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外記者 青木 孫秀萍 紀雙城 陶短房 ● 本報記者 崔杰通 ●柳玉鵬 汪析
美軍“瘦身”是專為對付中國嗎?奧巴馬5日公布新軍事戰略時并未這樣表述,但有的美國媒體說,哈利·波特惡斗伏地魔時也不說對方的名字。而《外交政策》雜志的判斷是,“現在到了勇敢面對中國的時刻”,并稱2012年要看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區域防守能否被“美國隊”突破。還有美國媒體說,正因為擔心中國軍力崛起,力主縮減國防開支的奧巴馬才親自下令“美國航母戰斗群的數量不得壓縮”。“回歸亞太”的新軍事戰略為華盛頓招來歐洲盟友“厚此薄彼”的抱怨,英國國防大臣便對美國削減在歐軍力頗有微辭,質問華盛頓怎能忘記俄羅斯依然深不可測?中國專家袁鵬則認為,美國調整軍事重點并非僅針對中國,而是奧巴馬在經濟乏力困境下為維護“軍事超強”地位所做的戰略選擇。澳大利亞學者羅格文6日稱,美國新軍事戰略可簡化為美國不許中國與美國競爭中國近海控制權,但美國似乎忘記了,在中國家門口,解放軍打破封鎖的成本比美國實施封鎖小得多。
“美國變聰明了,中國變扎眼了”
“什么樣的戰爭是美國未來要打的戰爭?誰是五角大樓眼中美國最大的威脅?”美國“Alaska Dispatch”網站說,奧巴馬5日親臨五角大樓發布的新軍事戰略報告其實就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說,奧巴馬罕見地跑到國防部去發布報告,就是為了讓所有人明白,這是他的戰略,也是他賴以競選連任的法寶,而如果把報告內容簡化為一張保險杠貼紙,那應該這樣寫:“(美國)不再有伊拉克和阿富汗那樣的戰爭了”。
“瘦身戰略”,這是多家西方媒體6日對美國新軍事戰略的總結。依據該戰略,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將裁員數萬人,在歐洲的軍事存在也會減少,今后十年內有可能縮減近5000億美元國防開支。奧巴馬表示,美國已翻過十年戰爭的一頁,未來將把軍事部署重心轉向亞太地區,雖然受預算壓力所限美軍規模將縮減,“但世界必須知道,美國將維持其軍事超強的優勢,美國軍費支出仍將超出排名其后的10大軍事強國的總和”。
“美國需要更聰明,更懂得如何克制使用武力,軍事新戰略能以此為原則對被小布什拖入戰爭災難的美國來說是個安慰”,美國《紐約時報》5日社論如此稱贊奧巴馬精簡軍隊的舉措,但社論也注意到此舉令共和黨人“憤怒”。共和黨的幾名總統競選人指責奧巴馬“屠殺美國軍費”,傳統基金會學者卡拉法諾嘲笑奧巴馬拿到了“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的門票”,“沒有比新軍事戰略更糟糕的主意了”。美國彭博社說,新戰略雖列出了反恐、人道主義行動、災難救援、美軍投放能力等十大任務,但嚴重缺乏細節,就像診斷完畢卻沒開出藥方。
但在一個問題上美國輿論口徑卻相當一致——新軍事戰略直面了中國威脅。
CNN說,媒體把新軍事戰略簡稱為“國防預算縮減”只是為了方便做標題,別以為美軍真的什么都在縮減,在亞洲的軍力部署和開支可是提升的,同時提升的還有對特種部隊以及網絡戰的投入。《紐約時報》說,美國在情報收集及無人機開發方面也將加大投入,這些舉動傳遞的信息是——美國不會在太平洋對中國做絲毫讓步。
“新軍事戰略向中國投來警惕的目光”,這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判斷,美國福布斯新聞則認為奧巴馬終于為制衡中國威脅行動了。文章說,明眼的觀察家都清楚,未來美國面臨的最大軍事威脅來自中國,據說,奧巴馬本人正因意識到中國威脅,才親自出面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把美國航母戰斗群數量從11個減少到10個的建議。
美國《外交政策》題為“大國較量”的文章說,現在到了美國勇敢面對中國的時刻。奧巴馬愛籃球,欣賞背后傳球和空中接力,對這樣一個總統來說,國務卿希拉里用“Pivot(轉向,亦可譯做籃球術語“轉身”)”一詞描述他戰略重心回歸亞洲的政策再合適不過了。未來在西太平洋,美國隊會利用轉身向籃筐進攻,而中國必將采用區域防守來守護自己的戰略地盤,絕不會讓步。
《外交政策》預測,2012有可能是中國的反攻之年,北京有可能對東盟、日本更強硬,對印度接近東亞更抗拒,對金正恩更支持,對發動網絡戰更賣力。作為回應,美國需要擴大與中國的共同議程,也需要將軍艦數量從現在的284艘增加到346艘作為補充,雖然經濟相互依賴決定了21世紀美中不會發生冷戰,但只要美國還想在自由世界做領袖,就不能讓中國任何試圖影響美國權力的企圖得逞。
“21世紀競爭是美中競爭”
英國《金融時報》6日說,奧巴馬和美國高級將領5日發布新戰略時都沒提中國,但在新戰略中卻將中國與伊朗威脅并列,以更直截了當的方式描述北京潛在的軍事威脅。美國學者雷皮內維克對《華爾街日報》說,中美對抗其實很像小說《哈利·波特》的情節,書中人物拒絕說出他們對手的名字,但誰都知道對手是誰。英國《泰晤士報》因此將美國新軍事戰略形容為“向不能明言的敵人(中國)發出警告”,該報社論稱贊奧巴馬做出了正確選擇。
“太平洋戰爭時,日本曾試圖用反介入能力阻止美國進入西太平洋,今天的中國也是”,《華爾街日報》題為“中國尋求挑戰美國海上霸權”的文章這樣說。文章稱,
環球時報201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