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外記者 李 勇 王 剛 青 木 紀雙城 陶短房 蔣 峰 ● 甄 翔 王會聰
“我能做的都做了,是不是還有什么在等著我?”1932年,處于事業高峰的美國膠片巨頭柯達公司創始人喬治·伊斯特曼因疾病自殺前留下這樣的遺言。80年后,“等待”伊斯特曼的是柯達即將破產的厄運。5日,《華爾街日報》報道說,柯達準備數周內申請破產保護。百年老店或就此崩塌。美國人哀嘆,世界也唏噓不已。柯達把照相機送入太空,曾經代表了美國夢。“柯達131多年的歷史是世界影像行業發展的縮影”,它曾經通過“傻瓜相機”讓昂貴和謎一樣的攝影技術走進尋常百姓家。它是數碼相機的開創者,卻最后躺在“數碼魔鬼”的刀下。是誰殺了這個“黃色巨人”?德國專家博西爾指出,柯達5/6的生命里一直是領先者,但在后面1/6的時間里,也就是數字影像大發展時期,卻不求改變,“它并非自殺也非他殺,是被時代拋棄了”。
131年歷史的膠卷王國沒落
據《華爾街日報》5日報道,柯達公司可能最早本月或2月初申請破產保護。屆時,柯達將在法庭監督下出售大約1100項專利。5日當天,穆迪評級機構給柯達打出Caa3的級別,這意味著“有嚴重資不抵債風險,且可能喪失償還債務能力”。
法國《法蘭西晚報》稱,柯達的破產并不出人們意料,自2008年以來一直嚴重虧損,市值只剩下1.2億美元,幾天前它就因連續30個交易日股價低于1美元,受到紐交所的摘牌警告。即將破產的消息傳出后,柯達股價周三大跌近30%,周四跌了6.15%。實際上,2004年,這家老牌藍籌股公司被驅逐出道瓊斯70指數股行列,已預示了今天的悲劇。報道指出,它雖然仍擁有許多專利,卻大多早已過時,如今誰還會花錢搜集這些用不上的古董?
出賣專利無異于“燒了家當取暖”。對于為柯達創造60項專利的退休員工保羅·吉爾曼來說尤其如此。82歲的保羅1956年進入柯達工作,為公司效力33年。“在柯達工作是我的夢,就算掃地我也愿意。”保羅說,在公司全盛時期,工程師和科學家們都想為公司創新和突破,“工作充滿樂趣,薪水之高令我感到不好意思”。
的確,柯達承載著美國人太多的榮耀和夢想,《華爾街日報》6日文章寫道。在鼎盛時期,柯達公司在全球擁有14.5萬名員工,將全世界優秀的工程師、博士和科學家都招至在紐約的總部。可如今這家擁有130多年歷史的百年老店卻可能走向破產,1.9萬人失業。公司老員工懷念過去的好時光,因為柯達就是膠卷的代名詞,在那里工作就是安全的保證,而且許多人在公司內部找到人生的伴侶。美國前財長薩默斯稱贊柯達為其所在的羅契斯特市培育了“至少兩代富庶的中產階級”。
法新社稱,柯達制造的Brownie相機至少成為三代美國人學會拍照的入門相機,“柯達時刻”廣告語已成為美國人日常會話的一部分。柯達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技術創新者之一,地位相當于今天的蘋果或谷歌。澳大利亞新聞網稱,柯達膠卷讓20世紀許多重要的時刻成為永恒:1985年登上《國家地理》雜志封面的阿富汗女孩,1963年美國總統肯尼迪遇刺等。
“然而,這一頁可能已經過去。”澳大利亞新聞網的評論代表了世界很多媒體的看法。瑞士《每日導報》稱,柯達本來有重塑自我的可能,但錯過了一次又一次機會。進入數字時代的飛躍時,它又太膽小、太緩慢,“它破產是美國基礎工業崩潰的最后一章”。
德國《柏林晨郵報》以“衰落和轉型的標志”為題說,早在上世紀90年代柯達就率先進入數字攝影領域,但它不愿推動數碼技術,在競爭中被取代,“成了美國企業的負面形象”。德國《威斯特法倫報》說,實際上在柯達前面,很多攝影器材的佼佼者也破產了,如美能達、愛克發、甚至萊卡。相反,積極轉型數字攝影的企業,如佳能、尼康、奧林巴斯、卡西歐、富士開創了新的機遇。“在科技面前,沒有人能一直高高在上。”
柯達,自殺還是他殺?
