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要:本文通過對城市中低收入住區老齡人的社會層次、收入水平以及居住環境現狀的分析,闡述了低收入住區老年人對居住環境的需求。
關鍵詞:低收入住區老年人居住環境需求
引言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與老齡化雙重階段,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新的富裕階層的形成,新的城市低收入階層也在形成。他們是城市里最一般的小職員、工人、服務業員工、小商販、打工者;受教育水平低,專業技能差,處于收入底層,雖然是一個龐大的人群,生活的境況卻往往被忽視。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明顯,城市低收入人群眾中老年低收入人口也在急劇增長,與高收入退休老人不同的是,他們處于社會的底層,經濟收入有限,無條件享有專門的舒適的養老場所,因而對原有的居住環境有強烈的依賴性。在各種老齡問題中,低收入居住區老年人居住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我國低收入人群居住問題以及老齡問題的重要一環,老齡人無論在衣、食、住、行,還是醫療衛生、康復保健、文化娛樂、社交活動等方面,都有其特殊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尤其在居住環境方面,對低收入老齡人而言,其住所環境實際上就是他們所有的活動的中心。因此研究分析低收入住區老年人的居住環境現狀以及他們對與居住環境的基本需求,是為他們設計規劃或改善一個安全、安靜、方便舒適的居住環境的重要依據。
一、 低收入住區老齡人社會類型
1. 按社會層次分
(1)勞動型
這類老人在退休前主要從事體力勞動或個體戶。他們的文化程度一般較低,退休后,活動范圍相對較窄,但他們中有很多人從事社會服務工作,社會參與意識強。
(2)閑居型
這類老人的日?;顒又饕约彝橹行?,文化程度多為文盲、半文盲。他們的生活圈子很小,主要靠子女供養。閑居型老人的生活往往有較強的孤獨感。
2. 按生活方式和生活能力分
(1)適應型
適應型老人可以較好地適應退休后的角色轉變,妥善地處理退休后各種人際關系,從而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
(2)頹廢型
此類老人為數不多。他們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老化以及疾病、挫折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精神上迅速頹廢乃至瓦解,心中充滿孤獨、無助、自卑,甚至絕望,很容易導致不幸的發生,需要社會的關心和家庭的幫助。
二、 低收入住區老年居住環境現狀
目前我國低收入住區老齡人的居住模式可歸為以下幾種:合居模式,即傳統的家庭養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種幾代合居的養老模式已經逐漸在減少;獨居模式,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由于種種原因常獨自居住,隨著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成長,老人獨居的現象也越來越普遍;毗鄰模式,即老人和子女毗鄰而居,既保持了各自的獨立生活,又能方便照顧老人。在這幾種養老的居住模式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以下問題: 家庭住房面積不足,低收入住區老齡人收入水平較低,甚至無穩定的經濟收入,導致老齡人居住條件無法改善,不利于老有所養;缺乏有組織的精神慰藉活動和提供這些活動的室內外公共活動空間和場所; 環境設計和建筑的細部節點中缺乏對老齡人非凡的生理、心理的考慮等。有資料表明有54%的老年人對小區沒有專門的老年人活動區表示了不滿;有45%的老齡人對小區或街道上沒有設立醫療機構表示不滿。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日益嚴重,現有的社區居住環境已越來越不能滿足老齡人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a.布局不盡合理。目前低收入住區的建設雖然已列入城市的總體規劃。但目前存在著如住區遠離社會、交通不便;活動場地有限,環境較差。不能滿足老齡人的基本需求。
b. 空間單調、缺乏人性化設計。如同筒子樓的設計,缺乏交往空間,老人的生活空間很小,生活面也很窄,給人以與世隔離的孤僻感,整體氣氛壓抑。
因此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低收入老齡人閑居在家后,沒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來源,失去了以往的生活節奏和相互交流的機會,加之又沒有合適的活動場所、設施,因此,他們的閑暇時間無法自主安排,造成很少外出,整日無所事事,精神抑郁,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嚴重影響了老齡人的正常晚年生活。
三、低收入住區老齡人對居住環境的需求
促進低收入住區老齡人居住環境的發展應立足以上所提到的低收入住區老齡人的社會層次、收入情況、生活能力,充分考慮到他們的基本居住環境需求,體現養老社會化、居住親情化,真正使老齡人老有所居、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創造優良的綜合居住養老環境。
1.心理需求
低收入住區老齡人的心理需求表現出與其他收入層與年齡層次居民不盡相同之處,主要表現出對安全感、歸屬感、鄰里感、私密感、舒適感有較強烈的需求。
