各種各樣的創造性設想,擴展思維空間。擴散思維強調多角度,多方位的想像力。比如設計一臺洗衣機,現有的洗衣機無論它的功能、款式千變萬化,就其本質原理不外
乎有兩種形式:滾桶式和窩輪式。如果你的思維想像僅局限于已存在的概念,翻來覆去不會有太大的突破,不妨打破這種頑固的定式。洗衣機的功能就是把衣服洗干凈,而洗干凈衣服的辦法就太多太多了。在山區農村里現在還流行把衣服放在河里用木棒槌打的方法,還有用搓衣板搓洗的方法,從這些原始的方法中尋找到一種新概念的棒槌式洗衣機又何嘗不可呢?
運用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指用對立的手法對已存在的事物進行否定或轉換的構思方法。設計師在設計創作中苦思冥想但始終脫離不了已形成的經驗和模式限定,這時可采用逆向思維的方法,否定已形成的前期構想,出奇制勝。客觀事物都是存在于矛盾之中的,大與小、高與矮、長與短、圓與方、黑與白。比如設計啤酒的包裝,原產品及同類產品的包裝造型是圓形的,并且容量都是750 毫升,不妨把瓶型設計改為方型并減少容量,產生出新理念的創新設計,給消費者一種新奇的感覺。
借鑒與創新。任何一個設計師都脫離不了繼承和借鑒前人和他人經驗程式的過程,所謂創新也不是憑空的異想天開,而借鑒尤為重要。借鑒他人富有創造性的范例,能給設計師有益的啟迪。縱觀設計的歷史,那些深刻地印在我們腦海中的成為我們設計楷模的作品本身也是在借鑒前人的設計構思的基礎上產生的。在這方面日本的設計給我們樹立了榜樣。日本的設計師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前提下大膽借鑒西方先進的設計思想和現代工業手段,創作出一大批頗具特色的設計作品。從適應性和便捷的角度看,創造性也離不開適量的借鑒,不借用“它山之石”反而會由于自身經驗的不足而脫離已形成的為公眾所接受的程式映象,失去設計應有的功效。
三.結語
沒有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創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產品。現代許多經濟技術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研究和運用。因此,在藝術設計工作實踐中,只有更新觀念,拓寬視野,才能創造出更新、更美的現代藝術設計作品。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