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
光,明也。——《說文》。“與日月兮齊光”。自古以來人們對光線有著各種描述,光的研究在古希臘時代就受到注意,在近代對光的研究和認識更是達到了更高的層次。在物理學上光是被看做一種人類眼睛可以見的電磁波(可見光譜),著名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曾說過:光線幾乎是人的感官所能得到的最輝煌、最壯麗的經驗。
光線是生命的源泉,是美的使者,沒有光線,我們只能看到一片黑暗,千百年來藝術家們對于光線在藝術中的作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在視覺藝術中,一切造型美只有通過光線的作用才能成為人的視知覺對象,對于影視作品來說,物體的造型形象特色、造型美感乃至畫面的情感類別和情感氣氛都與光線有著緊密的聯系。
一、 物體造型、象征、塑造空間
在觀看了波蘭導演Tomek Bagiski導演的《大教堂》后,對影片中光影藝術的高超運用嘆為觀止,該片獲得了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提名,以及siggraph2002 最佳動畫短片獎。該片取得的巨大成功與制作者對影片中光影的高超表現無不有著密切的關系,影片長約六分鐘,制作周期為兩年左右。講述了一位朝圣者為信仰獻身的心路歷程,孤獨的朝圣者來到圣地大教堂尋求心靈上的庇護,在經歷過圣光洗禮后,最終象眾多的教徒一樣化身為枝干共同組成了大教堂新的一部分,憑借信仰和犧牲構筑了整座圣地大教堂。
光線是有象征性的,在《圣經》里,光明用來象征上帝、幸福、真理,而黑暗卻被用來象征邪惡、痛苦、死亡等。而在影視作品則成為一種十分重要的造型和表意詞匯,影片一開始正遇上日食,陽光被遮蔽,整個世界陷入一片黑暗,預示著朝圣者內心的孤獨、無助與當時社會的黑暗,此時遠方的圣地大教堂籠罩在一片神秘的紅色光線中,這種若隱若現的神秘紅光與四周的一片黑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了教堂的主體地位,為大教堂營造了一種神秘懸疑的氣氛,使觀眾增強了對教堂內部的好奇心,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重重懸念,朝圣者手持手杖在遙望著遠方的圣地大教堂,此時再利用光影逆光造型的手法,雕刻出朝圣者的輪廓,人物造型力度得到加強,而處于暗處的朝圣者又與遠方處于陽光照射中的大教堂形成了對比,使畫面的空間縱深感進一步延伸。
二、制造懸念、影響情緒、營造氣氛
在美國心理學家普來賽的實驗中,人們發現明亮的光線能使人情緒興奮、低暗的光線讓人壓抑,在朝圣者拖著疲憊的身軀,邁著緩慢而沉重的步伐進入教堂后,四周一片黑暗,此時朝圣者手杖亮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個大教堂的內部,此時教堂內部空間環境在光線的作用下展示在觀眾眼前。讓人有眼前一亮,豁然開朗的感覺,閃爍躍動的光芒似乎給人帶來了新的希望。由于手杖屬于單點光源,發出的光線尚不能完全照亮整個教堂內部,只能依稀看到內部的一根根支柱,近處的立柱由藤蔓構成,而藤蔓中人物面部卻無法看清,遠方物體依稀可見,進一步為教堂蒙上了一層神秘的氣氛,這也是通過運用光線為畫面制造懸念,營造氣氛的典型運用。
在周圍一切平靜下來后,朝圣者走到教堂的盡頭,此時腳下是一片萬丈深淵,朝圣者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突然太陽出來了,耀眼的光線如千萬支利劍般射入教堂中,教堂中原有的沉寂被打破,一切變得躁動起來,此時能夠清楚看見,構成教堂支柱的原來是一個個的真人,在強光的刺激下都蘇醒過來,痛苦地掙扎著,朝圣者此時也陷入了不安之中,此時畫面的氣氛由于光線的突然變化被推向了高潮,忽然一陣強光過后,朝圣者握著手杖的手在剎那間化成了沙子,藤蔓從朝圣者的身體里迸發出來,迅速將朝圣者演變成教堂里的一根柱子,原來整座圣地大教堂是由一個個的朝圣者的軀干構成的。在經歷了懸疑、神秘、緊張后,整座教堂的秘密此時被揭開,故事也因此達到了高潮,這其中光線對于將影片推向高潮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影視動畫是包含文學、音樂、繪畫、攝影等方面的綜合學科,光線的合理運用對影視創作的物體造型、塑造空間、情緒渲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大教堂》作為一部享譽全球的經典動畫作品,作品中所體現出的深厚藝術修養與高超表現技術,特別是對于光線在影片中的深刻理解與運用,將作為一份寶貴的文化精神財富,不斷給我們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發。
(作者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