“是誰殺了柯達?”美國《大西洋月刊》文章問道。不少媒體認為,柯達靠賣膠卷起家,而數字革命已經讓膠卷完全過時了。法國《世界報》稱,盡管攝影技術并非柯達所發明,但40年來對于喜歡懷舊的歐洲人而言,柯達成為幾代人心目中攝影與懷舊的代名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柯達幾乎一統攝影江湖,在人們心目中,柯達似乎是永不會倒的品牌。然而這種無敵般的感覺反倒讓柯達管理層滋生了過分自信。
《大西洋月刊》說,柯達在破產的邊緣,原因并不僅僅因為膠片的壽終正寢;現在瀕臨山窮水盡,也不是因為該公司固步自封,不肯與時俱進。過去10年來,其實柯達一直在嘗試著適應時代的改變,并推出了一些創新產品,但卻不能將這些新產品轉變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其實柯達進入數字照相行業并不晚,甚至是數字攝影技術的發明者。1991年,柯達與尼康合作推出了一款專業級數碼相機。1996年,柯達推出了其首款傻瓜相機。不過,同富士和奧林巴斯這些競爭對手相比,柯達的動作還是太慢了,仍把主要精力放在傳統模擬相機膠卷生意上。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時任柯達首席執行官丹·卡普宣布將用2/3的研發經費投入數字技術開發。起初,柯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5年,柯達還是美國數碼相機銷量最大的公司。不過,雖然柯達的數碼相機很受消費者歡迎,但對柯達的贏利卻沒什么幫助。早在2001年,美國《商業周刊》就指出數碼相機的利潤率將下滑,贏利變得越來越難。
柯達對數碼技術的投資倒沒有白費,產生了一系列高價值知識產權,就像一個專利巨人。《華爾街日報》指出,2008年到2011年間,柯達靠出售專利許可權和打專利官司收入19億美元。靠專利掙到的錢幫助公司開展了一項新事業的投資,那就是打印機。但不久來自專利訴訟方面的收入就枯竭了。目前,柯達正試圖賣掉旗下擁有的一系列數字技術專利,這筆收入甚至可能超過公司的市值。柯達近期發展的軌跡應了一句話,“創新在行,做生意卻不行”。
“柯達在1935年推出了柯達彩色膠卷,但直到2009年才因為數碼照相機廣泛使用而停止生產。這個轉型期過渡得太慢,是導致柯達這家百年老店走向衰落的關鍵”,倫敦大學的媒體產業研究學者沃塞克斯對《環球時報》表示。
日本富士膠片公司一名退休高管從富士膠片的經營之道分析了柯達的破產。這名高管對《環球時報》表示,富士膠片善于拓展市場,1982年以來一直是世界杯足球賽的主要贊助商之一;為適應網絡時代,富士還建立了“富士膠片網絡攝影美術館和商店”,展示和銷售著名攝影家的作品和攝影愛好者的優秀作品。再者,進入網絡時代以后,富士膠片一方面及時縮小膠片事業,另一方面不固守名牌,積極開展多元化經營。
時代拋棄落伍者
柯達的消逝彰顯了不斷創新——這個自由市場經濟唯一力量。美國《投資者日報》文章稱,在柯達創立62年的時候,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提出“創造性毀滅”來描述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新的消費者和產品、生產和運輸方式、市場以及新工業組織形式”不斷創造新行業,同時淘汰舊公司。柯達難逃這種厄運。其實有這樣命運的不止柯達一家。愛迪生的電燈和光源革命迅速將紅極一時的煤氣燈行業打得一敗涂地。IBM曾經的市場份額讓人害怕,現在只能活在自己以前龐大的身影下。行業分析師曾堅信,如果軟件行業能夠進行競爭,微軟公司不得不解體。在谷歌和蘋果重塑下,黑莓公司也失去了智能手機市場統治地位。
德國國際媒體研究所專家博西爾6日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指出,技術領先是國際性企業生存的唯一法寶,時代會拋棄一切落伍者。▲
環球時報2012-01-07