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君健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學音樂教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項改革內容就是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中學音樂教學大綱》指出:“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征而充滿魅力。”(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然而,由于中學應試教育的束縛,目前我國大部分中學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學音樂教學灌輸創新意識的重要性,傳統的音樂教學仍然處于主導地位。這種落后的音樂教育模式已嚴重地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么,如何才能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筆者認為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
中學音樂教學到底是以教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這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有些教師認為老師既然是課堂的主宰者,就應該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權威,他在課堂上的地位是不能動搖的,有時偶爾教師唱錯了音學生也不敢指出來,這樣做的后果是學生對音樂課抵觸很嚴重,毫無創新的氛圍。其實,中學音樂教學作為一門藝術課,應該是開放式的,并且要鼓勵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追求一種無權威的學習機制,追求一種自由、和諧、雙向交流的教學氛圍。要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與學生憑借音樂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的關系。音樂教師要勇于從傳統角色中跳出來,變“教書匠”為“教學設計師”、“指導者”、“促進者”和“合作伙伴”,為學生創造寬松融洽的人際環境。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允許質疑,鼓勵探索,尊重學生對音樂的不同體驗與獨立思考。如果從更深的層面上來說,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則應體現較強的民主意識,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自尊心與自信心。
除了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同樣至關重要。著名的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同樣適用于中學的音樂創新教育。可以說,沒有興趣就沒有創新。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音樂課堂的趣味性。筆者在教紅歌《十送紅軍》時,就給學生準備了幾個有趣的紅軍故事,并且在教會這首歌的同時,舉一反三,讓他們再上臺表演類似的紅色歌曲甚至編制紅色歌劇,這樣就大大調動了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興趣是創新教育的第一步,學生有了音樂學習的興趣,再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就不難了。
二.提高音樂教師的素質,適應創新教育的發展
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必須要有一桶水。音樂教學也是如此。進行創新教育,教師必須不斷提高自己,加強自身的音樂專業素質。有些音樂教師安于現狀,幾十年來教學模式一成不變,這樣就阻礙了創新教育的發展。實際上,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教師首先必須成為一個富有創新精神的人。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做有創新精神的音樂教師,首先他自己要有很強的音樂專業背景和教學能力,這是創新的基礎。其次,教師要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決不能墨守成規。再者,學校也要不斷的給教師提供外出進修和教學交流的機會,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這樣教師才會在提高素質的同時適應創新教育的發展。
三.實行多種新的音樂教學模式,給學生創新的空間
中學音樂課做為一門藝術課程,與其它課程相比有其獨特性。它既不同于語文外語課堂注重語言能力的訓練,也不同于數理化等強調邏輯思維的培養。簡單地說,音樂是用有組織的樂音來表達人們思想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它最基本的要素是節奏和旋律。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門類。音樂不以說教方式來傳播,更多的是通過熏陶及感染的途徑,潛移默化地來影響人的心靈,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潤。更要說明的是,音樂是人們抒發感情、表現感情、寄托感情的藝術,不論是唱、奏或聽,都內涵著關聯人們千絲萬縷情感的因素。因此,我們絕對不能僵化教學模式,而要勇于創新,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教師創新了,學生才能潛移默化的發展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目前比較受青睞的中學音樂課創新教學模式有研究型課堂或互助型課堂。所謂研究型音樂課堂,就是讓學生自己研究音樂課堂內容的來龍去脈,或者自己在實踐中體驗音樂藝術的魅力。說到底就是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總之,時代在發展,我們的音樂教學模式也要走向多樣化。音樂課教學目的不能單純地滿足于提高學生的音樂技能,而要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
四.改革教學考核方式,推廣音樂課程的自主評價
目前中學音樂課程成績考核仍舊采取一考訂音的老的評價方式。這種考核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帶有偶然性。往往教師是考核的權威,而有時一旦教師考核標準沒有控制好,就會導致不公平或僵化。2005年頒布的中學音樂新課程對教學考核有較大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強調讓學生學會自主評價。即每一個同學都能成為評委。此外,自主評價允許學生進行爭辨,這樣不但提高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才,而且通過爭辨他們才知道自己的缺點,明確進一步的目標。最主要的是通過自主評價打開了他們發散思維的大門,激發了創造力,而這正是我們所需要的。
五.因材施教,加強中學音樂的個性化教學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學而》)他認識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視“知”學生,認真分析學生個性,甚至只用一個字即可準確地概括,足見其備學生之細致認真。這樣,充分了解學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這個必備的前提,何談“因材施教”呢?中學音樂教學實踐中的因材施教就是要求加強中學音樂的個性化教學。譬如有些同學對樂器很敏感,那我們就應該發揮他們這方面的特長,在樂器方面給予重點指導,有些同學善于美聲唱法,就主要抓好這一項。中學音樂教學因材施教的原則就是教師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的教學,發揮學生的長處,彌補學生的不足,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音樂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音樂水平的提高。
總之,雖然中學音樂教育表面看上去沒有語數外等課程那么重要,但它作為一門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程,有它獨特的作用,從根本上說,它是推動我國業務教育或基礎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催化劑。因此,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是完全必要的。近年的音樂教學改革也證明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完全可行的。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改革,通過提高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來達到中學素質教育全面教育的目標。
(作者單位:湖南省臨湘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文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