安全感,低收入住區的老齡人由于生理上的變化加上經濟收入較低,對自身安全的維護能力也相應降低,所以他們需要較大程度的安全感。因此針對他們年老體弱經濟能力有限的特征而進行的安全方面的考慮是非常必要的,如老齡人的無障礙設計等。
歸屬感,主要指老齡人對自我融合與群體和社會,并作為其中的一員在群體和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情境的心理感受。老齡人的這種歸屬感需求主要表現為希望他人接納自己,同時也希望自己屬于社會某個群體和組織,參與其間活動,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同。低收入住區老齡人退休、失業、喪失自理能力都會使歸屬感降低。為其提供社會保障,創造能滿足基本需求的居住環境,不僅在于向他們提供具體的物質幫助,而更深層的功能應是使其增強或重新獲得歸屬感。
鄰里感目前,低收入住區中,室外環境和公共活動場所尚未得到重視與考慮,對老年人服務的公共設施明顯不夠完善,空間的障礙極大的限制了老齡人的社會參與,影響了生活質量。這對于主要依賴居住環境開展全部生活的城市低收入老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親密的鄰里關系和互助活動對低收入家庭養老環境有著積極的補充作用。北京菊兒胡同改建的經驗給了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它保存了我國傳統居住環境中的居住文明。它規模適宜的居住群落,尺度宜人、形象親切的院落空間,有利于創造親密的鄰里關系,促進鄰里互助環境的形成,有益于老人互相照應,也有益于充實精神生活和增進環境的安全感。
2.游憩行為需求
調查表明,為豐富精神生活,低收入住區許多老齡人進行的各種活動有如下:一是社會交往、鄰里互相訪問聊天;二是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如照管孫兒;三是養花、鳥、魚等;四是娛樂活動,如打牌、下棋等;五是鍛煉身體等健身活動。這些活動大都是社會活動。老齡人的閑居時間很多,平均每天有5小時。因此,老人們渴望相互交流,他們需要生活在社會中。通常,老年人對居住區、住宅的交往空間的布置要求很高。茶館、老齡人活動中心,庭院是老齡人常去的地方;然而低收入住區中收經濟條件和場地的限制,老齡人甚至自己搭建類似于公共活動空間的簡易設施,他們喜歡在熱鬧、安全、寬敞的空間內進行各種活動,有時還要顯露一番,他們也喜歡帶小孩一起散步、游戲。
城市低收入老齡人對于住區環境的需求與中高收入老齡人相比因受社會層次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有一定差異,較一般年輕人也有較大差異,他們要求物質生活上有照應,在精神生活上有寄托,他們有時還有一顆“童心”,喜歡熱鬧。受這些方面的支配二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征與規律:
(1)互感——積聚性
老齡人在相互交往和參與公共活動時,在其社會背景、文化層次、興趣愛好、年齡層次及健康狀況等因素的激發下,在交往中產生互為吸引和共鳴的內在感應。高齡體弱者、老齡棋友、牌友、遛鳥伙伴、老齡戲曲愛好者大多是集中式的圍聚且常常部分老人微觀。這種主動與脅從式的活動,有助于活躍氣氛和提高愉悅之情,同時也能增進老齡公共活動的氛圍,在低收入住區,可以以綠化環保的濃蔭替代老齡室內活動中心,這樣既環保,又實用,在有的地區,還可以在烈日炎炎的夏日,于濃蔭之下享受真正涼風。
(2)時域性
指在不同地理氣候、氣候條件及季節時辰等條件下,老齡人的活動意愿和行為特征。它顯示出老齡人活動與時間矢量之間的交織和互動的融洽關系。且不論不同季節,不同區域與天氣條件,即使在同一季節的不同日子,如平時與節假日、上午與下午,老齡人的出行方式與活動特征也不盡相同。南方城市中的老年人時域性選擇多于北方,他們多有早晨晨練,上午到特定的公共空間喝茶、聽戲友閑聊,晚間到傳統浴室中泡大池的閑暇活動方式。而在北方,天氣溫差較大,干燥少雨,對老齡人出行影響較大。
一般老齡人出行時間多半在清晨6-7時,上午9-10時和下午2-5時半,其中以下午出行最多。
(3)地域性
老齡人通常具有在特定的地區和專門空間中進行習慣性活動的行為特征。他們一般不會輕易改變在熟悉的環境空間中活動的行為習慣。當然,老人活動的地域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會隨著季節、時辰及活動內容的變化而改變。對于低收入住區的老人來說,只是受條件的限制,很少改變。老人對自己常去的、熟悉的、有志趣相投的朋友的地方有著特殊的偏好,即使搬家后他們也會經常前往昔日的活動場所,以補償內心已形成的活動意識。
結論
低收入住區的環境問題涉及社會、經濟、政策、設計、心理學等許多方面,是個長期的、艱苦的、需要很多方面和很多人關注及投入的一件事。老齡人是低收入住區人群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口基數大、發展速度快,是我國即將面臨的嚴重問題,因此解決低收入老齡人居住問題迫在眉睫,深入研究該群體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是為其設計提供在高密度住宅區內有品質的室外景觀空間的重要依據。也只有清楚該群體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我們才能“以人為本”,創造出真正的滿足老齡人需求的居住環境,為他們提供有益身心健康而充滿人性關懷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姚時章,王江萍. 城市居住外環境設計. 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
2.鄭煜. 城市低收入者社區的話題[J].建筑技術及設計.2003
3.馬以兵,劉志杰.我國老年居住環境的現狀與發展. 中外建筑 2008年第10期
(作者單位:鹽城工學院設計藝術學院 )
責任編輯:李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